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八節 手足口病(重型)

老中醫優勢病種作者:老中醫發佈:沙坡

2019-10-22 19:06

中醫診療方案

2018年版

一、診斷

〔一〕診斷標準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佈的【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8年版〕】[1],結合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和病原學檢查作出診斷。

1.流行病學史

常見於學齡前兒童,嬰幼兒多見。流行季節,當地托幼機構及周圍人群有手足口病流行,發病前與手足口病患兒有直接或間接接觸史。

2.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及分期、分型

根據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對手足口病進行分期、分型。

第1期〔出疹期〕主要表現為發熱,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狀。此期屬於手足口病普通型,絕大多數在此期痊癒。

第2期〔神經系統受累期〕少數病例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多發生在病程1~5天內,表現為精神差、嗜睡、吸吮無力、易驚、頭痛、嘔吐、煩躁、肢體抖動、肌無力、頸項強直等。此期屬於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數可痊癒。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表現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發涼、皮膚發花、血壓升高。此期屬於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3期基礎上迅速出現心動過速〔個別患兒心動過緩〕、呼吸急促、口唇紫紺、咳粉紅色泡沫痰或血性液體、血壓降低或休克。此期屬於手足口病重症危重型。

第5期〔恢復期〕體溫逐漸恢復正常,對血管活性藥物的依賴逐漸減少,神經系統受累症狀和心肺功能逐漸恢復,少數可遺留神經系統後遺症。

3.臨床診斷病例

有流行病學史,符合上述第2期〔神經系統受累期〕臨床表現診斷為手足口病〔重型〕。

4.確診病例

在臨床診斷病例基礎上,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確診。

〔1〕腸道病毒〔CV-A16、EV-A71等〕特異性核酸檢查陽性。

〔2〕分離出腸道病毒,並鑑定為CV-A16、EV-A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

〔3〕急性期血清相關病毒IgM抗體陽性。

〔4〕恢復期血清相關腸道病毒的中和抗體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二〕中醫證候診斷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佈的【中醫藥治療手足口病臨床技術指南(2012年版)】[2],重型手足口病屬於濕熱動風證。

臨床表現:高熱,易驚,肌肉瞤動,瘛瘢,或見肢體痿軟,無力,嘔吐,嗜睡,甚則昏蒙,舌暗紅或紅絳苔黃膩或黃燥,脈弦細數指紋紫滯。

二、治療方法

〔一〕一般治療

注意隔離,避免交叉感染。休息,清淡飲食,做好口腔和皮膚護理,注意藥物及物理降溫。

〔二〕辨證論治

證型:濕熱動風證。

治法:解毒清熱、熄風定驚。

基本方藥:羚角鈎藤湯加減。

方藥組成:羚羊角粉(沖服)、鈎藤、天麻、生石膏、黃連、生梔子、大黃、菊花、薏苡仁、全蠍、白僵蠶、生牡蠣。或採用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用法用量:根據患兒的年齡、體重等酌定藥物用量。每日l劑,水煎100~150 ml,分3~4次口服。

中藥灌腸:方藥:清熱解毒中藥,藿香9g、敗醬草12g、黃芩6g、青蒿10g、梔子5g、薏苡仁20g;方法:濃煎取汁50ml或採用配方顆粒劑溶於50ml熱水,放置至37~38℃後灌腸,以50ml注射器抽吸藥液,前端連接一次性肛管〔長度8cm或12cm,直徑2.3mm〕,囑患兒側臥位,抬高臀部10cm,將一次性肛管插入肛門6~10cm,緩慢注入藥液;推完藥液,拔除一次性肛管,捏合臀部,讓藥液儘可能保留較長時間〔20min以上〕,灌腸每日1次。

〔三〕外治法

局部治療:針對口腔局部病變,可用清熱解毒、利咽生肌的中藥或中成藥局部應用。

針灸按摩:手足口病合併弛緩型癱瘓者,進入恢復期應儘早開展針灸、按摩等康復治療。

〔四〕護理調攝要點

1.飲食調理:宜予清淡流質飲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飲水,保證液體和營養充足。對於進食差或不能進食的患兒,可以採用鼻飼。

2.皮膚護理:注意保護皮膚清潔和疱疹處理,防止潰破感染。

3.全身觀察:注意精神、神志、呼吸、心率、心律、體溫、血壓等變化,觀察舌苔、大小便、末梢循環狀況、神經系統症狀等情況。

三、療效評價

〔一〕 評價標準

1.中醫臨床證候療效判定標準:

依據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擬定證候判定方法及標準:積分評定法採用尼莫地平積分法,即〔治療前積分-治療後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痊癒:療程結束時,中醫證候積分值減少≥95%;

顯效:療程結束時,中醫證候積分值減少≥70%;

有效:療程結束時,中醫證候積分值減少≥30%;

無效:療程結束時,中醫證候積分值減少<30%。

2.疾病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一般狀態明顯好轉,神經系統症狀消失,體溫48h內恢復正常,皮疹開始消退,5天內未再出現新的皮疹,進食好轉,正常玩耍。

有效:一般狀態好轉,神經系統症狀好轉,體溫72h內恢復正常,皮疹開始消退,5天內未再出現新的皮疹,能正常進食,正常玩耍。

無效:治療7天仍有發熱或有新的皮疹出現,不能進食,神經系統症狀無改善,呼吸循環衰竭,出現多種併發症。

〔二〕評價方法

1.評價依據:手足口病重型病例臨床症狀體徵量化分級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國醫藥出版社出版,2002年〕中擬定手足口病中醫臨床症狀體徵量化分級標準〔見附表〕。

2.評價時點:手足口病重型病例臨床應每1~2h觀察一次,重點觀察體溫、脈搏、心率、心律、呼吸、血壓、精神狀態、末梢循環狀況、神經系統症狀等,同時注意皮疹、口腔潰瘍、飲食等一般情況。隨時了解病情變化,尤其注意有無神經源性肺水腫及腦疝等病情突變的表現。

3.信息收集:通過對生命體徵、精神狀態、臨床症狀等中醫四診、查體收集相關的臨床信息;由醫護人員進行評價。

附表:手足口病中醫臨床症狀體徵量化分級標準

手足口病中醫臨床症狀體徵量化分級標準.png

參考文獻

[1]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8年版)[J].傳染病信息,2018,31(3):193-198.

[2]中醫藥治療手足口病臨床技術指南(2012年版)[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誌,2012,(9):750.

牽頭分會:

中華中醫藥學會感染病分會

牽 頭 人:

李秀惠〔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

主要完成人:

李秀惠〔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

李 麗〔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

靳 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

汪曉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

張國梁〔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中醫臨床路徑

2018年版

路徑說明:

本路徑主要適用於明確診斷為手足口病(重型)的住院患者

一、手足口病〔重型〕中醫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手足口病〔重型〕〔ICD-10編碼:B08.401〕。

〔二〕診斷依據

1.疾病診斷

參照【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8年版〕】。

2.疾病分期

參照【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8年版〕】的分期標準,2期適用於本路徑。

3.證候診斷

參照【中醫藥治療手足口病臨床技術指南(2012年版)】,重型手足口病屬於濕熱動風證。

〔三〕治療方案的選擇

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發佈的【手足口病〔重型〕中醫診療方案〔2018年版〕】。

1.診斷明確,第一診斷為手足口病。

2.監護人同意接受中醫治療。

〔四〕標準住院日為≤10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手足口病〔ICD-10 編碼:B08.401〕。

2.疾病分型屬於重型,中醫辨證屬於濕熱動風證。

3普通型、危重型病例不進入路徑。

4.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療期間不需特殊處理,可以進入本路徑。

〔六〕中醫證候學觀察

收集患兒發熱、皮疹、疱疹、神經系統症狀體徵〔如嗜睡、煩躁、驚厥、肢體抖動、頭痛〕、舌象、脈象等特點,並記錄動態變化。

〔七〕入院檢查的項目

1.必需的檢查項目

〔1〕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

〔2〕肝功能、腎功能、血糖、心肌酶譜、血清電解質;

〔3〕腸道病毒(CoxAl6、EV71等)特異性核酸檢測;

〔4〕分離出腸道病毒,並鑑定為CoxAl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

〔5〕血清CoxAl6、EV71病毒中和抗體;

〔6〕心電圖、胸片;

〔7〕頭顱CT或MRI。

2.可選擇的檢查項目:根據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氣分析、心臟彩超、腦脊液、腦電圖,其他病毒標誌物如單純疱疹病毒、巨細胞病毒(CMV)、EB病毒、呼吸道病毒特異性抗體等。

〔八〕治療方法

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發佈的【手足口病〔重型〕中醫診療方案〔2018年版〕】。

濕熱動風證:解毒清熱、熄風定驚。

1.一般治療

2.選擇具有解毒清熱、熄風定驚作用的中藥湯劑口服或結腸滴注,或具有同類作用的中成藥口服或靜脈滴注。

3.局部治療

4.護理調攝

〔九〕出院標準

1.體溫恢復正常,一般狀況良好,神經系統症狀消失,疱疹、皮疹基本消退。

2.血常規、血氣分析、血糖等指標恢復正常。

〔十〕變異及原因分析

1.合併其他系統疾病、需要進一步治療,導致住院時間延長;

2.治療期間患兒病情轉化為危重型,退出本路徑;

3.因患者或監護人的意願而影響本路徑執行時,退出本路徑。

二、手足口病〔重型〕中醫臨床路徑住院表單

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手足口病〔重型〕〔ICD-10 編碼:B08.401〕

患者姓名: 性別: 年齡: 門診號: 住院號:

發病時間: 年 月 日 時 分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標準住院日:≤10天 實際住院日:天

手足口病〔重型〕中醫臨床路徑住院表單一.png

手足口病〔重型〕中醫臨床路徑住院表單二.png

牽頭分會:

中華中醫藥學會感染病分會

牽 頭 人:

李秀惠〔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

主要完成人:

李秀惠〔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

李 麗〔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

靳 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

汪曉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

張國梁〔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