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 简介 目录 A-AA+ 书签 查字

             

第六节 访客交友

华夏礼义(中国礼仪)作者:徐俊生发布:懋基

2019-10-20 11:32

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是人有社会性,需要相互的分工、合作等。人不能离群索居,必须参与到社会群体才能生存。因此,人与人之间,免不了交往、沟通,要拜访、回访。这其中有许多的礼节。《仪礼》中有《士相见礼》一篇,详细介绍古代士大夫相互拜访的礼仪,其内容今天照搬,则过于繁琐,今结合时代,举例而论,供读者参考实行。

准备

首次去拜访,不论受访者比自己高贵,或是身份平等,皆应庄重、严谨。因此,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一、预约

现代生活节奏较快,因而时间特别宝贵。为尽可能减少对受访者工作或休息之影响,应预约拜访时间,说明拜访事由,询问对方是否愿意接见,何时拜访比较合适。若是彼此较生疏,尤其要注意。不速之客一般不受欢迎。拜访时间不宜过早,因为此时受访者也许尚在休息;亦不宜太迟,此时受访者也许已就寝。亦当避免在用餐时间到访,否则有强求受访者招待的嫌疑。拜访时间一旦约定,就必须准时到达。或略提前几分钟。若提前过多,则主人尚未做好准备,或正有它事未终,令主人尴尬。若迟到,则显怠慢,亦是失礼。若迟到许久,无端浪费主人时间,则不仅怠慢,亦有诚信不足之嫌。因此,若路途较远,要计划好时间,提前出发,防止因堵车等因素而迟到。

不约不见、约必守时,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交往之原则。在通常情况下当谨慎遵循。尤其彼此不够熟悉,更应如此。

二、准备礼品

若是首次登门拜访,或者即使是关系非常好的亲戚朋友,但已许久不见,皆应执礼品上门,不可空手而往。古代“士相见礼”中,一般执“即野鸡”,现代物产丰富,可选之礼品较多。礼品之择,尽量避免过于平常,譬如市场常见之物,亦不可刻意追求昂贵与华丽,如此则有贿赂之嫌。对方若是君子,断不会接受。《礼记》曰:“贫者不以财货为礼。”礼品的价值,当与自己的身份及经济能力相符。亦不可选时兴之物,比如夏季送西瓜。《礼记》曰:“水潦降,不献鱼鳖。”水量充沛的时节,不要献鱼鳖之类水产品,此时鱼鳖最便宜,以之为礼,则显诚意不足。备礼品首选以特色风物为主,譬如地方特产;或对方所需,譬如对方刚为人父母,可送婴儿用品。总之,让对方感觉到用心及诚意为主。

三、挑选礼服

在《衣食住行》,一章中,已经介绍过穿衣的要领。兹不赘述。需要提醒的是,拜访的礼服,即要考虑受访时的环境,又要考虑双方的关系。穿衣要合于环境,若受访者是自己较尊重的尊长,礼服要正式些,若受访者与己年龄相当,且为人大方,则礼服不必太正式,但正规的拜访,衣着绝不可过于随意。等等,诸如此类。

访问

之前的准备工作,都是为了现在的正式访问,因此出发前,还要谨慎检查礼品、衣着等,计划好出发时间。

一、进门

到达对方家,若门未开,应轻轻、缓慢的叩门,或者轻按门铃,静候主人开门。切不可猛敲狂击的叩门,这是急躁、失礼之举。若等候许久仍未开门,可打电话询问。若门虚掩,门口有不止一双鞋,表明主人正在与别人谈话。

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礼记·曲礼上》

看到户外有两双鞋,若能听到室内交谈言语,则可入室,若听不到,说明谈话内容较私密,不希望被他人听到,此时应稍等片刻。

将上堂,声必扬。

《礼记·曲礼上》

片刻后,若对方还未开门。则可大声问候“请问某某在家吗?”之类话语,这是为了让主人知晓,客人已到。不能悄悄自己进门,如此则十分唐突,更不能侧着耳从门缝偷听谈话,如此有窥人隐私之嫌。

将入户,视必下,入户奉扃,视瞻毋回。

《礼记·曲礼上》

主人开门,相互问候之后进门。进门时,目光要向下,不要左顾右看,环顾四周,上下打量等,这此皆为极不礼貌之举。主人刚才为自己开门,为表示礼貌,自己经过门时,也手把扶一下门把手,以示礼貌。

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

《礼记·曲礼上》

进门后,若原来门是关闭状态,此时正捧著把手,可以直接将门关上,恢复如初。若原来门是敞开状态,可恭敬的把扶一下把手,即入门。若知道稍后还有人将进来,关门时不要关紧。

主客首次相见,即使有年龄、尊卑之别,一般也是主人先向客人行礼,感谢客人能屈尊前来。若非首次相见,当视双方尊卑,由卑者先向尊者行礼。若尊者辈份较高,与卑者关系也比较密切,可不必回礼。若彼此关系较远,则当回礼。若彼此年龄相差不大,则无论对方身份有多低,亦当回礼。

华夏传统生活习惯,是席地而坐,所以必须脱鞋才可入室,这是讲究卫生的表现,后来受到胡人习俗影响,人们开始普遍坐椅子,脱鞋的习惯随之渐失。当今,随着生活条件变化,许多家庭不自觉的重新有了入室脱鞋之习惯。这时,客人当尊重主人家习惯,脱鞋或换鞋入室。有人说,让客人脱鞋是失礼,此言差矣。从古至今,有一条重要的交往原则即“入乡随俗”,走到哪里,应尊重当地风俗,而不是让周围人屈就于个人。所以,客人登门,应当尊重主人家的习惯,不能反客为主。且主人家即然需脱鞋而入,地板必定经过细心打扫,非常干净。若客人穿鞋而入,必会弄脏地板,如此一则客人显傲慢无礼,二显客人离去后,主人又要打扫地板,这是给主人添麻烦。脱鞋时,头不要正对主人,应稍稍侧转身体。

毋践屦,毋踖席。抠衣趋隅,必慎唯诺。

《礼记·曲礼上》

脱鞋时,不要踩到别人的鞋上。入席时,应当按路线走到主人为自己安排的座位,切不可贪图省脚步,从别的席位或家俱中间穿越而过。走路时,要注意自己的衣服及背包等随身物品,不要挂、碰到室内物品。现代许多居室摆有一些艺术品,茶具等,若客人不慎碰到跌落,徒增麻烦及尴尬。入席前后,要谨慎应对主人的问候之语。

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

《礼记·曲礼上》

作为礼貌的主人,若要经过多道门,每到一个门,应当请客人先入,客人一般也要推辞一下,请主人先入。主人再次请客先入,此时客人顺从主人,先入门。至待客之室,主人请客人稍做留步,先进内整理席位,再请客人入。此时,若客人安然顺从,就有役使主人之嫌。要谦辞说:“不敢当。”“不敢劳驾。”主人整理后,敬请客人入内。其实,在此之前,主人早已整理妥当,此时特意再次整理,是为表示对待客之郑重。

若地上有书籍、工具、艺术品,或者儿童玩具,客人千万不可跨越这些物件,而是绕开。未经主人许可,不要乱翻家中物品,尤其是笔记本等私密性物品。

二、入座

主人请客人先入座,客人应当谦让,请主人先坐。彼此应当年长者先坐。若年龄相差不多,则可约略同时坐下。万不得自己先入坐。

客人坐何处,不能自作主张,当“坐不中席”。先观察室内陈设,不要坐在大的椅、凳、沙发正中间,如此则有独占较大空间之嫌。更不要坐在主人之位,及客厅正中之位,那是反客为主。

客人应当坐在离主人较近之位,这是与之亲近、希望接受指教的表现。反之,若远离主人而坐,则有疏远主人和怠惰不敬之嫌。但也要注意,除非与主人关系特别亲近,否则不要与主人挤坐到同一张椅、凳、沙发上,如此则过于唐突。

入坐时,不要将前后座位全占满,应该往前些,前后只坐三分之二或一半的长度,身体微微向主人方向倾。若舒仰著身体,是自大的表现。坐定后,双腿不要大尺度分开,也不要拘谨紧并双腿,适当的方式是男子双腿平行向前,小腿内收,不要伸很远,双手分别放在两腿上。女子双腿可并拢,双膝向前或朝向一则皆可,双手合拢叠放于小腹前。

坐下后,要“坐必安,执尔颜。”身体要安稳,不要动来动去,甚至驾起二郎腿。表情要专注,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时刻注意主人话语及行动。

主人为客人沏茶,客人应辞谢,若安坐不动,听凭主人忙碌,就有役使主人之嫌。同理,主人去为客人准备点心,客人亦应起身站立辞谢,等主人落座后再坐下。

若是初次见面,彼此要交换名片,向对方递送名片要起立,用双手奉予主人,名片要正向朝向对方。收下名片后要略为看一看,然后郑重收好,切不可随便一丢,更不可把玩名片。

若携带有礼品,一般在入座前后献于主人。献礼品时,应将礼品正对着主人,例如礼品盒上有字,应将字正对主人;若是将礼品盒的开口或字朝向自己,显然是失礼之举。向主人递礼物时,必须双手奉出。主人亦应双手接纳,并致以感谢之辞。

三、对谈

宾主交谈,一般先寒暄一番,询问对方健康、生活、工作等情况,但注意不要问及过于详细及隐私之事。寒暄后再切入正题。谈话的内容,要把握如下两个原则:

首先,不要谈论某些不适合私下议论的话题。孔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即君子不考虑与自己不相关之事。《礼记》曰:“公事不私议。”又曰:“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即在哪个职位、地方,就考虑与之相关之事。公事应到办公室谈。私下议论公事、事关系等,既不负责任,又容易产生小团体,应当避免。

其次,话题当由主人主导。《礼记》曰:“主人不问,客不先举。”主人没有提起,客人不要主动提出新话题。若客人引导话题,则是暄宾夺主,是没有教养的表现。

长者不及,毋儳言。正尔容,听必恭。毋剿说,毋雷同。必则古昔,称先王。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

《礼记·曲礼上》

与主人谈话要谦逊,若主人为长者,则尤当注意。若长者正在说某事,客人勿轻易插话。孔子曰:“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说话过于急切、直接,而不顾对方,就会失礼。

谈话时,表情要专注,恭敬的听对方讲话。专心倾听,是尊重对方的表现,若目光游移不定,四处张望,显然内心无诚意,甚至是心术不正之态。谈话场所若有电视机,应关闭,以便集中精力交谈。边看电视边与人交谈,或者边把玩物品边交谈,皆为怠慢不敬之举。

谈话要真切,言之有物,述说个人见解,不要海阔天空、漫无边际的空谈。可引用古今典故以论证个人见解,如此则略显文雅之风。若一味复述他人言论,处处与别人雷同,则彼此交谈毫无意义,纯粹是浪费时间。

先生问某事,要等先生说完,再应对。切不可听到半截就打断对方,自己说起来,此为无礼之举。又曰:“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若长者有所询问,应先谦辞,说自己才疏学浅,不足以回答此问题,长者再次要求后,再谦逊的回答。

若无主人允许,不要随便翻动主人家的物品,尤其不能打开抽屉、柜门,以及文稿等资料。客人应懂得自重。

见同等不起,烛至起,食至起,上客起。

《礼记·曲礼上》

谈话间,若有尊长进来,应起立迎接,等尊长入座后再坐下。若有平辈或晚辈进来,则不必起身。若有人拿食物过来,亦要起身迎接。

辞别

客人要注意掌握时间,对长者,或者工作特别忙碌的主人,更需注意。一般来说,客人坐了一定时间,需要说的事情已经说完,就应该及时告退,以免过多打扰主人。《礼记》曰:“侍坐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陪长者谈话,若长者不断打哈欠,找自己的手杖和鞋,或者看时间,说明长者已经疲倦,或者有其他事情需要及时处理,长者的上述举动,可能是在委婉地提示客人。此时,客人应该尽早结束谈话,并主动告辞。

主人送别客人,若客人是晚辈,主人在门内道别即可。若客人为长者,则主人应出门送别。送别的路程越长,越显尊敬之心。若客人是乘车离去,则主人应待车开动后再返回。若客人步行离去,则主人要等到看不见客人,才能返回。

回访

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在华夏传统交际礼仪中,若双方地位相当,对方来拜访,是对方屈尊,所以自己要谦逊辞让,不敢让对方枉驾下临,应由自己登门拜访。对方来访后,若就此为止,则严重失礼。为表达感谢对方的来访,同时为了表示礼尚往来之意,应在次日,或双方约定时间,到对方家回访。若双方年龄、辈分、地位相差悬殊,则不在此例,尊者事务冗繁,交游广泛,若一有来客,就要回访,势必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不必皆回访。

交友

与人交往,志趣相投者就会交往较多,久则成友。当今将“”、“”合为一词,实际二者有所区别。《说文解字》曰:“同师为朋”,“同志为友。”即“”实际上谓“同窗”、“同学”,“”即谓志趣相投者,所以古人将“同窗”与“好友”并称。《诗经》有:“琴瑟友之。”此“”,意为交好,亲近。金西周钟鼎铭文文中的“”字,是两只手的形象,意谓可伸手相扶之人。

金文友字.PNG
金文中“”字

一、择友

朋友”是五伦关系之一,个人不可能局限于家人父子、夫妇、兄弟交往中,也不可能局限于工作君臣交往中,必然还需与志趣相投者结为友。交友大概由个人所选择,但若仅凭志趣交往,则有误入歧途之患。所以交友必须慎重,尤其是年轻人。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颜氏家训·慕贤》

人年少之时,精神、性情、志趣还未定型,尚在成长中。与他人交往,自然会受到熏陶,即使无心学习他人言行举止,长久相处,亦不免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不知不觉中渐渐与之相似。何况他人的操行技能,这些较浅显易学的内容呢?所以与善人相处,如同进入养育芝兰之室,久之必然身染芳香;与恶人相处,如同进入鲍鱼店铺,久之必然身染其臭。所以“君子必慎交游焉。”即君子必慎重选择一同出游的伙伴。

孔子曾说过择友的标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论语·季氏》

有益之友有三类,有害之友有三类。与正直,诚信,见闻广博之人交友,有益。与不务正业,阿谀奉承,花言巧语之人交友,有害。

与正直之人交友,则友可随时帮助自己纠正错识。“士有诤友,则身不陷于不义。”与诚信之人交友,才能坦诚相交,真诚相待。与见闻广博之人交友,则能进于学业,促进自己进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即谓此矣。有此三益友,自然能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与不务正业之人交友,则自己亦随之狭隘褊小,不务正业。与阿谀奉承之人交友,则自己亦随之阿谀奉承,志气浅薄。与花言巧语之人交友,则自己亦随之花言巧语,巧言令色。有此三损友,则自身必受负面渲染,久之学业日消,以至碌碌无为。

不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皆需交友。交友之损益得失,怎能不慎重?

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孟子·万章下》

孟子的弟子万章问道:“请问如何交友。”孟子说:“不倚仗年长,不倚仗显贵,不倚仗兄弟的富贵来交友。交友,是结交他的道德,不能有所倚仗。

孟子还举例说孟献子、晋平公这些诸侯、大夫,与好友相处时,完全忘掉自己的身份。晋平公到好友亥唐家里,亥唐要求进去就进去,要求坐下就坐下,说让吃饭就吃饭,即使是糙米饭、蔬菜汤也不会不吃饱。但是他们不一起共有官位,不一起治理政务,不一起享受爵禄。他们彼此相待无身份差别,但不会因友谊而干扰政治、公事。因为交友,交的是对方的道德。

如何择友,个人内心要有正确的志趣及价值方向,自然不会误入“鲍鱼之肆”。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礼记·学记》

古代,要经过七年的经典学习,在具备了“离经辨志”、“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这些素质后,才观察其“论学取友”,“论学”即考察个人在学术上有无自我见解,“取友”即选择品德淳良之人为友。可见,择友要以自己的学识和心识为基础。当然,这些是古代士子的标准,当今别说普通百姓,即使是学者,也做不到读七年书后再择友,但“礼之所尊,尊其义也。《礼记·郊特牲》”明白择友之义,怀是非曲直、羞恶向善之心,自然不会差很远。年少者阅历不足,若不能辨别友之善恶,可多向年长有德者请交,以助辨别,亦无大碍。

若能得品行端正、淳良者为友,即使对方有些方面不如己,亦无碍。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三人一起行事,其他二人必有值得自己学习之处。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观察他们的不足,总结教训以改正。

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人皆有优点,只要品行优良之人,皆可与之一起行事。个人精力时间有限,不能诸事皆躬身亲为,能从朋友处学得经验,习其所长,补其所短。则于己必事半功倍矣。

二、朋友有信

朋友相处,关键在于“”。曾子曰:“朋友不信,非孝也。”若与朋友相处无信誉,必然是其人德性不足,推理之即父母教导有失。所以与朋友交往有信,不但关乎个人,还关乎父母,是为人之本。“朋友有信”是古之“五伦”关系之一。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礼记·中庸》

获得上级信任之道:首先要朋友信任,若朋友不信任,自然得不到上级信任。获得朋友信任之道:首先要孝顺父母,若不孝顺父母,自然得不到朋友信任。孝顺父母之道:首先要诚心诚意,若非诚心诚意,自然做不到孝顺父母;诚心诚意之道:首先要明白何为善,若不明白何为善,自然不能诚心诚意。

君臣上下级、父子、朋友是五伦关系中的三种,能将此三种关系处理好,则兄弟、夫妻关系自然亦能处理得当。可见,“朋友有信”之道,与人伦之本息息相关。

在诚信交往之下,真正的益友不仅是志趣相投的倾诉者,还是相互勉励的监督者。孔子曰:“所求乎朋友,先施之。《礼记·中庸》”希望朋友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若要求朋友做到,自己却不愿做或做不到,则有欺人之嫌,违背“朋友有信”之义。“朋友以极之。《礼记·表记》”真正的益友,是能相互勉励,使各自皆向“止于至善。《礼记·大学》”不懈努力。“朋友攸摄,摄以威仪。《诗经·大雅·既醉》”朋友相互督促勉励,督促勉励以礼仪。朋友间能如此相互督促勉励,便是礼义的升华。

朋友能相互勉励,更进一步,便可共同有番作为,《三国演义》中,刘关张三人便是先由志趣相投,进而结为兄弟,再进而共谋事业。虽是小说内容,亦是据史润色成之,成为世人皆知的佳话。有识之士,多赞誉仰慕之。需要注意的是,共同有番事业,是建立在益友共同“止于至善”之德行基础上,绝非黑社会式的拉帮结派,因为“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论语》曰“君子不党”,宋朝邢叔明注释曰“相助匿非曰党”,这里的“”并非今天意义上的“政党”,而是指拉帮结派,相助做一些隐匿之事。这是君子不齿之行为。

古代的司徒(官职,主管教化) “明七教以兴民德”,即用七种教育使百姓提高道德。所谓七教,,即父子有亲、兄弟有爱、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宾客有礼。

儒者是古代社会道德的代表,其交友之道更高。

孔子曰: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礼记·儒行》

儒者交友相互要合齐志意,同于方向。经营道艺,方式相同。以与友并齐而立,共谋事业为乐。若职务恰好是朋友的下属,亦不生厌烦焦躁之心。与朋友久不相见,闻听流谤之言欲谮毁朋友,则亦不信其言。友谊建立在彼此行为方正,合于道义之原则上。合于此原则,则友谊更进一步加深,不合,则退避疏远。以上为儒者交友之原则。

当今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不必苛求自己或朋友能如古代儒者般交友,但“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史记·孔子世家》”这种精神和道义今天仍值得提倡、学习。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