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序言

資治通鑑白話文作者:金色轟炸機發布:金色轟炸機

2019-10-3 23:18

我們漢族是世界上記載歷史最長的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而且五千年歷史從來沒有中斷過。這是因為我們民族是一個重史的民族,從文明產生時就有了記史的傳統,先秦各個諸侯國都設有史官,來記載本國的歷史,比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就是魯國的國史,【竹書紀年】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通史,亦稱【汲冢紀年】;漢之後有了隔代修史的傳統,每當有新的王朝的建立都會設專門的機構來整理前代的檔案資料,編寫前代的歷史,從漢一直對民國,歷朝歷代無不是如此。

中國的歷史書籍浩如煙海,通常讀的也就大家熟知的那幾部。生活中還真沒見過誰家有一面牆的二十四史,要有,往往是土豪們妝點門臉兒的擺設。事實上,只有兩部歷史著作稱得上是最有價值的巨著。一部是司馬遷著的【史記】,另一部是司馬光編寫的【資治通鑑】。兩位司馬先生的光輝永遠照耀着國人的心靈。這兩部書不僅是歷史書,還可以當文章讀。在古代以文采見長的歷史書籍中屬於上上乘著作。想了解中國、了解國人、了解歷史事件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就得讀歷史書籍,有現實意義。書中的內容充滿了智慧和計謀,家族的興衰,民族的成長。

司馬光生活在十一世紀的宋朝,編寫【資治通鑑】的那十九年,是在英宗、神宗兩朝,離現在有九百多年,不是十分的遙遠。司馬光是保守的舊黨的領袖,崇尚古代的治國之道,對祖宗之法那是深深地迷戀,堅決反對革新。王安石當時任宰相,是銳意改革的新黨黨魁。二人針鋒相對互不相讓。雙方都有占據政府領導崗位的時期,舊黨失勢的時候,司馬光退而著述,為大家留下了這一部光耀千秋的歷史巨著。記人,如親見其人;寫事,如身臨其境。不讀這部書,真就可惜了來這一趟。與【史記】相比離我生活的年代還不算太遠,比較容易讀懂吧。

【資治通鑑】記述了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後周顯德六年〔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中國歷史,其中包括了歷史上慘無人道,甚至於接近國人滅絕的四個極度黑暗混亂、百姓最為苦難的戰國時期、三國時期、南北朝時期和五代十國時期。司馬光以他卓越的史學才能和優秀的統籌管理才能,領導組織他的編輯團隊,歷經十九個寒暑,把1362年紛亂複雜、千頭萬緒的歷史條理分明、觀點明確、取捨得當、清清楚楚地呈現在世人面前。除了【史記】再沒有第二部能與之媲美的史書!

在這樣一個微信、微博都要落後了的4G時代,還有讀【資治通鑑】的必要嗎?答案是肯定的,不僅有,還更有必要。【資治通鑑】被尊為歷代統治者的鏡子,更是普通老百姓的一面鏡子。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裡面不僅充滿了人類的聰明智慧,更難以想象的是後世發生的種種事件,都能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中找到原模原樣的先例。歷史,真可謂相似得嚇人一跳。你方唱罷我登台的一個個統治者,來不及『監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鑑於往事、資於治道』就匆匆謝幕下台,有誰把【資治通鑑】真當成了一面鏡子呢?權力讓統治者發瘋,權力能讓人愚不可及。

我們現在能讀到【資治通鑑】,是要感謝以下的人和事

〔一〕王安石變法。

司馬光在政治上失勢,客觀上給司馬光創造了退而著述的機會。論文學史學的才能,王安石不輸於司馬光。王安石盡力於政府事務,沒有機會讓他在這方面盡情發揮。他沒能做的司馬光做了,做得很辛苦、很成功,名垂青史,光耀後人。第二要感謝的人就是大領導了。

〔二〕宋英宗、神宗兩位皇帝都給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鑑】以極大的關心和幫助,儘可能提供便利條件。好像這樣大的領導要放到第一感謝才對啊,不光從作用上來說還是第二感謝才合乎實際。

政府提供全部經費,由司馬光自己挑選需要的助手,在崇文院裡開闢了專門的場所成立了編輯局。特別允許他們向『三館』〔昭文館、集賢館、國史館〕『三閣』〔龍圖閣、天章閣、秘閣〕調用圖書,這是前所未有的。更特別的是所有編輯工作全部使用皇帝御用的筆墨紙硯。封建時代,這項恩寵足以讓司馬光的編輯團隊感激涕零,實實在在感受到帝王的重視和浩蕩皇恩。神宗皇帝還特別為他們創造寬鬆條件,讓他們一心一意投入工作。皇帝只提供銀錢,不過問工程進展,就在今天都是不敢想象的美事。這些都還不算特殊,神宗皇帝還給他們發零花錢,用來購買茶葉、水果和點心。為了能讓司馬光全身心地投入編纂[zuǎn]工作,神宗皇帝特意六次為司馬光調整工作,盡給他挑清閒便利的職務,准許他不管到哪裡上任,都帶着他的全部編輯人員和汗牛充棟的資料和書籍。真是千載難逢的好領導啊!

【資治通鑑】的扉頁保留了神宗皇帝親制的序文。九百四十年之後的人們還能欣賞到出自皇帝之手的精美文章。這是文化史上最重要最神奇的一篇序文。這正是有了這一篇序文,才保住了【資治通鑑】的命,才使我們有機會學習這樣一部史書。這是因為在新黨得勢後,和文革中的破四舊很相像;說起破四舊,五十歲以上的人是有親人經歷過的,五十歲以下的人是有耳聞的,於是有人立即提議銷毀【資治通鑑】。有個清醒的人提示說序文是皇帝做的,這麼幹無疑是向皇帝挑戰。銷毀的提議戛然而止,搶購風潮瞬間掀起,堂而皇之地擺在了眾人的書案上。經典面前,粉絲不分新舊黨。

司馬光1066年接手工作,直到1084年全部完成書稿,共用了十九年時間。這十九年時間裡,司馬光沒有其他重要的事務,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資治通鑑】的編寫當中。精心研究,竭盡全力,白天不夠用,繼之以夜。據清代人考訂,引用的書籍達322種之多。歷史資料的採集上遠非一般史書能比擬。博大精深,為前古所未有。接受任務時司馬先生四十七歲,年富力強,精力旺盛;完成書稿時,先生六十五歲,骨骸憔悴,雙目近視,牙齒全部脫落,精力全部耗盡。

簡單介紹一下司馬光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陝州夏縣涑水人,世稱涑水先生。歷任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門下侍郎,進尚書左僕射。宋史稱他『孝友忠信,謙恭正直』,『於物澹然無所好,於學無所不通』。助手劉恕、范祖禹、劉攽也是當時屈指可數的史學家,為編纂[zuǎn]【資治通鑑】同樣傾注了心血。輝煌巨著,是史學家集體智慧的結晶。

【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按時間先後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後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藉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鑑。司馬光同他的助手劉攽[bān]、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zuǎn]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與【史記】重合戰國——漢武帝的部分。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資治通鑑】所記歷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qì]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

【資治通鑑】每一卷的開始都有一個起什麼什麼,盡什麼什麼的句子,比如周紀一開始寫得就是『起著雍攝提格,盡玄黓[yì]困敦』,這是什麼意思呢?原來這本書使用了一套『古怪』的計時術語作為全書的時間框架體系,如『著雍攝提格』之類。『著雍』相當於漢語『戊[wù]』,『攝提格』相當於漢語『寅[yín]』。為什麼不用漢語的天干地支,而偏偏要用一套多音節語言的干支體系呢?司馬光沒有交代。【史記】的【曆書》裡面也用到了這套多音節干支術語,司馬遷也沒有交代其來源。

這為後人胡思亂想提供了口實,如竺可楨[zhēn]就建議梵[fàn]語學者用梵[fàn]語破譯這套術語。更有人藉此宣稱中國人祖先來源於西亞兩河流域或古埃及。這些都是胡扯,其實,我國古文獻明文記載這是天皇語言,即三皇時代的官方語言。明代著名學者萬民英所著【三命通會】云:『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繼盤古氏以治,是曰「天靈」,淡泊無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其十干曰:閼[yān]逄[páng]、旃[zhān]蒙、柔兆、強圉[yǔ]、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yì]、昭陽;十二支曰:困敦、赤奮若、攝提格、單[chán]閼[yān]、執徐、大荒落、敦牂[zāng]、協洽、涒[tūn]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蔡邕[yōng]【獨斷】曰:「干,干也。其名有十,亦曰十母,即今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其名十有二,亦曰十二子,即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xū]亥是也。」謂之天皇氏者,取其天開於子之義也;謂之地皇氏者,取其地辟於丑之義也;謂之人皇氏者,取其人生於寅之義也。故干支之名在天皇時始制,而地皇氏則定三辰,道分晝夜,以三十日為一月,而干支始各有所配。人皇氏者,主不虛王,臣不虛貴,政教君臣所自起,飲食男女所自始,始得天地之氣而有子母之分,於是干支始有所屬焉。』

這些詞我們現在不怎麼用了,不過它們所表示的形式還在用,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干支紀年法,我們中國人都知道自己是什麼屬相,其實這個屬相就是地支另一表示形式。那麼司馬遷和司馬光為什麼用這樣的一套多音節干支術語?因為,這套多音節干支術語是中國最早的官方時間術語,用這些就表示屬於『皇綱』性質,故而被採用為歷史的紀年詞語,以表示歷史的正統。這套多音節干支術語比較難記,下面我整理成了我們比較熟悉的天干和地支,並且和現在用的公元數結合在一起了。

天干公元對照表.PNG

後代表公元後的尾數,前代表公元前的尾數,用這個表可以較快地知道某一個公元紀年的是什麼天干。比如現在是公元2015年,公元年數的尾數是5,所以今年的天干就是後所對應的乙;公元2000年,尾數是0,看表中後一行的0對應的是庚,所以2000年的天干是庚。大家明白了嗎?下面我發一下地支表。

地支公元對照表.PNG

公元數除以12,看餘數查地支,注意是公元前還是公元後。它的尾數是4,天干就是甲,1644÷12=137,它的餘數為0,地支就是申,所以1644年是甲申年。再舉一個例子,1911年是什麼干支年?它的尾數是1,天干就是辛,1911÷12=159......3,它的地支就是亥,所以1911年就是辛亥年。大家用這種方法算算自己出生的哪一年是什麼干支年?再說一個公元前的例子,又比如,公元前221年,是什麼干支年?它的尾數是1,所以天干就是庚,221÷12=18......5,它的餘數是5,所以地支就是辰,公元前221年就是庚辰年。

下面,先對周朝的情況做個簡略的了解。

公元前771年,居住在現在甘肅省通渭縣境內的犬戎部落攻入周王朝的首都鎬[gǎo]京〔西安。括弧內為現地名〕,千金一笑烽火戲諸侯的那個第十二任王幽王被殺,一把大火,宮室盡毀,犬戎劫掠而去。第二年,幽王的兒子平王宜臼[jiù]即位。戰火過後的鎬[gǎo]京遍地瓦礫[lì],民不聊生,就連平王都沒有像樣兒的屋子居住。百姓沒辦法生產,大臣、國王的日子也是很不好過。加上來自鎬[gǎo]京西部、北部野蠻部落的嚴重威脅,平王只好把首都遷到鎬[gǎo]京東邊的洛邑〔洛陽〕。洛邑在鎬[gǎo]京的東邊,鎬[gǎo]京在洛邑的西邊,後人為了區別周朝兩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就把鎬京時期稱作西周,把洛邑時期稱作東周。這都是後人加上去的,當時不這麼稱呼,西東周還是一脈相承。以後的西漢、東漢,北宋、南宋的命名都是這個原因,在王朝名稱前加上前後東西南北,在稱呼上好區別。

春秋與戰國

中國歷史上最熱鬧的時期就是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的東周。那時候國家實行分封制,不像唐宋元明清時期的中央集權制。分封制就是封建制,就是周天子把土地分給你,你在你的土地上建國,這就叫『封建』。周的封國林立,恃強凌弱,橫挑強鄰,日夜兼併,連橫合縱,陰謀詭計滿天飛。東周分兩個階段,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春秋這個名稱來源於孔夫子給這段歷史編寫的史書【春秋】,戰國就是大魚吃小魚,戰亂不斷的意思。春秋戰國是個偉大的時代,是中華文明的孕育期。『諸子百家』就是這個時代的結晶,真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種不同的思想噴薄而出。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倡導『仁義』,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主張『無為』,墨子為代表的墨家追求『兼愛非攻』,還有蘇秦、張儀為代表的巧舌如簧的縱橫家、陰謀家、法家等等,讓這個紛亂複雜的歷史時期變得精彩紛呈、生機盎然。很多的成語和典故產生在這個時期,例如一鳴驚人、買櫝[dú]還珠、狐假虎威、亡羊補牢、杞人憂天、負荊請罪、退避三舍、圍魏救趙、老馬識途、朝秦暮楚、圖窮匕見等等,多得數不勝數。一條典故就是一段精彩的歷史故事。

歷史總是有很多個拐點。【資治通鑑】把春秋與戰國的拐點選在了公元前403年,威烈王23年。這一年,趙、魏、韓三家正式瓜分晉國。司馬光認為從此禮崩樂壞、綱常紊[wěn]亂,周王自毀長城。歷史從此進入戰亂不斷的戰國時期。當然還有不同的認識。人常說,提起列國亂如麻。春秋時期大小諸侯國有一百七十多個,經過三百多年的吞併砍殺,到了戰國初期,剩餘的諸侯國就只有二三十個。減少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不停滴戰爭。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的戰爭有492場之多,【史記】也記載了這一時期的戰爭480多場。傳至第三十八任東周威烈王時,勢力較大的諸侯國有秦、晉、齊、楚、燕等國。勢力較小的還有宋、衛、中山、魯、越、鄭等國。

從三家分晉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共182年的歷史,用血雨腥風來形容這將近二百年的歷史一點兒都不過分。社會極端混亂,百姓痛不欲生。遊說之士就像過江之鯽,殺人如同砍瓜切菜。這一時期,很多國家都發生了引人矚目的變革,如吳起革新、商鞅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等等。變革的推行者觸犯的是既得利益集團的命根子,多數不得善終,而變革讓這些國家兵強國富,稱王稱霸。戰亂中,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並立,諸侯們猶如春天的韭菜,割了一茬[chá]又一茬。歷史的輪子卷着華夏大地上的污泥濁水,滾進了歷史的沼澤地---戰國時代。夜半不敢讀歷史,血雨腥風,讀起來讓人心驚膽顫,卻實實在在是好戲連台,誘人深思。有多少讀者,歷史就有多少個角度和側面,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發現。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