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第四部 重归一统 第四十六集 冷暖人生

易中天品三国全集作者:易中天发布:福哥

2018-4-15 23:17

張昭和陸遜,是孫權的兩位重臣,為孫權立下蓋世之功。然而他們的晚景都不好。張昭被冷落,陸遜被逼死。那麼,在這兩件事的背後,有什麼政治原因和時代背景?我們從張昭和陸遜的冷暖人生當中,又能看出些什麼呢?

在上一集,我們講到了孫權的用人。講這個問題,不能不講張昭和陸遜。我們知道,孫權最重要的武將,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最重要的文臣,則是張昭和顧雍。不過,前三位,都享年不永。周瑜,三十六歲;魯肅,四十六歲;呂蒙,四十二歲。張昭和陸遜的壽命倒是比較長,張昭八十一歲,陸遜六十三歲。但是,這兩個人晚景卻不能說是很好,陸遜甚至可以說是死於非命。前面說過,孫權這個人,還是重情重義的,而且每每標榜自己與臣下『恩如骨肉』。那麼,他為什麼會這樣對待張昭和陸遜呢?

先說張昭。

張昭是孫權的大功臣。想當年,如果不是張昭『率群僚立而輔之』,孫權的位子就坐不穩。張昭又是孫權的大管家。想當年,如果不是張昭裡裡外外張羅一切,孫權的事情就搞不掂。你看孫權接班那會,他又向朝廷呈送表章上表漢室,又向郡縣發佈公文下移屬城,還命令下屬將領官員都各就各位中外將校,各令奉職,豈非很像一個宰相?所以孫權稱帝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丞相一職,非張昭莫屬眾議歸昭。結果孫權任命了孫邵。孫邵是北海國人。孔融當北海相的時候,他當過孔融的功曹,後來跟著劉繇一起南下,和張昭一樣也是『賓旅寄寓之士』。孫權接班,他跟了孫權,但似乎沒有什麼突出貢獻,也沒有什麼個性才華,只知道孔融曾經稱他『廊廟才也』,卻沒有任何證據。讓他當首任丞相,大家是想不通的。據【三國志·張昭傳】,孫權解釋說,如今是多事之秋,職權大責任也大。如果讓張公當丞相,那可不是優待他非所以優之也。後來,孫邵去世,大家又推薦張昭百僚複舉昭,孫權又不同意,任命了顧雍。結果,原本希望經天緯地的張昭,無所事事,便只好去著書立說,寫了【春秋左氏傳解】和【論語注】。

這就奇怪。孫權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地不顧眾人推舉,就是不肯任命張昭做丞相呢?

也有多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認為孫權忘恩負義。孫權這個人,是有這個問題。馬植傑先生的【三國史】,就說孫權對孫策很薄情。孫策本人既沒有追尊為帝只追尊為長沙桓王,他的兒子也止于封侯。這是陳壽也要打抱不平的。我在上一集說孫權念舊、感恩,其實認真考察,他的念舊和感恩往往是嘴皮上的。周瑜、魯肅、呂蒙死後,他們的後代並沒有蒸蒸日上,周家、魯家、呂家也沒有變成大族,這。不是薄情寡恩嗎?

不過這話用來解釋此事不通。因為此刻張昭還在世,並非人一走茶就涼。因此第二種說法,認為孫權是記恨張昭。具體地說,就是對當年張昭主張降曹一事耿耿於懷。我們在【力挽狂瀾】一集講過,孫權登基時曾對張昭說,當年朕要是聽了您老人家的話,現在不知在哪裡討飯!結果張昭趴在地上汗流浹背。孫權既然記恨張昭,當然不會讓他當丞相。

這個材料,裴松之是注在【張昭轉】『權既稱尊號,昭以老病,上還官位及所統領』這句話後面的。用意也很清楚,就是要把這兩件事聯繫起來。這種聯繫也有道理。你張昭不是要投降曹操嗎?朕要是投降了曹操,哪裡有皇帝可當?朕當不了皇帝,你又怎麼能當丞相?你既然原本就當不了丞相的,那麼這回也不要當!不但不能當丞相,所有的官位和權力也請你交出來名義上是張昭自己退還的。為什麼?秋後算帳嘛!

不過,這種『報復』後者說『噁心』,又一次也就夠了。何況赤壁之戰後,曹操給孫權寫信誘降,已經把張昭列入了『黑名單』,等於洗刷了他『媚曹』的罪名。顯然,如果張昭當真是丞相的不二人選,那麼,孫邵去世後,就該任命張昭。

因此有人認為,孫權對張昭不是記恨,是忌憚。這是第三種說法。【張昭傳】篇末陳壽的評語,就說了『以嚴見憚,以高見外』八個字,也就是因為對人嚴厲而受忌憚,地位崇高而被疏遠。因此不但當不了丞相,就連太師、太傅、太保的職位也沒有。

陳壽所說頗有道理。張昭嚴嗎?嚴。我們知道,據【三國志·吳主傳】,孫權剛接班時,是『待張昭以師傅之禮』的。所以,張昭對孫權的要求就很嚴格,態度也很嚴厲。張昭的想法很簡單,你不是待我如師傅嗎?那我就得像個老師的樣子。所以他經常要去管孫權。【張昭傳】說,孫權喜歡騎馬打獵,親自去射老虎蘇東坡詞『親射虎,看孫郎』即此。這很危險,而且還發生了老虎沖過來用前爪抓住馬鞍的事。張昭就變了臉色走上前說,將軍怎麼能這樣?作為人君,駕馭的應該是英雄,不是駿馬;對付的應該是敵人,不是野獸。萬一有個閃失,豈不是讓天下人笑話!孫權只好承認錯誤,說我年輕不懂事,深感慚愧。

這類事情大約也很發生了幾次,孫權的辦法是虛心接受,堅決不改。老虎還是要射的,只不過不騎馬了,坐車子。孫權讓工匠做了一種專門的『射虎車』,自己坐在裡面射箭。即便這樣,野獸還是會撲過來,孫權則以親手擊殺為樂。張昭當然又要來管,來嘮叨。孫權卻學乖了。他只是笑,什麼話都不說常笑而不答

在這裡,我們再次體會到了孫權將軍幕府的家庭感。張昭像個婆婆媽媽的大叔,孫權則像個調皮搗蛋的侄子,只不過這『侄子』是老闆,大叔反倒是『打工』的。這倒也沒有什麼不可以。大管家約束大少爺的事,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問題是這『侄子』會越長越大,這『老闆』也越做越大,最後要做到皇帝,就不能總是這種關係了。然而張昭卻一如既往。一次孫權在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臨釣台大擺宴席。眾人喝得酩酊大醉,孫權還不肯甘休,讓人在群臣臉上灑冷水,說今天非得都醉倒在臺上,才算喝好了。張昭聽了一言不發,把臉一拉,跑到外面車子上坐著生悶氣。孫權派人去請他,說今天不是很快樂嗎?張公為什麼發脾氣呀?張昭說,當年殷紂王糟丘酒池作長夜之飲,也很快樂,沒覺得有什麼不好。孫權沒有話說,只好宣佈散會。

接下來,陳壽就說:『初,權當置丞相,眾議歸昭』。這個敘述方式值得玩味。實際上,陳壽先說臨釣台的事,後說設丞相的事,恐怕就是想解答張昭不能拜相之謎。也就是說,張昭之所以當不上丞相,就因為他閒事管得太多,也管得太嚴。另外,他的地位太崇高,性格也太古板。這大約就是所謂『以嚴見憚,以高見外』吧!

的確,張昭這個人,水準是很高的,能力是很強的,資格是很老的,功勞是很大的,因此言行舉止也是很威嚴的容貌矜嚴,有威風。就連孫權,也不敢隨便和他說話孤與張公言,不敢妄也。這樣的人,做顧問可以,做總理就不合適。事實上孫權的說法也是這樣。群臣第二次推薦張昭時,孫權就說,大家莫非以為朕不想用子布?不是的。丞相這個職務事務繁多,此公的脾氣又不好此公性剛。如果大家的建議他不肯接受,怨恨和過失就會接踵而來,這對他不好啊非所以益之也

問題是,孫權選中的那個孫邵就合適嗎?好像也未必。他在【三國志】裡面,是連傳都沒有的。他的事蹟,我們只能從【吳主傳】裴松之注引【吳錄】中看到隻言片語。可見他無論是當丞相前和當丞相後,都政績平平,泛善可陳,怎麼就合適?

其實答案正在這裡——孫權對他的丞相有特殊要求。

這個結論,是我受田余慶先生啟發得出的。田先生【暨豔案及相關問題】一文,在說到這個問題時,有兩句話:『張昭是謀謨之臣,並不直接主事;孫權大叔在握,也不特仗張昭。』也就是說,張昭既沒那麼重要,孫權也不需要他的丞相有多重要。

但這樣一說,便又奇怪了。孫權既然並不希望他任命的丞相有多重要,張昭又其實並不重要,那怎麼就不能任命張昭呢?很簡單,張昭並不重要,是因為他『並不直接主事』據本傳裴松之注引【吳書】,張昭在指揮了幾次小仗後,就不再擔任將帥,只做高級幕僚了。任命為丞相,直接主事,豈不就重要了?因此,田余慶先生書:『用張昭則相權太重,孫權所不能容。』也就是說,一旦任命張昭為丞相,則張昭也重,相權也重。

於是我們就要問:孫權是不希望張昭強勢呢,還是不希望丞相強勢呢?

我的看法,是兩種念頭都有。先說為什麼不希望張昭強勢。我們知道,孫權稱帝時,創業時代的老臣和重臣已經所剩無幾。周瑜死了,魯肅死了,呂蒙死了,諸葛瑾和步騭則無法與張昭比肩。因為張昭是孫策托孤的顧命大臣,而且孫策還說了『若仲謀不仁事者,君便自取之』的話。這話雖然是非常之時的非常之托,並不一定算數的,但也沒有人宣佈取消當然也取消不了。萬一帝相失和,張昭打出這張牌來,如之何呢?所以周壽昌的【三國志注證遺】,就認為這是張昭不得相位的關鍵。

事實上張昭敢於『管教』孫權,依仗的也正是『托孤之勢』。張昭退居二線以後,孫權去看他。張昭說,當年太后孫權之母吳夫人和桓王孫策『不以老臣屬陛下,而以陛下屬老臣』,老臣這才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可信老臣太笨,鼠目寸光意慮淺短,違背了陛下的心願違逆盛旨,自以為後半輩子,怕是要死在荒郊野外了自分幽淪,長棄溝壑。沒想到還能得到召見不圖複蒙引見,重新回到陛下身邊得奉帷幄。不過老臣能夠做的,也就是盡心盡力報效朝廷。趨炎附勢見風使舵的事情,老臣是做不來的。這意思很明白,桓王托孤,太后遺訓,不是把我交給你,而是把你交給我。我可是該管就管,該說就說,而且該怎麼管就怎麼管,該怎麼說就怎麼說。孫權沒有話說,只好道歉權辭謝焉

張昭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嘉禾元年西元232年十月,魏國遼東太守公孫淵向孫權上表稱臣。孫權喜出望外,冊封公孫淵為燕王。以丞相顧雍為首,滿朝文武都認為公孫淵反復無常,十分靠不住,孫權卻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張昭和他反復辯論,越吵越凶。孫權忍無可忍,按住佩刀對張昭說,我們吳國的士人,進宮拜朕,出宮拜君。朕對閣下的敬重禮遇,也算夠可以的了!可是閣下總不給朕面子,多次當著眾人的面頂撞朕數於眾中折孤,朕確實擔心自己克制不住會犯錯誤孤嘗恐失計!張昭定睛細看熟視孫權,然後說,老臣也知道說了沒用。為什麼還要說呢?不就因為太后的遺囑言猶在耳嗎?那些話,可是太后駕崩前,把老臣叫到床邊說的呀!說完,張昭『涕泣橫流』。孫權把刀扔了,也哭起來,君臣二人哭作一團。

不過,孫權哭歸哭,做歸做,他還是在第二年正月派要員太常張彌,執金吾許宴率萬人前往遼東。張昭氣憤,從此『稱疾不朝』。孫權也氣憤,下令用土把張昭的家門封起來。張昭也不含糊,自己也在門內壘牆。張彌和許宴到了遼東,果然被殺,首級也被送到曹魏。孫權慚愧,多次派人向張昭表示歉意,張昭還是不出來。孫權沒有辦法,只好借外出的機會,親自到張昭家門口去請,張昭還是不肯見面。孫權情急,下令放火。張昭反倒把門關得更緊。孫權無奈,只好又下令滅火,自己在門口等著。張昭的幾個兒子知道不能再鬧下去了,便把老爺子從床上扶起來和孫權一起坐車回宮。回宮以後,孫權深刻檢討深自客責,張昭才勉強同樣參加朝會。請大家想想,這個時候,張昭已經是半退休狀態了,還這麼硬,如果當了丞相,那還得了?

這是孫權不希望張昭強勢的原因。那麼,他又為什麼不希望丞相強勢呢?

我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田余慶先生所說,孫吳政權必須『江東化』。孫權稱帝的時候,上游統帥已經是江東士族陸遜,需要『江東化』的是中樞文臣,尤其是首輔。但是,淮泗將領和流亡北士的力量還很大。朝議公推張昭為相,就反映了他們的固執要求。孫權退而求其次,只好使用孫邵過渡。過渡人物是不必也不能強勢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個原因也如田余慶先生所說,是孫權擇相,原本就沒打算讓他們挑多重的擔子,做多大的事情,能夠用起來得心應手就好。說得好聽,就本非『以萬機相期待』,說得難聽,就是讓他們做擺設。按照這個要求,張昭並不合適,孫邵和顧雍則合適。孫邵在丞相任內沒有任何突出貢獻,看來也是個阿彌陀佛的。說得好聽就是沉著穩重,老成謀國,說得難聽點就是『高級花瓶』。顧雍倒不是『花瓶』,多少也是管點事的。但顧雍和張昭不同。第一,他很少主動建言。孫權不問,他就不說。第二,要說,也得當面說,絕不在背後亂說。【三國志·顧雍傳】的說法,是『軍國得失,行事可不,自非面見,口未嘗言之』。第三,即便當面說,也寡言少語,心平氣和。不像張昭那樣,一說話就義形於色,慷慨激昂。有一次,張昭在朝上痛陳時弊,認為法令太繁,刑罰偏重,估計很說了一些話。孫權默然,回過頭來問顧雍:丞相以為如何?顧雍的回答只有一句:臣聽到的意見,和張昭一樣。

由此可見,顧雍實際上是把丞相當作顧問來做的,而且做得很到位,既沒誤事,又不惹禍。看來,顧雍很清楚孫權需要一個什麼樣的丞相。什麼樣的呢?到位而不越位,幫忙而不添亂,有事做顧問,沒事做擺設。顧雍把握了這個分寸,丞相也就一做十九年,赤烏六年西元243年在任上去世,享年七十六歲。

接替顧雍擔任丞相的,是六十二歲的『上大將軍』陸遜。這事的意義一目了然,即田余慶先生所說的『江東化』。我們知道,陸遜和顧雍都出身江東大族。前面說過,江東『四大家族』,虞、魏、顧、陸。虞氏和魏氏在會稽,顧氏和陸氏在吳郡。吳郡也有『四大家族』,顧、陸、朱、張。顧雍即顧,陸遜即陸。即屬於『吳郡四大家族』,又屬於『江東四大家族』,家族背景十分顯赫。孫權先生以陸遜為統帥,顧雍為首輔,後來又以陸遜接替顧雍為相,正是其『江東化』的標誌。

實際上陸遜正是孫吳政權『江東化』的標誌性人物。因為陸遜不但屬於江東和吳郡的『四大家族』,而且陸家和孫家還有過節。陸遜的『從祖父』祖父的哥哥或弟弟叫陸康,是東漢末年的廬江太守。陸康認為袁術是『叛逆』,不予理睬。袁術大怒,派孫策去打陸康。這場戰爭足足打了四年,最後城被攻破,七十歲的陸康也在一個月以後發病而死。當時追隨陸康的陸氏宗族一百多人,也受盡苦難,差不多死了一半遭罹饑厄,死者將半

所以,陸家和孫家,是有國恨家仇的。孫權對陸遜,也就不能不有所保留。一方面,出於政治需要,他對陸家不能不籠絡借重比如將孫策的女兒許配給陸遜。另一方面,真要重用陸遜,他也會猶豫。據【三國志】之【陸遜傳】和【朱然傳】,呂蒙對自己的繼任人,其實是推薦過兩次的。第一次是在關羽攻打襄樊時,呂蒙裝病回建業,孫權問他『誰可代卿者』,呂蒙推薦了陸遜。這事我們在【白衣渡江】一集講過。但那時呂蒙並非真正離任,陸遜代理也只是為了忽悠關羽,因此孫權立即同意。等到戰爭結束,呂蒙一病不起,孫權再問『誰可代者』時,呂蒙推薦的就是朱然了。

這事值得討論。第一,陸遜已經代理了呂蒙,正式接班,順理成章,孫權為什麼還要再問呢?可見孫權有所保留。第二,孫權再問,呂蒙為什麼改口呢?要知道,陸遜在這次戰爭中表現很好呀!依我看,恐怕就是呂蒙已經看出孫權的心思,這才推薦朱然。

呂蒙的這個推薦也很有意思。朱然是朱治的養子,籍貫丹陽郡故鄣縣,是江東人。但【三國志·朱治傳】告訴我們,朱治可能很早就『隨孫堅征伐』的,以後又『扶翼』孫策,也是老資格的『淮泗將領』了。朱然作為朱治的養子,從小就在『淮泗軍事集團』當中長大,這叫做『根子正』。朱然則曾經與孫權同學,感情很好結恩愛,這叫做『關係鐵』。更何況,朱然籍貫屬於江東,派系屬於淮泗,兩邊都能接受,也便於從淮泗將領向江東士族過渡。所以呂蒙這個推薦,真的是很有水準,很講政治。

孫權接受了呂蒙的建議,授予朱然節仗,命令他鎮守江陵,位在陸遜之上。但是,夷陵之戰時,陸遜卻當上了大都督,朱然則成為他的部屬,這又是為什麼呢?

也有許多原因。直接的原因,恐怕是劉備傾巢而出,來勢洶洶,非讓陸遜統帥三軍不可。何況『江東化』勢在必行,與其拖拖拉拉夜長夢多,不如借此機會一舉成功。另外,陸遜的表現也讓孫權滿意。田余慶先生說陸遜『謹慎處世,靦顏事吳』,是很貼切的。孫權要的就是這樣的人。

孫權和陸遜有過一次談話,記載在【呂蒙傳】中。這次談話,孫權對周瑜、魯肅、呂蒙三人一一作了評點,歷來被看作孫權善於識人用人的證據。但我總覺得這不是隨便聊天,而是別有深意。你看孫權是怎麼說的?他說公瑾威武剛烈,雄才大略,膽識過人,很難有人能夠繼承他的偉業邈焉難繼,現在將軍你卻繼承了君今繼之。顯然,孫權是把陸遜看作了『周瑜第二』了,希望和期許也超過了魯肅和呂蒙。孫權說這話是在什麼時候?不清楚。【資治通鑒】也只用了一個『後』字,也就是呂蒙去世後的某年某月某日。但陸遜不負厚望,則是真的。因此,顧雍去世,孫權就任命陸遜接替。這位江東第一人才,終於『出將入相』。

然而奇怪的是,陸遜為相沒有多久,就被孫權逼死,這又是為什麼呢?

事情的直接原因,是所謂『南魯黨爭』。南,就是南宮,指太子。魯,就是魯王,指孫霸。前面說過,孫權一共七個兒子。長子孫登是第一任太子,三十三歲去世。這時次子孫慮也死了二十歲,十九歲的三子孫和變成為第二任太子。孫和是孫權喜歡的兒子,孫和的母親王夫人也為孫權所寵愛。問題是孫權還喜歡四子孫霸,封他為魯王。據【三國志·孫霸傳】,孫霸的恩寵待遇竟然與太子沒什麼兩樣寵愛崇特,與和無異。這就讓某些人想入非非,更有人出來挑撥離間。據【三國志·孫和傳】,當時孫權的大女兒全公主和孫和母親王夫人有矛盾,跑到孫權那裡說他們母子二人的壞話。孫權發怒,王夫人憂慮而死。於是孫和開始失寵寵稍損,害怕被廢懼於廢黜。孫霸則想廢掉孫和,自己當太子覬覦滋甚。朝臣貴戚也因此分成兩派,鬧得不可開交,【孫和傳】裴松之注引殷基【通語】的說法,是朝廷內外文臣武將『舉國中分』。這就是大分裂了。於是,孫權與赤烏十三年西元250年八月,廢黜孫和,賜死孫霸。為什麼廢孫和呢?很簡單:朕還在,你不能鬧。為什麼殺孫霸呢?也很簡單:朕不給,你不能搶!

這是一場大屠殺。擁護太子孫和的親兵將領陳正、陳象被族誅,驃騎將軍朱據、尚書僕射屈晃被痛打,受連累被殺被貶的十幾家、魯王孫霸的黨羽全寄、吳安、孫奇、楊竺都被殺,楊竺還流屍于江。太子黨和魯王黨都沒有好下場。

陸遜就是因為保護太子而被逼死的,事在赤烏八年西元245年二月。具體情況據【陸遜傳】,大概是孫權即不接受陸遜的意見,也不肯和陸遜面談,還不斷派人去責備陸遜。陸遜的幾個外甥,因為親近太子而被撤職流放。太子太傅吾粲,也因為向陸遜通風報信而被下獄處死。陸遜悲憤交加,活活氣死憤恚致卒,享年六十三歲,死後『家無餘財』。孫權『累遣中使責讓遜』時,是否送了一個空的食盒?不知道,大約沒有。

孫權為什麼要逼死陸遜?表面上看,是因為他陷入了『南魯黨爭』,又被看作『太子黨』領袖。但是,陸遜死後,『太子黨』的二號人物諸葛恪卻晉升為大將軍,接替陸遜『領荊州事』;『魯王黨』的頭號人物步騭則接替陸遜當了丞相,二號人物呂岱升為上大將軍,三號人物全琮升右大司馬。可見問題沒有那麼簡單。

於是我們要問,在這個案子的背後,還要什麼更深刻更隱秘的東西呢?

請看下集:逆流而上。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