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籤 查字

             

第三章 果敢主權歷史探究

燃燒的果敢作者:李華剛發布:

2019-7-3 20:45

『薩爾溫江以東臘戌以北廣大地區歷史上一直屬中國所有,清朝末年雲南永昌府和騰衝府還派有中國官員,我們不過是繼續行使中國曾經中斷的領土主權而已,我軍想在這裡住多久就住多久,誰也管不著!』

——國軍93師師長李彌答英國記者

公元前40年,漢朝伏波將軍馬援南征,從這時起,陸續有漢人從遷居現今緬北地區。中國歷代戰亂和政治迫害又使漢人不斷南遷進入果敢及緬北地區定居。公元69年,統治今果敢地區的哀牢王柳貌率領55萬人歸附中國東漢政府,漢明帝爲表彰哀牢王柳貌之功,賜『哀牢王章』給柳貌,並且舉行盛大宮庭慶典。東漢政府增設永昌郡管理今果敢等哀牢王故地。從這時起,果敢就成爲中國領土。

歷代經濟貿易活動也造成漢人不斷進入果敢等緬北地區定居,如明清時期的茶馬古道的經濟貿易活動。彭家聲先生曾經對記者自述,祖上是四川省會理縣薩林大街人,四代前的清朝末年,祖輩一人來到果敢,做的是『翹頭扁擔』,挑錢銀賣冥幣,『後來發了家,世居果敢』。

公元225年,諸葛亮率軍南征,七擒孟獲的故事就發生在現今果敢和佤邦地區。諸葛亮南征時來到炮樓山視察過後,認爲此山不但有仙氣又有靈氣,占得此山即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於是命令部隊在此山上燒磚建炮樓。爲了迷惑敵人,諸葛亮命令每天晚上一部分士兵學著當年劉邦計退項羽的樣子,打起火把,撥動三弦圍繞著山頭旋轉至天亮,部落敵人以爲諸葛亮的部隊多得不可計數。諸葛亮不費一兵、不發一箭就降服南蠻諸部落。

諸葛亮南征勝利後立銅鑄國界樁於石山坡,即今撣邦與曼德勒省交界處,距離1960年中國與緬甸劃定的邊界往南數百公里之遙。當時,緬甸只是指曼德勒以南的下緬甸地區,並不包括如今的撣邦、克欽邦等地區。十九世紀末英國當局即便強占了緬北二十多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也從未承認緬北是緬甸領土,更未委任過一個緬族人來統治過緬北地區,而是與中國地方當局共同管治緬北。

諸葛亮炮樓遺址位於果敢中央山脈中段中緬邊界113號界址山脊,如今,諸葛亮蜀軍炮樓舊址仍清晰可見,沿蜀軍炮樓向山東側走一公里進入中國雲南鎮康縣南傘鎮米湯河,可見河邊排列十座大窯洞,是當年諸葛亮蜀軍燒磚建炮樓的窯洞,現洞內仍有一些成品大磚,相當於現今塊磚的四倍。蜀軍炮樓現被果敢民眾改成諸葛神廟,每年農曆五月初,果敢民眾帶著供品來叩頭祈求諸葛保佑平安。佤邦勐冒縣有一座公明山,如今佤邦的邦徽、邦旗及軍徽上都有公明山,之所以叫『公明山』,是佤邦人民爲紀念諸葛亮南征而用孔明〔亦譯公明〕來命名此山。

1944年中國遠征軍杜聿明和孫立人將軍在緬甸八莫看到中國明朝大將劉綎所立的一座碑,上書『諸葛亮七縱七擒安天下,劉挺不擒不縱安天下』,杜、孫二將軍感嘆中華民族祖宗當年爲國家開疆拓土之勇,不由敬佩有加,於是命遠征軍士兵將碑加高三尺,以宣示保衛中國領土主權之決心。

1381年,明朝皇帝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沐英率30萬大軍征伐雲南梁王、土酋段氏和烏撒。土酋段氏則控制著大理一帶。1381年12月,明軍占領昆明,元梁王戰敗自縊而死。1384年3月,傅友德率征南大軍班師回朝,留沐英鎮守雲南。此後沐氏子孫世代承襲黔國公的爵位經理雲南260餘年。

明代中期,中國強盛,周邊各少數民族部落紛紛接受中國統治,在雲南與克欽邦、撣邦接壤地方,明朝採取『以夷治夷』方式對『蠻夷』進行統治,在此設6個宣撫司,範圍包括今天雲南省、緬甸撣邦、克欽邦及下緬甸部分地區和寮國、泰國部分地區,其中2個宣慰司在今天緬甸境內的孟養和木邦。當時,薩爾溫江上游是中國內河,伊洛瓦底江上游一部分也在中國境內。明朝在伊洛瓦底江邊的八莫設立『威遠營』,並在此築壇誓眾曰:『六慰拓開,三宣恢復,諸夷格心,求遠貢獻,洗甲金沙,藏刀思窟,不縱不擒,南人自服。』

明代萬曆年間,緬甸東吁王朝處於鼎盛時期,開始向北方擴張,與中國明朝軍隊發生多次戰爭。

果敢諸葛神廟-蜀軍成品大磚-蜀軍磚窯

1593年,明朝雲南巡撫陳用賓受命征緬,緬軍大敗,明軍收復了蠻莫,爲加強邊防,陳用賓在騰越州邊界築起了八關,即神護關、萬仞關、巨石關、銅壁關、鐵壁關、虎距關、漢龍關、天馬關,其中六關在今天中國境內,二關在今天緬甸境內。之後緬軍屢次北進挑釁,均被明軍擊敗。

萬曆後期,明神宗『萬曆怠政』,明朝由盛轉衰,1606年的明緬戰爭中緬軍獲勝,六個宣慰司雖被緬甸攻占,而此時果敢仍在中國境內。明朝滅亡後,大清原封不動地繼承了明朝南國疆土。

1662年,永曆皇帝被吳三桂殺死後,清軍放棄了對永曆皇帝隨從的追剿,永曆皇帝護衛李定國率明朝漢民從下緬甸逃到北部的麻栗壩,麻栗壩荒無人煙、自然環境惡劣,這一帶附近居住著撣、克欽和克倫等原始部族,日子久了,雙方難免會爭奪生存資源,而原著民遠不是這些如狼似虎的漢家軍人的對手,於是遠遷周邊高山。

麻栗壩因壩子盛長麻栗樹得名,麻栗壩中心爲今果敢首府老街所在地,當年果敢土司衙門就在離麻栗壩五十里外楂子樹。僅從『麻栗壩』這個純中國化地名就可判斷,麻栗壩自古爲中國領土。

從1662年開始,大明難民們得以休養生息,頑強地在麻栗壩荒山生存了下來。大明難民是緬北麻栗壩地區的原著民,他們是今天果敢人的祖先。與此同時,太平洋彼岸的歐洲移民駕著『五月花』號航行到了美洲,開始了與明朝潰兵同樣的異鄉拓荒生活,果敢人祖先與美國人祖先於同一時期開始了異鄉生存戰。這時,遠在千里的緬軍還從未到過麻栗壩地區〔果敢〕,更未控制過麻栗壩。

緬族本土原本只是生活伊洛瓦底江下游地區,撣邦、佤邦、果敢、徳昂、克欽邦自古都不從屬於緬族人居住,從古至今,緬族軍隊只是入侵討伐過這些地區,但從未真正征服和控制過這些地區。如今,仍然屹立在緬甸克欽邦八莫和果敢大水塘的大清與緬甸國界碑及大清國授予佤邦的『甘色王印』等史實、都無可辯駁地證明佤邦及麻栗壩〔果敢〕自古是中國領土。直到民國時期,在雲南地圖裡,麻栗壩〔果敢〕都是明明白白地劃在中國境內。

1765年,緬甸貢榜王朝建立,憑著其軍力迅速征服中緬邊境上的諸多土司,繼而開始以軍事威脅向中國清朝管轄的土司要求徵收『花馬禮』,大清乾隆皇帝被迫發起對緬戰爭,花指的是花銀,馬指的是馬匹,所以緬甸和清朝的戰爭被稱爲『花馬禮戰爭』。果敢派了300士兵加入大清軍隊對緬作戰,緬軍中則有5000西洋滑膛槍僱傭兵;清軍與緬軍進行了四次戰役,前三次清軍因不服水土而挫;1769年第四次戰役,總結了經驗的清軍初戰告捷,緬軍大敗;日後戰事久拖不決,雙方精疲力盡,兩國前敵將領私自議和,歷時五年的清緬戰爭結束;清政府派大學士傅恆督師入緬,緬甸國王懼清而退讓,雙方決定議和;隨後緬王派使節朝貢清王朝,表示臣服大清,此次戰爭並未導致雙方領土的變更,此時木邦、果敢仍留在中國境內。

1882年,英國駐印官員葛洪上書倫敦修築一條緬甸到雲南的鐵路,他說,『緬甸的重要不在於它本身的貿易,重要的是它構成我們通往中國大路的一部分,中國才是我們將來的市場。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合併上緬甸作爲取得那條大路的第一步。』這一建議很快得到了倫敦、曼徹斯特、格拉斯哥、新加坡、仰光等地英國商會的支持。

1886年英國吞併緬甸,將緬甸併入英帝國下屬的印度,成爲英屬印度的一個省份,同年英國單方面將果敢列入英屬緬甸木邦土司領地,冊封果敢土司爲世襲果敢訓政司,果敢土司名稱改爲茅扎官。

1888年英軍少校耶斯率領英軍占領果敢屬地滾弄,駐滾弄英軍派人拜訪果敢土司楊國正,並開始戶籍登記推廣罌粟種植,核定果敢每年上繳賦銀400兩。

1894年3月,中英雙方在倫敦簽訂【中緬邊界條約】,劃定佤邦、木邦及果敢地區爲中國領土。

1894年12月清政府和英國在倫敦簽定【中英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英國同意將已經被其占領的果敢及木邦歸還中國,並樹立大清國和大英國勘界石碑。

1895年12月英國以清政府違背以前的『中國必不將孟連與江洪之全地或片地讓與別國」的條約規定』,向清政府提出抗議,要求重議1894年中英條約。

1897年5月6日,中英兩國使臣在北京簽訂【中英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附款】,將果敢和木邦重新劃歸英屬緬甸管轄,將果敢和木邦劃歸英屬印度〔當時緬甸只是英屬印度的一個省〕,由於果敢人民反抗,緬甸一直無法真正控制果敢,在此期間,果敢和佤邦人民不斷上書清政府,反對【中英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附款】將自己劃歸緬甸,要求留在中國。

果敢淪爲英緬殖民地後,英皇即封果敢楊家爲『世襲果敢訓政布司』,以『世襲毛扎官』治理果敢。果敢距仰光甚遠,遂委託戶班土司代管果敢政務,因此,果敢享受到了較大的民族自治權利,傳統社會形態得以較完整保留下來。

1927年,英國人占領江心坡---恩梅開江與邁力開江之間的地區,中國舉國大嘩,儘管尚在內戰,中國北伐軍政府仍派出官員到達江心坡調查,江心坡代表向中國北伐軍官員陳述了遭受英國侵略的經過,請求中國政府管理江心坡。此時,北伐軍忙於內戰無瑕西顧,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明確指示在【中華民國地圖】上將過去含糊的江心坡及麻栗壩地區〔果敢〕明確劃到中國境內,待時機成熟時再予以收復。

1934年1月,英軍入侵佤邦班洪,班洪王召集佤邦十七王會議統一抗英,發出【告祖國同胞書】,消息傳入內地,昆明人民組成『雲南人民外交後援會』,國內各地掀起了聲援班洪人民浪潮,雲南軍官李占賢組織義勇軍1000人開赴班洪,義勇軍召集各王會議訂立抗英盟誓:『永遠服從南京國民政府,決不投降英匪!』義勇軍在全國人民支持下最終將英軍趕出班洪。班洪地處佧佤山區,1897年【中英續議緬甸條約】已劃歸緬甸,但直到1934年緬英當局也未實際控制,在班洪及全中國人民心中,班洪仍爲中國領土,由此可見佤邦及果敢歷史上都是中國領土。

民國地圖果敢在中國境內1946年緬甸抗日勝利郵票1894年中英國界碑〔果敢在中國境內〕

1942年中國遠征軍進入佤邦和果敢,遠征軍在戰時實際上全部控制了果敢及佤邦,果敢土司宣布內附,重慶政府委任土司官職。按國民政府『以血統決定國籍』的基本原則,果敢人均獲中華民國國籍,同時也保留英屬印度國籍。

1946年1月,楊文炳宣布退位,其子楊振材承襲土司之位,開始推行政務改革。

1946年英國當局發行抗戰勝利紀念郵票,郵票上的緬甸版圖僅爲曼德勒以南地區,並不包括如今緬北的撣邦和克欽等地區,果敢就更不在其中。

1947年2月,緬甸人民自由同盟領導人昂山、撣邦土司、佤邦土司、德昂土司、果敢土司、克欽土司和英國代表在撣邦彬龍鎮舉行會議,通過了【彬龍協議】,緬北少數民族與緬族在國家關係上基本達成了統一,【彬龍協議】允許10年後各民族選擇是否留在緬甸,根據協議,果敢享有高度自治權並擁有軍隊、立法權和司法權。果敢土司楊振材應昂山之邀請,出席了該會議,確立了果敢作爲撣邦轄下的一個土司自治區的政治地位。從此時起,緬甸成爲一個聯邦制國家,邦內成員以自願爲原則定決去留,【彬龍協議】是緬甸聯邦得以存在的唯一法律依據。

1947年8月楊振材提出『果敢脫離木邦土司節制』的政治訴求,被英國殖民當局認可,首次成爲撣邦直屬土司坐把。作爲交換,果敢方面失去了對勐洪,長箐山的領轄權。

1948年1月4日,英國宣布緬甸脫離英國獨立,1897年【中英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附款】已經失效,依國際公法,一旦宗主國放棄殖民統治,原殖民地各地區可自由選擇自己的歸屬,這時的果敢完全有權要求回歸中國。而後來事情的發展卻是,不明國際法理的果敢稀里糊塗放棄了回歸祖國的權利,正在打內戰的中國在完全有可能收回果敢的情況下,稀里糊塗地放棄了果敢主權。2月,緬族領袖昂山說服克欽領袖辛瓦諾,再通過辛瓦諾說服撣邦各首領,經英國政府同意在撣邦彬龍鎮舉行國家統一會議,眾撣邦、克欽邦、欽邦及緬甸本部於撣邦境內彬龍鎮上協議,目的爲:聯合緬甸、撣邦、克欽邦、欽邦向英國爭取獨立,最終簽署了【彬龍協議】,決定建立一個緬甸聯邦,希望在聯邦體制下實行各邦自治。爲保障上述原則的實施,每個邦在獨立10年後都有『脫離聯邦的權利』,這一原則寫在1947年9月24日通過的【緬甸聯邦憲法】的第10條第201—206款。

有一種說法:『1947年彬龍會議上果敢土司楊振材在【彬龍協議】上簽了字』,事實上,中國歷史專家找遍了彬龍協議的英文原件影印及中文翻譯全稿,根本就不存在楊振材的簽字。【彬龍協議】上只有撣邦委員會、克欽委員會、欽邦委員會土司們的簽字,沒有楊振材簽字。這就是說,果敢人民並不承認【彬龍協議】,完全可以要求回歸中國。

緬甸聯邦政府獲得獨立後,果敢土司楊振才被選爲緬甸聯邦首屆上議員兼撣邦財政部長,楊振聲任果敢地區下議院員,二楊在緬甸聯邦首屆國會中提出『果敢系緬甸聯邦領土,果敢人民應當享受緬甸聯邦的合法公民權益』的議案。此議案經國會通過,被載入1948年【緬甸聯邦憲法】。

1947年彬龍會議進入緬甸的中國遠征軍

1948年【緬甸聯邦憲法】正式頒布,【緬甸聯邦憲法】根據【彬龍協議】而制定,憲法規定民族自決權10年期限,10年後可自行決定是否還留在聯邦內。

第一章第三條規定緬甸實行聯邦制,第四款規定承認少數民族在民族、語言、文化、歷史傳統等方面與多數民族有差別;第十一章承認少數民族作爲人的權利、與民族習俗有關的權利、文化權和自由交往權;第十二章規定給予聯邦各邦區和自治邦區從聯邦分離出去的權利,但從加入緬甸聯邦之日起10年內不能行使分離,10年後要分離須獲本邦2/3以上立法委員同意,並舉行本邦全民公決。

由此可見,緬甸聯邦是當年緬甸各族人民靠【彬龍協議】而建立的國家,【彬龍協議】是135個少數民族與緬族共處一國的立國基礎,沒有【彬龍協議】就只有緬族國而沒有緬甸國。

如今,緬甸進攻果敢的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是,『一個國家只能有一支軍隊和一個政府』,並聲稱這是普世價值。此理由貌似合理,實則是一個偽理由,我們舉個例子:一單身男子對父母謊稱自己已婚,春節時租一女子假扮妻子回父母家過年,雙方事先約好『一切都是演戲,不得假戲真做』,到了男家後,男方要求夜晚與女方同房,女方拒絕,男方強行同房,並聲稱『夫妻同房』是普世價值。這裡,男方偷換了概念,把假夫妻當成了真夫妻。

同樣,緬政府也偷換了概念,【彬龍協議】明確規定:緬甸是一個由各個原本獨立的不同民族組成的聯邦制國家,各原本獨立的民族合法擁有自己的自治政府、軍隊、司法和民族文化,10年後有權從聯邦分離出去。這與一國之內一開始就屬於中央管轄的省或州的情況完全不同,可以說,在1947年英國放棄對緬甸的殖民統治後,果敢實際上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而決非是已經在緬甸中央政府管轄下的一個省或一個州,這個政治實體實際上是在『一個國家可擁有多支軍隊和多個政府』的【彬龍協議】約定之下才成爲緬甸的一個組成部分,就好比女子是在『一切都是演戲,不得假戲真做』的約定後才決定到男家過年一樣,因此,果敢不受『一個國家只能有一支軍隊和一個政府』的普世價值約束,用『一個國家只能有一支軍隊和一個政府』的法理強加於果敢,就是對果敢無恥的強姦。

有人說,『任何一個國家都只有一個政府、一支軍隊和一套法律』,這句話完全正確,但關健是有沒有在政府、軍隊和法律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的那『一個國家』。在【彬龍協議】簽訂之前,果敢是一個獨立的民族地區政治實體,與緬甸並不同屬一個國家。比如,一個強勢家庭把同一村莊10個姓氏各異、宗教各異、完全沒有血緣關係的家庭強行拼湊成一個大家族,要實行家族土地、房產、經濟收支的一體化,如果其中一個弱小家庭表示反對,強勢家庭就指責它『分裂家族、背叛祖宗、數典忘祖』。不要忘了,其實大家並沒有共同的祖宗,雙方姓氏、宗教信仰與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一開始也決非自願拼湊成大家族。

【彬龍協議】在保障果敢有自己獨立的地方政府、民族武裝和地方法律的前提之下把果敢臨時拉入『緬甸聯邦』,這個『臨時期』爲10年。在這一前提下,果敢才與其少數民族一起半信半疑、半推半就地進入了所謂『緬甸聯邦』。而那時的『緬甸聯邦』與今天俄羅斯主導的『獨立國家國協』一樣,只是一個由多個獨立政治實體組成的鬆散的邦聯,或是與當今世界各城市裡由多個獨立企業組成的『某某商會』或『行業協會』相同,根本談不上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也就是說,從一開始,果敢就不屬於緬甸,也從屬於過緬甸,確切地說,果敢在歷史幾度屬於中國,又幾度處於當地原著民華人自治狀態,與緬甸毫無隸屬關係。

昂山極富智商,【彬龍協議】是一個極爲高明的騙局,昂山對少數民族說,『你們先進入緬甸聯邦十年,十年後可自由選擇』,這如同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說,『你先嫁給我一年,一年後可自由選擇』,女人心想『反正是一年婚期』就答應了。但是,這一年時間之中會舉行眾人皆知的婚禮、會領取【結婚證】、女人會懷孕產子、親朋好友會稱她爲『XX夫人』,即便一年後離婚,她也是『XX前夫人』,孩子也難割捨,更難再嫁。同樣,【彬龍協議】簽訂後,緬甸政府可以把少數民族地區劃入緬甸境內,立即到聯合國登記,各國【世界地圖】均把少數民族地區劃在緬甸國土內,各少數民族政府沒有頒發護照、派駐外使節的權利,而十年之後這一切會『固化』下來,更難改變。這就如同那個『一年婚期』又生了孩子的女人一樣,一年之後根本無法改嫁。昂山就『高』在這裡。

1950年6月中國和緬甸正式建交,正如緬甸一位著名學者所說:『當緬甸聯邦政府決定首先承認中國新的共產黨政權時,它這一想法的背後是對侵略的恐懼。』。緬甸總理吳努曾經坦率的對周恩來表示:『中國好比大像,緬甸好比羔羊,大像會不會發怒,無疑會使羔羊常常提心弔膽。』

民族團結碑果敢景色果敢和平紀念碑

1951年元旦雲南省邊疆地區26個少數民族代表〔包括緬甸的少數民族〕齊集雲南省普洱縣共同剽牛飲血盟誓,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現任佤邦主席鮑有祥之父鮑岩嘎便是當年參加剽牛飲血盟誓的佤族代表,其名字被刻在雲南普洱市茶城大道民族團結碑上。1955年,鮑岩嘎作爲雲南邊疆愛國人士代表赴京參加國慶,受到了毛澤東接見併合影留念。這就是說,佤邦實際上已經跨出了脫離緬甸的一步。但在1960年中緬劃界時,這些共同剽過牛、飲過血酒,發過毒誓永遠效忠中國的少數民族卻被劃入中緬兩個國家。

1950年,國民黨殘軍93師從雲南西盟佤山逃進緬北未定界地區,在緬北小孟棒升起了青天白日旗,緬軍向國民黨殘軍發起第一次圍剿,被李國輝的93師揍得屁滾尿流。

1952年10月,楊振材奉緬甸政府密令返回果敢籌組地方聯防武裝,以震懾並驅逐流入果敢作亂的國民黨流亡武裝,並於次年2月封鎖沿江渡口,同時通令『凡國民黨流亡武裝分子,一律驅逐出境;自動繳械者,准其留居果敢;有反抗者,格殺勿論』。

1952年11月楊振材之妹楊金秀因受國民黨流亡武裝李彌部封委干涉果敢政局,楊振材多次勸告無效,楊金秀在帶兵馳援國民黨流亡武裝和緬軍的戰鬥時於泰緬邊境的勐乃被緬軍拘捕。

1953年3月,緬軍出動上萬兵力再次發動圍剿國軍93師的『薩爾溫江戰役』,國軍93師又一次收拾了緬軍,緬軍丟盔卸甲、落花流水,雙方陣亡比例爲10:1,國軍死一人,緬軍死10人。台灣作家柏楊寫了小說【異域】,描寫國軍93師官兵在異國艱苦境遇中英勇不屈進行生存鬥爭的感人故事,台灣電影【異域】對『薩爾溫江戰役』一役作了真實而生動的描述。

台灣電影【異域】劇照國軍93師官兵

國軍93師取得『薩爾溫江戰役』輝煌勝利後,師長李彌回答英國記者提問時說:『薩爾溫江以東臘戌以北廣大地區歷史上一直屬中國所有,清朝末年雲南永昌府和騰衝府還派有中國官員,我們不過是繼續行使中國曾經中斷的領土主權而已,我軍想在這裡住多久就住多久,誰也管不著!』

93師異域博物館國軍93師李彌師長93師異域博物館

1959年春,緬甸政府宣布廢除土司世襲制,緬政府通令撣邦33個土司年內交權,承諾將以各土司地區財政歲入的15倍款額向各位土司作出賠償。果敢土司楊振材表示:『決不接受聯邦政府賠償,亦不將地方政權交給政府,而要交給果敢人民』。緬甸總理奈溫親至眉苗召見楊振材及一批果敢知名人士,聽取果敢關於地方民族自治的訴求,同意成立一個果敢議事會,行使行政、警察、司法、教育等自治權利。楊振材交出土司印璽退出歷史舞台,由緬甸政府操控的『行政委員會』接掌果敢行政權,實行國家管理下的地方自治,楊振材退居臘戍。根據緬甸當局的安排,由楊金秀出任總督導。

緬甸總理向楊振材承諾:『果敢可以維持自治。』但這個承諾沒有說明可以維持到什麼程度和時候,也沒有文字記錄,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一承諾一錢不值。土司留下的真空沒有被填補起來,緬政府不理解果敢人民的感受和想法,教條式強制推行中央政策。後來的歷史表明,1947年憲法所授予果敢的權利,在法律、政治上沒有一樣得到遵守。楊振材所交出的行政權,既不是議事會接掌,也不是果敢人民自治,而是被其妹楊金秀所獨尊,果敢由此進入了后土司時期的動盪不安。楊振材後來回顧說:『土司制度廢除,雖爲大勢所趨,實則未防患於未然。本人交權以後,未能使人民確立自治政府;主政者從事聚斂,致使局勢演變至不可收拾地步,實愧對祖宗及人民;撫今追昔,能不悔乎』!

傳統上,緬甸領土並未包括滇西緬北諸土司所管轄之撣邦高原、江心坡、野人山及胡康河谷等地區,在怒江之西的孟養、木邦、孟艮諸部等滇西緬北諸土司歷史上也不屬於緬甸,其主權均爲中國所有。而果敢在怒江〔流入緬甸稱薩爾溫江〕之東,緬甸疆域更不可能達到怒江東岸,那麼,果敢地區之主權便不可能爲緬甸所有,而是歸屬中國,按照果敢只是中國一個地方政權的事實,即使地方官楊振材作了任何口頭承諾,也是非法無效的,因爲涉及國土等大事,地方官無權決定歸屬,何況在【彬龍協議】所有撣邦委員會、克欽委員會、欽邦委員會中眾土司、頭人貴族的簽字中看不到楊振材的簽字,那麼,果敢這一地區並不屬於依彬龍協議而建的『緬甸聯邦』。

果敢歷史上有兩個『關健糊塗期』,第一個『糊塗關健期』是1948年英國宣布緬甸脫離英國獨立,1897年【中英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附款】已經失效,依國際公法宗主國放棄統治,殖民地可自由選擇歸屬,果敢有權回歸中國,而果敢稀里糊塗放棄了回歸祖國或獨立的權利;第二個『糊塗關健期』是1958年【彬龍協議】10年期滿--1960年簽定【中緬邊界條約】,按【彬龍協議】規定,10年後果敢可脫離緬甸自決去向,而1958年--1960年的自由選擇期內果敢又稀里糊塗放棄了回歸祖國或獨立的權利。


奈溫軍人集團


1962年緬族奈溫軍人集團發動政變,廢棄了以【彬龍協議】爲基礎的1948年【緬甸聯邦憲法】,【彬龍協議】也名存實亡,於是,緬甸沒有變成一個美國那樣真正意義上的聯邦制國家,而是成爲緬族一統天下的軍人政權國家,軍人控制所有權力,『聯邦』成了一個空洞的概念。

由於【彬龍協議】被廢,緬甸作爲一個國家而存在的法律依據已經消失,換言之,從【國際法】角度看,軍人政權撕毀【彬龍協議】,緬甸聯邦已經解體。於是,『緬甸聯邦』在法理上已經解體,撕毀【彬龍協議】廢除【緬聯憲法】,緬軍人政府所有行爲都是違憲行爲,緬甸對外仍聲稱聯邦制國家,但中央政府實爲緬族軍政府。這時,緬甸與各邦之間的矛盾已不是一個國家內部的民族矛盾,而是無法調和的侵略與被侵略的外族矛盾。

1963年緬政府突然逮捕了楊金秀、楊振材、羅星漢,果敢民眾聞訊後反應強烈,公推土司家族楊振聲爲總指揮,短短幾天就徵召1000人入伍,分守各關隘要道,戰事終於爆發。果敢結束了長達15年毫無結果的『議會爭取權利』鬥爭,開始了武裝維權之路,果敢人民改議會鬥爭爲武裝鬥爭,果敢陷入長期戰火之中。與此同時,緬甸其它少數民族也拿起武器捍衛自己的權利,這時,緬族與各民族之間的矛盾已不是一個國家內部的民族矛盾,而是一國與另一國之間的國際矛盾。

1965年4月,羅星漢投降緬甸政府,緬甸政府軍有史以來第一次進入果敢,從法律意義上講,果敢直到這時才歸緬甸控制。緬軍的進入導致大緬族主義盛行,漢人頓時淪爲二等國民,緬軍入駐果敢後軍紀敗壞,匪盜橫行,加之又實行大緬族主義,果敢漢人武裝全部投降,漢人淪爲二等國民。

1965年7月,在一次軍人聚會上,緬甸軍官向果敢投降官兵發出挑釁,用傲慢語言和下流動作羞辱他們,血氣十足的彭家聲忍無可忍,第二天就成立了『果敢人民革命軍』,拉30名漢族弟兄上山、樹起反抗大旗。

1966年,果敢進入歷史上最動盪的時期,反政府武裝增多,果敢逐漸形成分裂、割據、混戰的局面。彭家聲在遭到羅星漢與政府軍聯合圍剿下率部退入中國境內,接受緬共領導。1968年元月1日,彭家聲重返果敢,從此,果敢開始了緬共23年的統治。

1989年,爲順應國際和平發展大潮流、結束緬北26年的武裝衝突,彭家聲驅逐了緬共,主動與緬甸軍政府簽訂了和平協議,在果敢率先成立『緬甸撣邦果敢第一特區』,其它民族地方武裝也紛紛以此爲榜樣與緬甸軍政府達成和解,促成整個緬甸走上了和平發展之路,緬甸停止了槍聲,果敢也終於獲得了多年以來一直爭取的民族自治。在1989年至2009年的所謂『20年和平期』內,果敢表面上風平波靜,實際上暗波洶湧。

2004年,緬甸又一次發生軍人政變,總理欽鈕被政變軍人廢除,新上台的軍人政權立即宣布:1989年欽鈕與各民族武裝的和平談判屬其個人行爲,不是國家行爲,和平協議作廢。這意味著1989年和平協議的一切條款頃刻之間全部等於零,當年爲實現和平達成的契約與規則一文不值,已經成立了15年的『緬甸撣邦果敢第一特區』一夜之間變成了緬甸非法行政區。

2008年,軍人政權重新制定了【緬甸聯邦憲法】,奇怪的是,新憲法裡再也找不到【彬龍協議】的任何痕跡,全文沒有一處提及少數民族的自決權和自治權,更沒有少數民族退出聯邦的規則。因此可以下這樣一個結論:緬甸聯邦以允許自由進出的【彬龍協議】開始,以不允許出去的【緬甸聯邦憲法】而結束,只要跨進門坎,就再也出不去了。從這個意義看,【彬龍協議】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誘餌,是請君入甕,用『10年後自由選擇出入』的承諾先『忽悠』你進來,再通過時間的推移和你已經進來的事實逼你承認『國家統一』。

2009年4月,緬甸軍政府向果敢地方政府提出了『部隊整編』要求,條件極爲苛刻。在彭家聲斷然拒絕後,8月8日,緬軍在白所成配合下向同盟軍發動了武裝侵犯,史稱『八八事件』,『八八事件』則爲5年後的『二九光復之戰』埋下了伏筆。

歷史上,果敢土司政權統治的地方包括果敢,滾弄,勐古,勐洪,長箐山等地區,面積大約8000平方公里。1989年彭家聲主席在果敢成立撣邦第一特區時面積大約是5000平方公里,1965年緬甸政府占領了果敢屬地滾弄至今,現今的滾弄是個漢、緬、傣三大民族雜居區。2000年的『黑猛龍事件』中,緬軍趁機又將薩爾溫江以西原屬於撣邦第一特區管轄的江西勐古地區占領,大約2400平方公里的江西勐古地區被劃歸爲緬甸政府統治。2009年八八事件以前,撣邦第一特區只剩下2700平方公里土地。

總結一下果敢主權的線路脈絡:公元69年果敢哀牢王柳貌歸附中國東漢政府,東漢政府在哀牢王故地設永昌郡---公元220至265年三國時期,果敢與永德、鎮康、耿馬等一起隸屬益州永昌郡---公元618至748年唐朝初期,果敢與永德、鎮康、耿馬等一起隸屬劍南道姚州黑僰濮地---公元1254至1368年元代時期,果敢北部與永德、鎮康等一起隸屬雲南行省大理金齒宣慰司鎮康路軍民總管府領地---公元1364—1662年明代時期,果敢隸屬雲南鎮康土知州轄地---1381年〔明洪武14年〕至明正統年間(1436年-1449年)第一批漢族屯田移民進入果敢定居---1581年〔明萬曆9年〕果敢附近的木邦附緬,緬王以木邦爲前鋒向北侵犯果敢等地,被明朝參將鄧子龍率軍擊退---1621年〔明天啟元年〕木邦兵再次向北侵犯果敢等地,被明軍再次擊退---公元1644—1897年清代時期,果敢與永德、鎮康等一起隸屬雲南省永昌府鎮康州---1662年追隨永曆帝的李定國餘部在果敢安家---十七世紀末清政府行使果敢主權---1840年經雲貴總督奏准,楊國華被清政府冊封爲世襲果敢土司---1894年中英【英中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將木邦、果敢劃歸中國領土---1897年中英兩國【英中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附款】簽訂,將木邦、果敢正式劃歸英屬緬甸---1942年中國遠征軍進入果敢,果敢主權事實歸屬中國---1947緬政府與各少數民族簽訂【彬龍協議】,果敢以自願形式成爲緬聯邦一員---1960年【中緬邊界條約】簽定---1962年緬軍政府廢棄以【彬龍協議】爲基礎的【緬甸聯邦憲法】---1965年緬甸軍隊史上首次進入果敢---1968年彭家聲率軍打回果敢建立『緬北蘇區』---1989年彭家聲接受『招安』成立撣邦第一特區---2009年『八八事件』後緬軍非法控制了果敢全境。

果敢主權的歷史迷霧就是中國千年專制歷史的縮影,中緬邊界的中英界碑實際上就是中國和英國兩種不同的文明在怒江之畔的相遇衝突的結果,沿著五千年歷史的軌跡探尋不難發現,果敢的主權悲劇其實早已隱藏在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最深處。當英國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悄然啟動時,當1688年『光榮革命』大功告成時,當1689年【權利法案】使英國確立了現代民主的君主立憲體制時,古老的中華大地上又在進行著一場改朝換代戰爭,大清變幻大王旗取代了大明。

長久的專制政體必然導致一次又一次低層次的王朝更替,而王朝更替必然帶來後朝對前朝的清算根除,果敢的先民就是後朝對前朝清算根除的對象,被逼遠走他鄉。專制政體必然帶來國力的贏弱,帶來統治者在沒有權力監督情況下對領土主權的任意出賣,就在大清滅亡前14年的1897年,李鴻章的一紙條約又將果敢割給了英國人,於是,果敢主權的淪喪就成了明清兩代敗亡的見證,成了中國五千年專制歷史惡果的縮影。

我們對二戰後至今的果敢歷史進行總結,將果敢歷史濃縮和概括爲7個時間關健點:

一、1947年彬龍協議:昂山與緬北各少數民族簽訂【彬龍協議】,果敢加入協議簽約方,成爲『緬甸聯邦』正式成員之一,『緬甸聯邦』完成統一整合。果敢人民爲爭取自治展開了15年議會鬥爭;

二、1963年武裝反抗:1962年緬甸軍人發動政變,軍政府廢除【緬甸聯邦憲法】和【彬龍協議】,對果敢進行武裝進犯,果敢人民被迫改議會鬥爭爲武裝鬥爭,果敢陷入長期戰火與動亂之中;

三、1989年和平協議:爲了實現和平,在我方軍事優勢的情況下,果敢民族領袖彭家聲先生主動與緬甸軍政府簽訂和平協議,成立『緬甸撣邦果敢第一特區』,果敢結束了26年的戰爭,進入了20年的和平期;

四、2009年八八事件:緬甸軍政府違反1989年和平協議,破壞『緬甸撣邦果敢第一特區』自治權,雙方衝突導致『八八事件』,緬軍進攻同盟軍,同盟軍全線潰散,轉移異地,果敢淪陷;

五、2015年光復之戰:爲奪回果敢人民的神聖家園,爲爭取民族自治和平等權利,同盟軍發動二九光復之戰,向盤踞果敢的緬甸侵略軍發起大反攻,戰爭從2015年2月9日起至2016年初;

六、2016年勐古之戰:爲反抗緬軍進攻、爭取和平,2016年11月,同盟軍與緬北三路聯軍聯手發動勐古之戰,向盤踞勐古的緬軍發起攻勢,戰爭從2016年11月20日起至2016年12月5日;

七、2017年三六自衛反擊戰:爲反擊緬軍向紅岩根據地進攻、打擊漢奸,同盟軍發動三六自衛反擊戰,向果敢的緬甸侵略軍及漢奸部隊發起進攻,戰爭從2017年3月6日起至2017年3日25日。

縱觀果敢的歷史,就是一部和平與戰爭反覆變幻、不斷循環的歷史。在1947年和1989年兩個和平時間關鍵點上,果敢人民都真誠地謀求和平,希望有尊嚴地實現民族自治,終於在1947年達成【彬龍協議】、1989年達成和平協議。但是,1962年緬甸軍人發動政變,軍人政權廢除了【緬甸聯邦憲法】和【彬龍協議】;2004年緬甸再次發生軍人政變,軍人政權又廢除了1989年成立『緬甸撣邦果敢第一特區』的和平協議;並由此引發了1963年的武裝反抗和2009年的『八八事件』。

綜上所述,我們把二戰後的果敢歷史概括爲『二二三』歷史:即1947年彬龍協議和1989年和平協議的『兩』次謀求和平;1963年武裝反抗和2009年『八八事件』的『兩』次被迫武裝反擊;2015二九光復之戰、2016勐古之戰、2017三六自衛反擊戰的『三』次主動出擊。『二二三』意爲『兩』次謀求和平、『兩』次被迫反擊、『三』次主動出擊。

以上我們回顧了從1947年【彬龍協議】到2015年光復之戰的果敢『二二三』歷史,70年漫長而曲折的歷史向我們展示了果敢和平與戰亂交織變幻的過程。1947年和1989年兩次簽約,1962年和2004年又兩次廢約。每一次簽約果敢人民都滿懷希望,盼望著能永保和平,而每一次廢約果敢又都處於被動地位,面對當初曾視爲神聖的和平契約的廢除無可奈何。事實證明,緬甸政府的政治條約沒有嚴肅性和延續性,政權更疊後,政治條約也就隨之中斷,政治契約形同兒戲,不過是緬甸政府爲達一時目的的權宜之計,一旦時過境遷或政府更疊,和平契約也就統統作廢。緬甸政府愚弄了當初的簽約對手,也把自己置於不守信用、全無人類契約精神的歷史審判台上。

從以上果敢主權脈絡看,『果敢自古以來就是緬甸領土』的緬官方說法沒有歷史依據,果敢歷史上僅有一次主權變更的記錄,就是1897年簽訂的【中英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附款】,清政府把果敢割讓給英屬印度〔當時緬甸是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897年後的一段時期主權屬於英國。不是中國的東西,中國割讓什麼?這說明割讓以前果敢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那麼,到了1948年英國放棄緬甸主權,依【國際法】準則,只要本地區居民不提出異議,果敢主權自動歸屬原主權國中國。因此,從1948年開始,果敢主權已經屬於中國。

事實是,果敢最早的原著民是中國人,果敢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屬於過緬甸,基本上是一個漢人控制並長期生活的地區,中國歷代中央政府有著不連續的管轄,緬甸勢力從來沒有到達過,從未行使過有效的管理,只是在英國殖民後1897年果敢才劃歸緬甸;1942年中國事實上恢復了果敢主權;1948年英國放棄緬甸主權,果敢自動歸屬中國;1947年【彬龍協議】確定果敢以自願形式成爲緬聯邦一員;1962年緬政府廢棄【彬龍協議】之舉又使果敢在法律上自動恢復了獨立,緬政府破壞了【彬龍協議】原則,使用各種手段強行將果敢留在緬甸境內,屬於非法強占;從1968年到2009年期間,果敢名義上是歸屬緬甸,實際上的高度自治等同於華人獨立,緬政府根本未控制果敢。

1960年的【中緬邊界條約】是一個違背歷史事實、侵害中國主權、損害中華民族利益、極其可恥的賣國條約,與1897年李鴻章與英政府簽定的賣國條約【中英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附款】屬同類性質,必須壽終正寢,堅決予以廢除。香港、澳門可以回歸,果敢爲什麼不能回歸?果敢的終級命運必須是象香港澳門一樣回歸祖國,果敢人民獲得與中國公民同等的中國國籍及公民權,果敢將作爲中國西南邊境地區特別行政區而存在,受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管轄,首都是北京,國旗是中國國旗。

從歷史角度看,果敢主權屬於中國;從現實角度看,果敢今天處於一種主權未定狀態,所謂『果敢屬於緬甸』的含義僅僅是一條將果敢劃入緬甸的廉價的、違反人類基本價值的邊境線,果敢根本不是緬甸領土;從未來角度看,果敢主權只能屬於果敢人民,果敢何去何從,從國際法角度看,應由果敢人民自己通過『2014克里米亞』式公投決定。

2016年1月某日,筆者與兩位同盟軍軍官在雲南鎮康縣南傘鎮一家餐廳吃飯,席間與一位在中國打工的緬甸籍女服務員聊天,筆者說,『你們緬甸歷史上從來沒有統治過果敢,你們的祖輩從來沒有在果敢生活過,憑什麼說果敢是你們的?』

緬甸籍女服務員用生硬的中文說,『既然你們的國家不要果敢,那就我們要。要問我們憑什麼,很簡單,就憑你們不要,你們不要的東西就是我們的。』此言一出,讓筆者及一起吃飯的兩位同盟軍軍官目瞠口呆,再說不出一句話來。

2016年1月某日,筆者在緬北某地採訪一位同盟軍高官時問道:『對於果敢的終極前途,您個人及同盟軍最高層的想法是怎樣的?』

高官沉默良久後說,凝重而傷感地說,『你說到我痛處了,這是我考慮最多、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對於我們來說,果敢的終極前途就是像香港一樣回歸中國。但是,回家之路艱難坎坷,我們看不到希望,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見到老母親。』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大多數時候,政治並不能還歷史一個公道。由於國際政治風雲變幻,果敢事實上成了若干個時代大國之間政治利益交換的犧牲品。但是,無論歷史怎樣演變,共同的血緣與文化不變,果敢人民始終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未來果敢主權必屬於中國。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