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007|回復: 7

[未解决] 儒家思想对人的危害性有哪些?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8-8-15 09: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代以来,“儒家思想害了中国人”、“儒家思想让中国人窝囊”等挑动国人神经的新辞异说甚嚣尘上。究竟儒家思想是不是糟粕?儒家思想是不是祸害了中国上千年?

观点总是对立的,也有人说,知儒家者,谓儒家忧民忧国,不知儒家者,谓儒家奉承统治者所为何求!

这样的争论,百余年了,孜孜不断!要是普通人唠叨唠叨也就罢了,普通人不读书,有奇怪观点很正常,但诡异的是,许多大“学者”也有这样的观点冲突,难道他们也不读书吗?

儒家思想对人的危害性有哪些

儒家思想对人的危害性有哪些

儒家思想对人的危害性有哪些

抑或,儒家思想对人的危害性是确实存在的?

在百度学术上,看到这么一系列的“学术”文章:

1、试论儒家思想对人的能动性的若干消解  作者:曹海萍  摘要:儒家思想从某种角度讲重视人的能动性,但由于儒家思想的内在逻辑,它把人的能动性限制在道德的领域内,消解了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动性,消解了人改造社会、探索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动性,也消解了人思想与行为的创新性。

2、试论儒学性善论及其与宪政精神的疏离  作者:邓剑光 ,叶海波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人性理论,其中,天人合一、人性本善、性三品等三论共同支撑 了儒家文化性善的人性理论大厦。儒家文化并未能孕育西方式的宪政。

3、智愚说对先秦儒家人道观的消解及其文化影响  作者:张骏翚  摘要:先秦儒家由“天”出发,提出了 诸如“天民 ”这样的极富人文色彩和人道意义的范畴及命题,并因此建立起了其独具特色的人道价值观 ,但是,由于他们在智愚问题上的过分关注。

4、儒家文化对科技异化的消解  作者:王德菊  摘要: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产物和武器,给我们带来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但是在惊叹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悄然而至,威胁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潜移默化的消解了我们的生活意义,使我们失去了人作为自觉动物的超越性。侵蚀着我们原本丰富多彩的心灵。西方的工具理性、科技至上给我们带来了科技的迅猛发展的同时,是解决不了科技给我们带来的负面效应的。本文就先秦儒家文化对解决科技异化问题进行一个粗略的梳理。

......

题外话:这样的学术性文章,要是全部列出来,得排到银河系以外吧,中国“学者”太多了,就列这么几条有代表性的吧。

基本上,批判儒家的观点,依据也就这么几条,一是无法发展出近代西方的自由民主,二是无法发展出近代西方的宪政,三是无法发展出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好吧,西方爹爹的标准是宇宙第一真理!

但是冷静下来想想,也确实有这么一种感觉。

然而学问终究不能靠感觉,否则,儒家在耶稣出生前一百多年就被汉武帝独尊了,到现在,也没发现儒家是一直让中国懦弱着的,这怎么解释呢?不说儒家思想建立了强大的汉朝,唐、宋、明的国际实力在兴盛时期都是独一无二的。除了满清元蒙时期大力发展犬儒(曲解儒家经典),五胡乱华等时期,基本都是佛教兴盛、儒家没落的时代,华夏才没落的。

西方也就近代发展了起来,不管宪政还是科技,虽然西方历史理论认为,近代西方文艺复兴,是古希腊文明的复兴,但是古希腊文明,根本无法找到地下考古的文献或文物证据,一切文献,居然都存在基督教堂里,一切文物,就是那些“倒塌”重建的“古建筑”!尴尬的是,就是这个宗教,虐待了欧洲一千多年!

“西方历史是伪造的”这个观点是具有逻辑依据及事实考据的。那么,西方近代为何如此发达?不妨思考一下,为何西方文艺复兴,在中学西渐之後,而且是持续了上千年的中学西渐之後?

如果说,中国学术启发了西方文艺复兴,那么,这些西方历史疑问就迎面而解了,但是,这依旧无法解决批判儒家的观点的那三条依据。一些资深小编,经过挖掘,发现明朝科技并不落后于西方,甚至在大炮方面,技术领先;而近代满清用银两其实大幅提升了科技的,也就是说,被挨打不是因为满清科技落后,而是满清不得主体民族汉族的支持;更有小编发现,明朝发展出来的内阁制,比西方的宪政要早,而且更适合中国的(礼教、伦理、王道)社会。

但是这些,都是独立于儒家学说以外,求解儒家学说的性质,必然是事倍功半,且难以服人的。

那么,儒家思想对人的危害性有没有呢?有哪些呢?

笔者以为,在儒家正统思想被压抑曲解了将近四百年的今天,探讨儒家思想的危害,容易陷入“纸上谈兵,没有实证”的陷阱。但是,要说犬儒(伪儒)的危害,那是被满清实践了三百余年的,如奴化人的思维性格,强调愚忠愚孝,甚至歪曲压缩“大一统”理论的适用范畴为疆域版图,他们的目的,却仅仅是为了压制汉人道统,为自己的胡夷殖民政权洗白。

到了满清中晚期,犬儒思想空前兴盛,不但通过国家暴力强制曲解儒家经典,如所谓君君臣臣,三寸金莲,烹子喂母等荒谬的标准答案(科举),更借用佛教的模式,将儒家圣贤偶像化,再将殖民头子的奇葩标准答案,冠到圣贤偶像的头上,令诸生不敢不服,不敢申辩。

然而,儒家思想其实是革命的,一切以王道为核心,以礼制为诉求,以公平正义为国体:秦晖:汉代儒家的崛起及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对于反王道的越俎代庖的行为,儒家都是直接鼓励人们以直抱怨,以暴制暴的:公山弗扰以费畔翻译赏析,更多儒家思想内容请点击:https://www.chinulture.com/fru/

题外话:其实中国四千多年来,道家是隐世的,法家是辅权的,墨家是浪迹天涯的,兵家是军事的,哪家思想才是中国人孜孜不倦的推翻腐败旧朝,建立新朝的思想源头?只有儒家!

其实,对于本文开头所列的几篇学术性文章,笔者以为,也并非全为奇言怪论,像“儒家文化对科技异化的消解”就有一定的实证,比如近代以来,一些前沿科技,在没有儒家人文约束的西方,就屡次发展成为反人类的武器,如核能被应用为核弹,转基因技术被应用为种族基因战争,而历史上,火药的出现,在中国虽然也发展出先进的枪炮火器,但同时更多的应用,是丰富人们的生活色彩,而在西方,火药基本上只有发展为武器的作用。核弹技术,在中国是被许诺为“不首先使用”的,在国际上绝无仅有,为何?

这篇学术文章,反倒印证,儒家思想的人文性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不受科技反噬,不受资本反噬的基本保证。

儒家思想对人的危害性或许是存在的,但是至少目前无法实证,笔者以为,我们应当更关注犬儒思想对我们民族及社会的腐蚀,努力剔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素,宏扬正面因素,为我们的子孙後代,建立一个和平、强盛的国家而努力。

当然,也欢迎各位读者积极挑问题,指出儒家思想中具有危害性的因素。

我知道答案 回答若採納將獲得10 银币已有7人回答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懋基 發表於 2022-8-15 12:5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纪永臣 發表於 2022-8-15 12:42
儒家的主张可以说冠冕堂皇,属于高大尚;但儒家的做法却难上台面,诸如孔子杀少正卯,独尊儒术后儒家对其 ...

评判一家学说,应该从该学说的系统义理去审判。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纪永臣 發表於 2022-8-8 12:07 | 顯示全部樓層
儒家思想对人最大的危害是『私利优先』,所以才有了「」良禽择木而栖』的托词,一切罪恶由此而生!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懋基 發表於 2022-8-8 12:1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纪永臣 發表於 2022-8-8 12:07
儒家思想对人最大的危害是『私利优先』,所以才有了「」良禽择木而栖』的托词,一切罪恶由此而生! ...

私利优先?您对儒学是不是有误解?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纪永臣 發表於 2022-8-15 12:42 | 顯示全部樓層
懋基 發表於 2022-8-8 12:11
私利优先?您对儒学是不是有误解?

儒家的主张可以说冠冕堂皇,属于高大尚;但儒家的做法却难上台面,诸如孔子杀少正卯,独尊儒术后儒家对其他流派的打压难以说其公心;儒家与其他流派相比,鲜有为了真理而献身说法,所以才有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之说,皆因私利优先也。
儒家思想当然是儒家主张和儒家做法之集大成....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纪永臣 發表於 2022-8-15 13:05 | 顯示全部樓層
懋基 發表於 2022-8-15 12:54
评判一家学说,应该从该学说的系统义理去审判。

阁下这个说法非常正确。
如果要评判儒家思想,当然要客观全面。绝对不能奉行『恶因为恶而恶,善因为善而善』是做法,虽然儒家可以那样,但身处科学时代的我们不能那样。
我们谈及的这个标题是『儒家思想对人的危害性有哪些?』,所以我们的回答当然是儒家思想的消极一面。但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并不是说儒家思想没有积极的方面。如果有『儒家思想对人的积极性有哪些?』,我们谈论的就会使儒家思想好的一面。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纪永臣 發表於 2022-8-15 13:07 | 顯示全部樓層
懋基 發表於 2022-8-15 12:54
评判一家学说,应该从该学说的系统义理去审判。

儒学与中庸之道的演变与发展
https://www.chinulture.com/thread-344680-1-1.html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懋基 發表於 2022-8-15 13:1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纪永臣 發表於 2022-8-15 13:07
儒学与中庸之道的演变与发展
https://www.chinulture.com/thread-344680-1-1.html

谢谢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