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第二部 孙刘联盟 第十四集 天生奇才

易中天品三国全集作者:易中天发布:福哥

2018-4-15 23:17

由於我們不能確知的原因,曹操出於一念之差放跑了劉備。龍歸大海虎歸山的劉備運氣出奇的好。建安十二年西元207年,劉備從隆中請出了諸葛亮,而郭嘉則在北征的路上一病不起,英年早逝。這一出一去的結果,是劉備鹹魚翻身,曹操壯志難酬。那麼,郭嘉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和諸葛亮的異同又在哪裡呢?

上一集我們說到,劉備這個人,有英雄志,有英雄氣,有英雄魂,有英雄義,就是沒有『英雄地』自己的地盤,只能東奔西走地寄人籬下,反復無常地投靠他人。也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曹操出於一念之差的疏忽放跑了劉備。現在,劉備已經龍歸大海虎歸山。能不能成氣候,就看他的運氣了!

誰也沒有想到,劉備的運氣出奇的好。建安十二年西元207年對於劉備和曹操來說,真是一個重要的年頭。就在這一年九月,曹操最欣賞的謀士郭嘉不幸病故;而也就在這一年,諸葛亮卻來到了劉備身邊。三十八歲的郭嘉去世了,二十六歲的諸葛亮出山了,歷史的軌跡開始拐彎。

為什麼要把郭嘉的死和諸葛亮的出聯繫在一起呢?這二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嗎?

有。這種聯繫或者關係,當然不是這兩件事發生在同一年。這不過是碰巧。關鍵在於這兩件事對曹、劉雙方的影響。我們知道,鬥爭的勝負,在於力量的對比;而力量的對比的變化,則無非此長彼消和此消彼長。諸葛亮來到了劉備身邊,這是『此長彼消』:劉備長,曹操消。郭嘉不幸去世,則是『此消彼長』:曹操消,劉備長。怎麼算,都是曹操吃了虧。

不過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他們兩人的分量和量級。如果分量不夠,這種計算就沒有什麼意義。同樣,如果量級不同,或者差異太大,這種比較也沒有什麼必要。那麼,諸葛亮和郭嘉的分量如何?他們是同一量級的人物嗎?或者說,他們有相似之處嗎?

有。郭嘉和諸葛亮確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第一,他們都是少年天才,出山時都只有二十六七歲郭嘉二十七,諸葛亮二十六,但思想和謀略卻都已經相當成熟。第二,他們都『審於量主』。在大家都認為袁紹是績優股時,郭嘉卻看出那是垃圾股;而在大家都以為劉備是垃圾股時,諸葛亮卻把他看作績優股。第三,他們都『謀功為高』。郭嘉幫助曹操統一了北部中國,諸葛亮幫助劉備實現了三國鼎立。可以說,他們一個是天生奇士,一個是曠世良才。當然,他們的忠心耿耿,兢兢業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是一樣的。他們和曹操、劉備的關係,也都至少在表面上做到了『如魚得水』,甚至卻有一份情誼。

郭嘉去世後,曹操悲痛萬分。據【三國志·郭嘉傳】及該傳裴松之注,曹操給朝廷上表,給荀彧寫信,和其他人談話,多次追憶郭嘉,每每痛哭流涕,聲淚俱下。他說:奉孝年不滿四十實為三十八歲,和我在一起的時間就有十一年。那些艱難困苦的日子,全都是他和我一起硬挺過來的。那都是千鈞一髮的艱險呀!我自己都拿不定主意,全靠他當機立斷鼎力玉成。奉孝其實是知道危險的。他身體不好,南方又多瘟疫,因此常說要是到了南方,只怕就不能活著回來了。可是和我討論天下大計,卻說是要先定荊州。這是拼了命來為我立功呀!這樣一份情義,如何叫人忘得了!如今,我雖然為他請了功,討了封,可這對一個死了的人來說,又有什麼用,有什麼用啊!天下相知的人是這樣少,好容易有了一個又棄我而去。蒼天哪,你叫我怎麼辦,怎麼辦呀!

根據曹操的這些說法,我們不難看出,曹操和郭嘉的關係非同一般,可謂既同甘共苦阻險艱難,皆共罹之又心心相印唯奉孝為能知孤意。郭嘉也確實是難得的人才,可謂既忠心耿耿事人心乃爾,何得使人忘之又能謀善斷平定天下,謀功為高。這些特徵和這種關係,都很容易讓我們馬上就聯想到諸葛亮。

事實上,郭嘉和諸葛亮不但作為個人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而且在各自陣營的分量也都一樣。劉備得到諸葛亮以後的說法是:『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曹操得到郭嘉以後的說法則是:『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劉備臨終前,是托孤於諸葛亮的;而曹操對郭嘉,也曾『欲以後事屬之』。只不過因為郭嘉英年早逝,我們沒能看到那一天。也由於同樣的原因,郭嘉這顆將星不像諸葛亮那樣璀璨明亮。諸葛亮從二十六歲出山,到五十四歲病故,為劉備集團服務了二十八年,而且還有十一年時間是大權獨攬;郭嘉為曹操集團服務卻一共

只有十一年,而且職務不過軍師祭酒參謀。兩人施展才華的條件,真不可同日而語。

然而,儘管只有短短十一年,郭嘉卻留下了輝煌的業績。郭嘉在曹操軍中時,曹操可謂凱歌高唱捷報頻傳,成功地統一了北方。郭嘉一去世,曹操的軍事成就便顯得乏善可陳。用周澤雄先生的話說,也就對付了馬騰、韓遂幾個『草寇型軍閥』。對付孫權、劉備這兩大『梟雄』,就有點力不從心,在赤壁還差一點就被燒得焦頭爛額。當然,劉備反敗為勝,並不僅僅因為有了諸葛亮;曹操事業受阻,也並非僅僅因為沒了郭嘉。我們不可以過分誇大個人的作用。但郭嘉的去世,對於曹操確實是重大損失。因此,曹操敗退赤壁時,曾仰天長歎,突然冒出這麼一句話:『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這句話到了【三國演義】那裡,就變成了這樣一個場面:曹操華容道脫身回到南郡,曹仁設宴壓驚,眾謀士也都在座。曹操忽然仰天大慟。眾謀士說,丞相遇難時全無懼怯,現在安全回到城中,人已得食,馬已得料,可以重整軍隊報仇雪恨,怎麼反倒痛哭?曹操說:『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接著便捶胸大哭說:『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於是『眾謀士皆默然自慚』。

曹操的這一聲歎息或者說捶胸大哭被毛宗崗父子批得狗血噴頭,而且把這一哭和宛城之戰哭典韋聯繫起來了。戰宛城的故事,我們在【鬼使神差】那一集第八集講過,就是建安二年西元197年正月,由於曹操自己的失誤,剛剛投降十幾天的張繡,採用謀士賈詡的計謀突然反叛。猝不及防的曹操靠著典韋奮不顧身拼力死戰才逃得性命,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愛將典韋卻均在戰鬥中身亡。事後,曹操設祭,祭奠典韋,痛哭流涕。在【三國演義】第十六回,曹操是這樣哭的:『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於是他身邊的那些將士都十分感動眾皆感歎

這真可謂『曹操版』的『劉備摔孩子』了。劉備摔孩子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是趙雲在長阪坡救回阿斗後,劉備把那孩子往地上一扔,說『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驚得趙雲撲翻在地,哭著說非肝腦塗地不可。你看,曹操是不哭愛子哭愛將,劉備是不疼愛子疼愛將,結果都讓將士們感激涕零,真是異曲同工。

同樣,哭典韋和哭郭嘉也有得一比。毛批說,曹操以前哭典韋,後來哭郭嘉。哭典韋之哭,是為了感動眾將士;哭郭嘉之哭,是為了羞愧眾謀士。『前之哭勝似賞,後之哭勝似打』,真想不到奸雄的眼淚,居然『既可作錢帛用,又可作挺仗用』。於是毛宗崗父子冷笑一聲說:『奸雄之奸,真是奸得可笑。』

這個批語當然很精彩,只可惜曹操哭典韋的話,哭郭嘉的場面,和『劉備摔孩子』一樣,都是小說家言。沒錯,為典韋治喪時,曹操確實親臨哭祭,但沒有說過『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的話。曹操也確實說過『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話,但並沒有捶胸大哭。我們也不知道他是在什麼場合說的,有沒有眾謀士在座就更不知道。那個場面是羅貫中的演義,靠不住的。也就是說,毛宗崗父子批的是小說中的曹操,不是歷史上的曹操。

歷史上的曹操並不可笑。他的歎息,也未必是為了『愧眾謀士』。事實上,曹操赤壁失利,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責任並不在謀士。何況曹操的謀士也並不無能。比如孫劉的聯盟,就早已有人料定,這個人就是程昱。曹操在奪取荊州以後繼續順江東下,也有人反對,這個人就是賈詡。可惜『太祖不從,軍遂無利』。可見,曹操的謀士是盡責的,也是稱職的,他怎麼會藉口懷念郭嘉來『愧眾謀士』?

那麼,曹操又為什麼要歎息呢?實際上曹操是在歎自己命苦,過早失去了郭嘉。【三國志·郭嘉傳】說:『太祖征荊州還,于巴丘遇疾疫,燒船,歎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也就是說,如果郭嘉還活著,事情就不會這樣了。

怎麼就不會這樣呢?因為郭嘉是軍事天才。他『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總能隨機應變,當機立斷,而且神機妙算,出奇制勝。比方說,曹操三戰呂布,士卒疲倦,準備撤軍。郭嘉力主再戰,而且斷定再戰必勝,結果呂布被擒。曹操征伐袁譚、袁尚,連戰連克,諸將主張再戰,郭嘉主張撤軍,結果袁譚、袁尚兄弟禍起蕭牆,曹操漁翁得利。曹操戰袁紹,有人擔心孫策趁機偷襲許都,郭嘉說來不了;曹操征烏丸,有人擔心劉表趁機偷襲許都,郭嘉說不會來。結果呢?和郭嘉預料的完全一樣。

郭嘉不但料事如神,而且敢於出險招,走鋼絲。比如戰官渡、征烏丸這兩回,別人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按照常理,孫策和劉表肯定要趁火打劫,在曹操的背後插一刀子。偏偏郭嘉就敢斷言不會,也偏偏曹操就敢聽他的,冒此天大的風險。其實官渡之戰這一回,是多少有些僥倖的,這個我們以後再說。但征烏丸那一仗,則確實體現了郭嘉的軍事天才。

烏丸也叫烏桓,是居住在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此前一直倒向袁紹。官渡之戰後,袁紹病死,袁譚和高幹被殺。袁尚和袁熙被曹操打敗,在建安十年西元205年逃入烏丸,想借烏丸的力量與曹操抗衡。所以,曹操要消滅袁氏殘餘勢力,統一北部中國,非征伐烏丸不可。但是烏丸並不好打,許多人都不主張打,最後勝得也很險。據【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曹瞞傳】,當時天寒地凍,荒無人煙,連續行軍二百里不見滴水,軍糧也所剩無幾,曹操『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餘丈乃得水』。因此回到鄴城後,曹操下令徹查並重賞當初勸諫他不要征討烏桓的人。曹操說,我這場勝利,完全是僥倖。諸君的勸阻,才是萬全之策。可見這場戰爭實在是驚險得很。

事實上,當時反對征伐烏丸的人很多。據【三國志·武帝紀】,反對的理由主要有兩個。第一,他們認為,袁尚不過是一個狼狽逃竄的『亡虜』。烏丸是『夷狄』,『貪而無親』,哪裡會幫助袁尚?因此用不著打。第二,他們認為,烏丸地處偏遠,我軍一旦遠征,劉備一定鼓動劉表趁機偷襲許都,『萬一為變,事不可悔』。因此打不得。

然而郭嘉卻認為可以打、應該打、打得贏,因此力主此戰。據【三國志·郭嘉傳】,郭嘉認為,第一,烏丸是很遠,但正因為離得遠,他們必定『恃其遠』而『不設備』。如果我們出其不意,突然襲擊,一定能打他個措手不及,因此『可破滅也』。第二,袁紹家族的影響不可小看,三郡烏丸的實力也不可低估。一旦他們聯合起來,『招死主之臣』,『成覬覦之計』,只怕青州和冀州就不再是我們的了。至於劉表──這是第三點,不過是個誇誇其談的傢伙坐談客耳。他很清楚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劉備,因此對劉備是有防範的,也不知道該怎麼對待劉備。委以重任吧,怕自己控制不了;不予重任吧,劉備肯定不會真心實意地幫助他。所以,儘管我們『虛國遠征』,卻不必顧慮後院失火。曹公你就放心吧!

事情果然如郭嘉之所預料。據【三國志·先主傳】及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建安十二年西元207年,曹操出征烏丸,劉備勸劉表偷襲許都,劉表不幹先主說表襲許,表不能用。等到曹操從烏丸王踏頓大本營柳城今遼寧省朝陽市附近班師時,劉表才後悔,說不聽劉備的話,失去了一個大好機會。劉備只好安慰他說,現在天下大亂,戰事頻仍,恨不得天天都要打仗日尋干戈,機會嘛那還多得很。如果今後能夠迅速反應應之於後者,這一次也不算遺憾此未足為恨也。其實劉表哪裡還有機會?曹操平定三郡烏丸以後,很快就把鬥爭的矛頭指向了他;而他自己還沒有來得及和曹操交鋒,就見上帝去了。

曹操接受郭嘉的建議,不理會劉表,率軍北上,五月的時候到達了易縣今河北省雄縣西北。這時,郭嘉對曹操說,兵貴神速。現在我們千里奔襲,輜重多,速度慢,難以迅速取得勝利。一旦走露風聲,對方必有準備。不如留下輜重,日夜兼程,打他個措手不及。曹操然其計,率輕兵來到無終今天津薊縣,然後在當地名士田疇的導引下,抄小路經徐無今河北省玉田北、盧龍塞今河北省喜峰口、白檀今河北省寬城、平崗今河北省平泉,登上了距離柳城只有二百多裡地的白狼堆今遼寧省布佑圖山。這時烏丸王踏頓才知道曹軍來了,倉促應戰,結果兵敗被殺。袁尚和袁熙也只好遠走遼東,投奔公孫康。

看來郭嘉確實料事如神。所以,【三國演義】便把這場戰爭最後的勝利也歸功於他。這個故事我們前面講過,就是破烏丸後,曹操按兵不動,並不急於去消滅投奔公孫康的袁尚和袁熙,而是等著公孫康把這兩個人的人頭送來,公孫康也果然這麼做了。這原本是曹操自己的決策,【三國演義】卻說是郭嘉的『錦囊妙計』,謂之『郭嘉遺計定遼東』。【三國演義】這麼講,固然是不想讓曹操太風光,但同時恐怕也因為郭嘉實在謀略過人。

事實上,羅貫中的移花接木也不是一點譜都沒有,郭嘉確實出過類似的主意。據【三國志·郭嘉傳】,袁紹死後,袁尚和袁譚也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當時諸將都主張一鼓作氣滅了那兩個,郭嘉卻說不必,不如等著這兄弟倆自己打起來。郭嘉的分析是:袁尚和袁譚因為爭當接班人原本不和,他們兩個又各有各的謀士,因此勢必禍起蕭牆。如果我們逼急了,他們就會相濡以沫;我們不管他,他們就會鷸蚌相爭。所以,我們應該做出南征劉表的態勢,等待他們的事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果然,曹操的軍隊才開到西平今河南省西平縣西,袁尚和袁譚就因為爭奪冀州大打出手,曹操也就坐收漁利。

現在,我們已經不難看出郭嘉為什麼能料事如神了。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把人琢磨透了。他看透了袁紹,看透了呂布,看透了孫策,看透了劉表,也看透了袁尚和袁譚,這才敢迭出險招。也難怪曹操說郭嘉『見時事兵事,過絕於人』了。其實時事也好,兵事也好,說穿了都是人事。只有精於人事,才能明於時事和兵事啊!

郭嘉確實太會看人了。他不但看透了敵人,也看清了主人。曹操的表文說:『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可見郭嘉在做出判斷時,每每想到了曹操的前面,而且常常幫助曹操下了決心。但這顯然要有一個前提,就是曹操的為人能夠讓郭嘉放心地去出謀劃策,出險招,出奇招。如果像袁紹那樣優柔寡斷又剛愎自用,志大才疏又嫉賢妒能,郭嘉的聰明才智就不會有用武之地。可見,郭嘉的成功,也是曹操的成功。這樣的成功在歷史上是很罕見的。不難想像,赤壁之戰時,郭嘉如果在世,他也一定會出奇制勝,讓曹操轉敗為勝,化險為夷。這就是曹操要說『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原因。可惜那時郭嘉已經不在了,否則歷史恐怕得重寫,【三國演義】也得重來。因為郭嘉即便沒有『回天之力』,他和諸葛亮之間,也至少會有一場『智鬥』的戲好看。

這樣一雙望穿秋水的眼睛,當然不會看不透劉備。事實上郭嘉和曹操一樣,也看出劉備是英雄,但他的意見卻似乎很矛盾。有人主張殺劉備,郭嘉說殺不得。曹操放走劉備,郭嘉又說放不得。【郭嘉傳】裴松之注引用了這兩種說法。【魏書】的說法是,有人對曹操說:『備有英雄志,今不早圖,後必為患』。曹操問計于郭嘉,郭嘉說,有道理。但是,明公提寶劍而興義兵,為的是除暴安良,靠的是推誠置信。即便這樣,也還怕招不來天下英雄。現在劉備這個英雄走投無路,來投靠明公,明公卻把他殺了。那麼,還有誰會願意追隨明公平 定天下呢?以一人之患,絕四海之望,這可得想清楚了。【傅子】的說法則是,郭嘉主動去找曹操,說:『備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但當時曹操『奉天子以號令天下,方招懷英雄以明大信』,就沒有聽郭嘉的。等到劉備公開背叛曹操時,曹操便『恨不用嘉之言』。

對此,裴松之評論說:『【魏書】所雲,與【傅子】正反也。』但我認為兩書其實並不相反。所謂『宜早為之所』,只不過是要早作安排,未必就是要殺了劉備。在這個問題上,我同意周澤雄先生的觀點。周澤雄認為,郭嘉的意見,是既不能殺,也不能放。怎麼辦?軟禁。但不知由於什麼原因,這一回曹操沒弄懂郭嘉的意思。也許這件事實在太敏感,郭嘉也不能說得太明白吧!畢竟,曹操也好,郭嘉也好,都是人不是神。他們再怎麼看透人性,再怎麼神機妙算,也算不出劉備會時來運轉,更算不出世界上還有一個諸葛亮。

諸葛亮在三國這段歷史上,無疑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然而在建安十二年西元207年以前,我們卻一直看不到他的身影,聽不見他的聲音。這不能完全歸結於他的年輕。那個時代,少年英雄還少嗎?何況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已經非常成熟。這當然也不能歸結為他不想出山。要知道一個『每自比管仲、樂毅』的人,是不會甘心『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的。顯然,諸葛亮是在觀望和等待。說得再明白一點,就是在觀望時局,等待劉備的召喚。那麼,在當時眾多的英雄豪傑當中,諸葛亮為什麼就一眼看中了劉備呢?他那雙明察秋毫的眼睛,在劉備身上又看見了什麼呢?

請看下集:慧眼所見。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