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 简介 目录 A-AA+ 书签 查字

             

第三节 尊卑揖让

华夏礼义(中国礼仪)作者:徐俊生发布:懋基

2019-10-19 23:49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周易·系辞上》

尊卑是礼仪重要特征,前文讲过,礼有等差,等差其实就是尊卑之别。有人看到“尊卑”二字,会直接联想到 “男尊女卑”的“封建制度”,以及“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等,这些皆为主观臆断,要了解什么是尊卑,需要从传统经典中寻找其具体理念。

尊卑与天地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二字相对,天在上,地在下,如此乾坤即天地相对位置确定,才能滋生万物,若天地位置定期或不定期互换,就是一片混沌,天地不分,万物必不得生。同时,“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周易·谦卦》”,天自上,下济光明于万物;地自下,上行水土于万物,若无上天向下布施的光明、温暖,则大地之上便是一片酷寒,万物皆无生机。大地得到上天的光明与温暖后,才充满生机。“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天道主动,故贵,地道被动,故贱,《说文解字》曰:“贱,贾少也”,所以“贵贱”只是相对的轻重、动静、高低等等的一种形容。将“天尊地卑”之义推及万物,则万物皆有尊卑、动静、贵贱之分。“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天阳为动,地阴为静,各有常度,则刚柔断定矣。动而有常则成刚,静而有常则成柔,所以刚柔可断定矣。若动而无常,则刚道不成;静而无常,则柔道不立。是刚柔杂乱,动静无常,则刚柔不可断定也。

古人讲究天人合一,所以《周易·系辞上》又讲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人受天地之灵气以生,所以也凛受天地阴阳之气,分为男女。“一阴一阳谓之道”,天与地,阴与阳,相辅相成,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缺一不可。所以男与女,都不可缺。同时,男性凛受的阳刚之气较多,是以男好动、外向;女性凛受的阴柔之气较多,是以女好静、内敛。若男女都好动、外向,刚两阳相冲,必起争端;若都好静、内敛,则相互之间缺乏动力、活力,过于寂静,则“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周易·否卦》”“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周易·系辞下》”,一阴一阳,一动一静结合、互动,才能有序不紊的运行。所以,在经典的理念中,男女同等重要,盖因各自所凛阴阳之气不同,故各自的使命、职能、分工不同。

现代社会,片面的强调男女平等,男性能做的工作,许多女性也争着去做,这恰恰是一种不平等,因为男性天生没有直接孕育子女的能力,女性凛受天命所赋予的生育能力及责任,那么男性在外务上多付出,从事更多体力劳动,理所当然。所以古代理想的平民生活是男耕女织,而不是女耕男织,也不是男女一同耕织,这是充分考虑男女差别而定。《礼记》讲到,古代,原本国君会携夫人一同参加礼仪,因出现“阳侯杀缪侯窃其夫人。《礼记·坊记》”的丑闻,所以后来废止夫人参加飨礼,本意出于保护女性及国家,后世不懂此义,理解为对女性的禁锢。现今又片面强调女性解放,皆失乾坤阴阳之义。现代,受西方价值观影响,强调个性独立,主张松散的婚姻关系,认为离婚越容易,幸福指数越高。传统与现代,到底孰是孰非,大概离过婚的人心中最有数,历史也会给出公正的结论。

西方中世纪的男尊女卑,以及对女性的压抑,比之华夏,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西方盛行的女权主义,恰恰证明男女平等直至今天仍未实现。真正实现男女“平等”以及合理、有序的结合,还应该从天地之道的理念中寻找,华夏先辈的方式毋需照搬,但先辈的理念很值得借鉴。

其次,是社会等级的尊卑。上古时期曾经有过“无父无君”时代,无任何等级,今天有人称之为“原始共产主义”,无论如何,那曾是落后、蒙昧的时代。人们要统一调度、协作劳作,就必定涉及到管理。《孟子》中有则故事:有人向孟子说“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谓贤君应当与百姓共同耕作,亲自下厨做饭,再出来治理政务。孟子反问道:那么耕种所用农具哪里来?对方说用粟米换来。孟子又问,为何不也亲自动手制作呢?对方说,各种工匠的工作,无法与耕种兼做。于是孟子说: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所述,正是社会分工,出现等差、尊卑的缘由。因人之先天凛赋及后天学习、人生机缘等种种差异,所以有人善于耕作,有人善于手工,有人善于管理。社会系统越庞大,则分工越细,管理阶层也越多,管理的框架也越大,等级也就越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周代以前,天子与四方诸侯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西周开始实行分封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所加强,至春秋战国,列强相续实行了中央集权的变法,再至秦统一,人类最大的统一管理体系得以建立,直至现在,仍是这样一种管理体系。不但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管理关系,还有各个职能部门的分工,这是社会高度系统化、成熟化的体现。若打破这些关系,则国家混乱、分裂,社会分工混乱、生产停滞等不良后果必然出现。因此,不能笼统的反对等级制度,而是要防止将等级制度变成等级特权。

关于管理者之人选,传统主张“选贤与能”,即选择品德贤良,且有能力担当者。“天下无生而贵者也《礼记·郊特牲》”,“其德厚者其位尊”,德行愈高,能力愈高,则百姓所赋予的权力愈大,相应之责任亦愈重。“”字,本就是参通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含义,如此者,才有资格成为最高领导者,原本并无半点特权含义。政治之“”,本意为“导之以正”,“政治”即谓有德之君以正直、正确的指令治理国家,若指令正确,深得民心,则天下百姓自然遵循;若指令不正,则必不能有效施行,故曰“君子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周易·系辞上》”。乾坤之道施于为政,乃成君臣之道。有德之君领导民众,制定方略,贤良之臣辅佐施行,正是一动一静的阴阳之道。

尊卑与礼仪

男女及君臣之尊卑,较容易从乾坤之道中去对应,涉及到人际关系,若没有身份、年龄的差别,则难辨别尊卑,此时当如何?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礼记·曲礼上》

礼要“自卑而尊人”,所谓“自卑”,非谓“自卑感”,乃是放低个人姿态,尊敬别人,即“谦卑”。“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周易·谦卦》”若为人志气盈满,必会怠慢别人,如此则必为人所诟病,故《礼记》开卷即曰“敖不可长”,为人之道,当“谦退恭巽”,则“悉皆好之”。尊者能自谦,则更加光明盛大,愈加为人所敬重,故虽卑谦而德不可逾越。如此之谦卑,德行高尚、博通经纶、虚怀若谷之人自能为之;孤傲自大,不知谦卑者,必是德行不足。现代西方强调人人平等,无尊卑之论,又注重个性。若两位个性不合,甚至相冲之人相处,则较易发生矛盾。若社会建立起以谦卑为德的风气,则更加和谐。

有人问,我为何要处处尊重别人,岂不是很吃亏?“自卑而尊人”之原则,不是针对个别人、少数人,而是天下人皆应力行。若人人如此,自不会有何吃亏问题。并且,尊卑是相对的,根据“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礼记·祭义》”的原则,尊重有德行者,尊重有爵位官职者,按照“选贤与能”的原则,有爵位官职者亦是有德行者,所以“贵有德”与“贵贵”其义相同,有德者必会“敬长”、“慈幼”,如此自然相处和谐,“贵老”与“敬长”其义皆是尊重年长者,盖因年长者,其德行与见识,常高于年少者,年长者已为家、国、天下付出贡献、生命力,少者自当尊重之。长辈年老力衰,理应尊重、体恤。老者及长者,亦自会“慈幼”,即爱护少年、幼儿,此乃人性使然。少年、幼儿,自有长大成人之日,其德行、年龄皆随之提高,将来亦必得到后辈、后学尊重。如此代代相传,礼义不失,必国泰民安。

虽负贩者,必有尊也”,即使是肩挑背负、沿街叫卖的小贩,亦必有尊严。真正崇德敬长的社会,百姓不会因为某人从事看似“卑贱”的职业,就歧视之。一则,许多负贩者亦是年长者,怎能因职业“卑贱”而白眼?二则,“负贩者”恰是社会的基石,若无他们从事社会底层工作,整个社会的管理、分工架构就无从建立,就像大厦无地基一般。有德之人,怎会不懂此义?孔子描述的大同天下,“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盖言之,就是照顾弱势群体,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实现“大同”,实现“和谐社会”。

揖拜

明尊卑礼让之义,则必有恭敬之心。恭敬之心发于外,必以语言、肢体动作表达。肢体动作,比语言表现力更强,所谓“言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礼记·乐记》”,亦是此意。肢体动作必须有所规范,才能成为礼仪。若无规范,随意而发,一则对方未必能领会,二则若表达的过度或不足,亦会造成误会。至晚在周朝,华夏先辈已形成了统一规范的肢体礼仪,即揖拜。

周礼九拜

《周礼》记载,拜有九种: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由于古人是席地而坐,相互施礼必坐定后而行,所此,九拜皆是在跪坐的基础上而行。

稽首:拜礼中最重者,双手自左右张开、抬起,与肩同高,然后双手于胸前交合,男则左手外,右手内,谓之尚左;女则右手外,左手内,谓之尚右。双手交合向前推出,双臂如同怀抱圆柱,然后缓缓躬身弯腰,拱手于地,头叩于双手内环地上,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停留片刻,起身时,按原路线返回即可。“”《说文解字》:“留止也”,稽首,就是头扣地停留的意思。此为拜礼中最重者,为下事上之礼,即臣事君,晚辈事长辈之礼。《诗经·大雅·江汉》“虎拜稽首,天子万年。”《白虎通义》曰:“必稽首何?敬之至也。

顿首:与稽首动作相类,不同之处是,头碰地即起,故称顿首。是拜礼中次重者。常为平辈或身份相类同者之间相拜之礼。

空首:郑康成曰“拜头至于手,所谓拜手也”,段玉裁《经韵楼集·释拜》曰“何以谓之头至手也?……既跪而拱手,头俯至于手,与心平,是之谓头至手。头号不至于地,是以《周礼》谓之空首。”较之顿首又次之,为上答拜下之礼。即君回应臣之拜,长辈回应晚辈之拜。

振动:郑康成曰“战栗变动之拜。”即谓有所感动悚栗而拜。

吉拜:谓尚左手之拜。”就是正拜,男尚左,女尚右

凶拜:谓尚右手之拜。”丧礼或服丧期内行拜礼,男尚右,女尚左

奇拜:奇读为奇偶之“”。先屈一膝而后空首拜,汉代称雅拜;“谓一拜也。奇者,不耦也。凡经言拜,不言再拜者,皆谓一拜也。”即只拜一次。

褒拜:答拜,也称“报拜”;“谓再拜以上也。褒者,大也,有所多大之辞也。”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

肃拜:妇人之拜也。”“盖跪而微俯其首,下其手,则首虽俯不至于手,手虽下不至地也。”是女子之拜,有拜字即需跪地,不过不扣首,微微低头。

依《周礼》言之,稽首、顿首、空首、肃拜四者为正拜,其余五者,乃据情况而作的调整,譬如“振动”为悚栗时双手相击,以感动之心,其拜亦归于稽首。吉拜为日常之拜,若服丧期间,则更为凶拜。

正拜在躬身之前,双手的高度为:若对尊长行礼,则双手与额头同高;若与身份相当者相互行礼,则双手与肩同高;若对子弟还礼,则双手与胸同高。

孔子与门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学也,我则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皆尚左。《礼记·檀弓上》

孔子正为姊服丧中,故以凶礼尚右拱手。

奇拜谓只拜一次而起身。褒拜为己虽已拜,但见对方仍拜,故再拜以回报。

两人彼此相见,孰先拜,孰后拜,及如何答拜。示彼此身份而定。《礼记》中有详细记述,大夫及士见国君,若国君有所慰劳,则大夫、士要退让,然后行再拜稽首礼。若国君亲自迎接大夫、士,并行拜礼,则大夫、士要退让,也不敢回礼答拜。大夫与士相见,彼此地位不等,若主人要表示与客人的敬意,可以先拜客人;若客人要表示对主人的敬意,可以先拜主人。除了吊丧及士见国君这两种情况,凡是受了对方拜礼,都必须答拜。大夫去见其它国家的国君,该国国君要拜谢大夫屈尊前来。士去见其他国家的大夫,则该大夫也要拜谢士屈尊前来。本国人初次相见,主人要拜谢客人屈尊前来。国君对于本国的士,不必答拜;若他国之士,则要答拜。大夫对于自己的家臣,不管地位高低,都要答拜。这些,当今可以借鉴到外交、商务等场合中。

日常礼仪

正拜为正式场合时所用,由于今人已不跪坐,所以仅能在祭祀等重大礼仪中用到。日常礼仪,必因时损益古礼变通,不失其义即可。

揖:所谓“揖让而天下治”,揖是最常用的礼仪之一。“推手曰揖”,揖,即双手合于胸前,再推出,然后躬身行礼,其实就是稽首、顿首、空首站起后的礼仪,由于手不能着地,就不必再以稽首、顿首、空首的形式区别。揖可分为“对揖”及“遍揖”。双方相见,可相互揖让后入座,颇为雅观,此为对揖。当个人面对较大场合,比如上台发言、主持等,可采用遍揖,即分别对正面、左面、右面三个方向行揖行即可。如右“揖礼图”,揖亦分上礼、中礼、下礼三种。上礼双手与额同高,中礼双手与肩同高,下礼双手与胸口同高。上礼事尊长,下礼事平辈及身份相类同者,下礼为回敬子弟晚辈之礼。其躬身角度,由内心恭敬而定。若对尊长甚为敬重,且久不相见,自然躬身较深;若平日常见,则躬身可浅。

揖礼图

图3-3 揖礼图

肃:女子躬身着地,则略显不雅,所以女子无稽首、顿首、空首之礼,肃拜即女子正礼。“引手曰撎”,双手自左右合起,谓之撎。然后微微躬身,同时曲膝,这一整套叫做“”。肃与揖相对,揖为男子之礼,肃为女子之礼,其适用场合及范围与揖相同。其双手高度亦与揖相同,分上、中、下三类。

抱拳:所谓抱拳,即右手握拳于胸前,左手包于右手外,向前推出,或前后振动两次,以示敬意。抱拳礼源于军队,由于军人常著甲胄及骑马,不能躬身;手中或有马缰、兵器等,必须握紧,所以就形成抱拳礼,实际由揖礼演变而来。流传至民间,习武者多行抱拳礼。另外,还有一种抱拳礼是左手伸直,手掌于右手拳面上,显的刚强挺拔,这种方式只在比武决斗时才用。

影视中的抱拳礼

图3-4 影视中的抱拳礼

鞠躬:”字愿意为蹴鞠之“”,即“皮球”,“鞠躬”指躯体躬身如鞠。古文中很早就有“鞠躬”一词,如诸葛亮《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明集礼》中,引赞即今之司仪亦会向新郎新娘唱“鞠躬”。需要注意的是,古之所谓“鞠躬”,亦配合手势。民国初年,国内有识之士讨论恢复汉礼,因“鞠躬”礼缺乏统一规范,争论无果,固遂将手势废止,以作统一。今日而言,男士鞠躬礼亦当拱手于前,与揖大至相似,但不如揖规范。女士鞠躬礼,可双手合于腹前,再躬身行礼即可。

新闻中经常看到领导人或公众人物在公开场合,要与许多人一一握手,不仅劳烦,而且容易引起病菌的交叉感染。若采用传统礼仪的揖礼、肃礼等形式,不仅文雅、庄重,而且更加简单、实用、卫生。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