书库 简介 目录 A-AA+ 书签 查字

             

第三节 宗教的理论结构

宗教密钥作者:徐彦卿发布:汉文堂

2019-11-6 17:39

一个大型宗教的理论结构可以划分为三方面:神话体系、哲学观念、处世法则。

神话体系是宗教的理论核心。是从心理上解决“生老病死”问题的核心,是凝聚教众的基础,没有神话体系,宗教必然分崩离析。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天堂说,佛教的成佛说、三世因果说,道教的成仙得道说,这些神话学说的设计,正是满足了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本能。在这个基础上,才会有信徒皈依。

佛教的“极乐世界”

佛教的“极乐世界”

基督教的“上帝造人”

基督教的“上帝造人”

如果祈祷不能得到宽恕,对“上天堂”也毫无作用,只是对耶稣的一种礼敬,那么便不会有人再祈祷。

如果“圣战”而死,并没有天堂的七十二处女等一系列安排,只是战争胜负的需要,那么便不会有人再自愿当人肉炸弹。

如果食素、念经对来世没有因果关系,更左右不了是否能荣登极乐世界,只是一种生活理念,对生命的怜悯。那么便有许多人不再食素、念经。

除了天堂,宗教还会设置“地狱”,地狱的设置,主要是防止宗教内部的反叛,和外部的攻击。

汉传佛教的“十八层地狱”

汉传佛教的“十八层地狱”

人的思想是善变的。以前认同的事物,可能随着时过境迁等原因,慢慢不再认同。而思想又无法用法律来约束,所谓“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但地狱之说,则可以使想要背叛宗教的人心生畏惧。

而一些非宗教人士或其它宗教的信徒,也会对某宗教提出质疑或言语攻击。对此,宗教徒虽然可以“据理力争”,但有时又难免“理屈词穷”。所以,需要对质疑者进行神话式的恐吓,这就是地狱。佛教认为谤即下地狱,伊斯兰教徒认为非穆斯林都要下地狱〔火狱〕……如果这些理论都成立,真不好说到底谁在天堂,谁在地狱。但确实能使一些“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保守主义者畏惧,使其不再讲关于某宗教的负面言论。因为即使到今天,人类也无法用实际证明鬼神不存在,天堂、地狱不存在。地狱之说,可谓是精神方面的恐怖主义。

当脱离神话体系的功利追求、威胁恐吓,一切宗教行为将不复存在。

哲学观念由神话体系衍生,是宗教徒的思维方式,基督教的赎罪,伊斯兰教的圣战,佛教的苦修,都是基于其神话体系而衍生的“哲学观念”。哲学观念是一种内在的思维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指导信众的现实行为。但同类的现实行为,未必有相同的哲学观念。比如佛教、道教、儒生都会有“放生”的行为,但三者所遵循的思维模式却不同。这背后,就是由于主导他们的哲学观念不同。

哲学观念也不完全由神话体系决定,比如佛教认为修行才能得到来世的福祉。但具体的修行方式,还要结合现实环境。从佛教神话体系的基础上,会产生不杀生,进而不吃肉的观念。但在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等以肉食为主的地区,佛教还是不得不接受吃肉。现实中被迫接受吃肉,则理论上也必须给出可以吃肉的观念。

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是较早传入中国的佛书,由于与中国固有文化差异较大,现在很少有佛教徒诵读。

也就是说,宗教的哲学观念会向自然环境妥协。

宗教徒的哲学观念,往往有一套复杂而又能自圆其说的理论。很多人不理解一些宗教行为,比如伊斯兰教的自杀式恐怖袭击等,许多世俗者认为是经济贫穷和无知造成恐怖分子甘愿做人肉炸弹,但公开的恐怖分子信息显示,“伊斯兰国”的参与者中不泛富裕及高学历者。例如巴格达迪的学历是法学博士。此外,没有足够富翁的支持,也无法支撑起一个“伊斯兰国”。

世俗人眼里,看的是现实中的利弊,而宗教徒追求的是基于神话体系的利弊。正是一套基于神话体系下的价值观,衍生出宗教徒与世俗迥异的哲学观念,使其自愿加入或支持宗教的集体行动。

处世法则是教众对外接触时所展示的一面,伊斯兰教徒到哪里都希望得到特权,佛教徒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都是他们的处世法则。处世法则建立在神话体系和哲学观念基础上。是更外在的一面,因此更有可能被改变。

比如伊斯兰教徒在势力比较弱小时,会遵循“塔基亚”原则,这时别说特权了,就算让他们吃猪肉,他们也会笑咪咪的吃。文革时,这种现象非常多。佛教徒在受到政治压力和舆论向导时,也会积极的参与国家、社会事务。比如明朝朝廷曾调派少林僧兵团协助抗倭,也杀了不少倭寇。这些,都是宗教徒在人文环境压力下,做的妥协。本身与他们的宗教价值观相反。

文革时的佛教徒

文革时的佛教徒

与哲学理念不同的是:处世法则更多的受到社会的影响而改变。因此一旦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允许宗教徒自主选择,宗教徒们还会回到教义所定的处世法则。今天东西方社会,伊斯兰教徒较多的国家,都积极的“争取”他们想要的处世法则。佛教徒几乎不参加与本宗教无关的社会事务及发表相应见解。这也在遵循他们的处世法则。

有人常说佛教传入中国后,就中国化了,成为中国的宗教。佛教的确吸收了中国传统道家、儒家的许多内容,但仅仅是在哲学观念和处世法则方面部分的吸收,比如吸收了许多《庄子》的内容。但佛教的神话体系仍是印度原产。这决定了佛教的核心仍没有变。反过来说,如果变了,就不是佛教了。由于神话体系不变,所以哲学观念和处世法则的核心,依然还是印度式的,不过是表面镀了一层中国文化外衣而已。比如佛教的三世因果论。这是由佛教的神学体系内容,自古至今一直贯穿于汉传佛教。由于其神学体系不变。决定了佛教徒的终极追求与儒、道追求始终不同。因此三者间的处世方式,虽表面相似,但根本不同。比如佛教要求出家,而儒家要求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完全相反的路线。

如果说一个宗教是一幢建筑。则神话体系是地基,哲学观念是墙壁和梁柱,处世法则是外在的装修、装饰。这是它们内在的关系。

人们由于趋吉避凶的本能而选择接受宗教的神话。进而无可选择的接受其哲学观念。在宗教内部会形成师徒关系,基督教的牧师洗礼,佛教的受戒等,都是宗教内的师徒关系。师上面还有师,徒下面还有徒,以此建立一个金字塔式的组织。面对宗教外部,即使不同师承的信徒,也会为维护宗教利益而自觉团结在一起,例如天主教会的十字军东征,仅罗马教廷一个宣言,就可以组织数万军队。而伊斯兰教的“圣战”,即使是由不同国家的不同组织发起,也会得到大多数穆斯林的认可。中国佛教徒抵制电视剧《天乩》,也是一种自发的宗教行为。可以说,哲学观念能反映创教者的真实目的,创教者创立宗教,并不是,或者说并不仅仅是让人们能够升天堂,而是吸收信徒为其所用。至于需要信徒为其做什么,就藏在其哲学观念中,因为哲学观念塑造了信徒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那些信徒们都自觉做的事,就藏着创教者的目的。

处世法则是教众间相互认同的基础,也是宗教发展方向的体现。伊斯兰教徒希望得到特权,既有对非伊斯兰教的特权〔沙里亚法〕,又有做为信徒主体的男性对女性的特权。特权既加强了做为伊斯兰教徒的身份意识,又成为发展教众的诱惑力。同时,也是积蓄力量,发动“圣战”的准备。佛教徒不吃肉,不问世事,“视金钱如粪土”,但在古代战乱频繁的环境下,成为人们躲避战乱的借口和场所,而非佛教徒的世俗人,则大量死于战乱。于是佛教信众越来越多,而且信众大量的财富流向宗教高层管理者。千百年的战乱和信徒,以及由此积累的人力、财力,促成了古往今来所有辉煌、高大的金身佛像。

在哲学观念和处世法则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宗教的外在体现。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