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在宥第十一(三)

庄子集释作者:郭庆藩发布:懋基

2017-12-24 14:52

昔者黃帝始以仁義攖人之心,堯舜於是乎股無胈,脛無毛,以養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為仁義,矜其血氣以規法度。然猶有不勝也,堯於是放讙兜於崇山,投三苗於三峗,流共工於幽都,此不勝天下也。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駭矣。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畢起。於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誕信相譏一〇,而天下衰矣一一;大德不同,而性命爛漫矣一二;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一三。於是乎釿鋸制焉,繩墨殺焉,椎鑿決焉一四。天下脊脊大亂,罪在攖人心。故賢者伏處大山嵁巖之下,而萬乘之君憂慄乎廟堂之上一五

夫黃帝非為仁義也,直與物冥,則仁義之跡自見。跡自見,則後世之心必自殉之,是亦黃帝之跡使物攖也。

黃帝因宜作則,慈愛養民,實異偏尚之仁,裁非之義。後代之王,執其軌轍,蒼生名之為聖,攖人之心自此始也。弊起後王,釁非黃帝。

『自見』賢遍反。下同。

胈,白肉也。堯舜行黃帝之跡,心形瘦弊,股瘦無白肉,脛禿無細毛,養天下形容,安萬物情性,五藏憂愁於內,血氣矜莊於外,行仁義以為規矩,立法度以為楷模,尚不免流放凶族,則有不勝。

『股』音古。脛本曰股。『胈』畔末反,向父末反。李扶蓋反,云:白肉也。或云:字當作紱。紱,蔽膝也。崔云:胈,𣯅也。『脛』刑定反。◎慶藩案:矜其血氣,猶孟子言苦其心志也。矜者,苦也,訓見爾雅釋言篇。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天下謂之渾沌,即讙兜也,為黨共工,放南裔也。縉雲氏有不才子,天下謂之饕餮,即三苗也,為堯諸侯,封三苗之國。國在左洞庭,右彭蠡,居豫章,近南岳。三峗,山名,在西裔,即秦州西羌地。少昊氏有不才子,天下謂之窮奇,即共工也,為堯水官。幽都在北方,即幽州之地。尚書有殛鯀,此文不備也。四人皆包藏凶惡,不遵堯化,故投諸四裔,是堯不勝天下之事。放四凶由舜,今稱堯者,其時舜攝堯位故耳。

『讙』音歡。『兜』〔丁〕侯反。『崇山』,南裔也。堯六十年,放讙兜於崇山。『投三苗』崔本投作殺,尚書作竄。三苗者,縉雲氏之子,即饕餮也。『三峗』音危。本亦作危。三危,西裔之山也,今屬天水。堯六十六年,竄三苗於三危。『共工』音恭。共工,官名,即窮奇也。『幽都』,李云:即幽州也。尚書作幽州,北裔也。堯六十四年,流共工於幽州。

夫堯舜帝王之名,皆其跡耳,我寄斯跡而跡非我也,故駭者自世。世彌駭,其跡愈粗,粗之與妙,自途之夷險耳,遊者豈常改其足哉!故聖人一也,而有堯舜湯武之異。明斯異者,時世之名耳,未足以名聖人之實也。故夫堯舜者,豈直一堯舜而已哉!是以雖有矜愁之貌,仁義之跡,而所以跡者故全也。

施,延也。自黃帝逮乎堯舜,聖跡滯,物擾亂,延及三王,驚駭更甚。

『施及』以智反。崔云:延也。『大駭』,駭,驚也。『愈粗』音麤。下同。

桀跖行小人之行為下,曾史行君子之行為上。

謂儒墨守跡,是非因之而起也。

喜是怒非,更相疑貳。

飾智驚愚,互為欺侮。

『愚知』音智。下及注同。

善與不善,彼此相非。

一〇

誕虛信實,自相譏誚。

一一

莫能齊於自得。

相仍糾紛,宇宙衰也。

一二

立小異而不止於分。

喜怒是非,熾然大盛,故天年夭枉,性命爛漫。爛漫,散亂也。

一三

知無涯而好之,故無以供其求。

聖人窮無涯之知,百姓焉不竭哉!

『好知』呼報反。注同。

一四

彫琢性命,遂至於此。

繩墨,正木之曲直;禮義,示人之隆殺;椎鑿,穿木之孔竅;刑法,決人之身首。工匠運斤鋸以殘木,聖人用禮法以傷道。

『釿』音斤,本亦作斤。『鋸』音據。『制焉』,釿鋸制,謂如肉刑也。『繩墨殺焉』,並如字。崔云:謂彈正殺之。『椎』直追反。『鑿』在洛反。『決焉』古穴反,又苦穴反。崔云:肉刑,故用椎鑿。

一五

夫任自然而居當,則賢愚襲情而貴賤履位,君臣上下,莫匪爾極,而天下無患矣。斯跡也,遂攖天下之心,使奔馳而不可止。故中知以下,莫不外飾其性以眩惑眾人,惡直醜正,蕃徒相引。是以任真者失其據,而崇偽者竊其柄,於是主憂於上,民困於下矣。

脊脊,相踐籍也。一云亂,宇宙大亂,罪由聖知。君子道消,晦跡林藪,人君雖在廟堂,心恆憂慄,既無良輔,恐國傾危也。

『脊脊』音藉,在亦反,相踐藉也。本亦作肴肴。廣雅云:肴,亂也。『大山』音泰,亦如字。『嵁』苦巖反,一音苦咸反,又苦嚴反。『巖』音嚴,語銜反。一音喦,語咸〔反〕。◎盧文弨曰:今本作岩。◎俞樾曰:釋文,大山,音泰,亦如字,當以讀如字為是。此泛言山之大者,不必東嶽泰山也。嵁當為湛。文選封禪文湛恩厖鴻,李注曰:湛,深也。湛巖,猶深巖,因其以山巖言,故變從水者而從山耳。山言其大,巖言其深,義正相應。學者不達其義,而音大為泰,失之矣。田子方篇其神經乎大山而無介,入乎淵泉而不濡,釋文大音泰,失與此同。文選風賦緣泰山之阿,古詩冄冄孤生竹,結根泰山阿,夫風之所緣,竹之所生,非必泰山也。其原文應並作大山,泛言山之大者。後人誤讀為泰,並改作泰耳。『以眩』玄遍反。『惡直』烏路反。『蕃徒』音煩。

一、趙諫議本大作太。

二、趙本無乎字。

三、丁字依世德堂本及釋文原本改。

四、世德堂本而作天,趙本而下有天字。

五、趙本聖作至。

六、世德堂本若作故。

七、世德堂本無遂字。

八、反字依世德堂本及釋文原本改。

九、世德堂本作岩,本書依釋文改。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離跂攘臂乎桎梏之間。意,甚矣哉!其無愧而不知恥也甚矣!吾未知聖知之不為桁楊椄槢也,仁義之不為桎梏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為桀跖嚆矢也!故曰「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

殊者,決定當死也。桁楊者,械也,夾腳及頸,皆名桁楊。六國之時及衰周之世,良由聖跡,黥劓五刑,遂使桁楊盈衢,殊死者相枕,殘兀滿路。相推相望,明其多也。

『殊死』,如字。廣雅云:殊,斷也。司馬云:決也。一云:誅也。字林云:死也。說文同。又云:漢令曰,蠻夷長有罪,當殊之。崔本作殀死。『相枕』之鴆反。『桁』戶剛反。司馬云:腳長械也。『楊』向音陽。崔云:械夾頸及脛者,皆曰桁楊。

由腐儒守跡,故致斯禍。不思捐跡反一,而方復攘臂用跡以治跡,可謂無愧而不知恥之甚也。

離跂,用力貌也。聖跡為害物之具,而儒墨方復攘臂分外,用力於桎梏之間,執跡封教,救當世之弊,何荒亂之能極哉!故發噫歎息,固陋不已,無愧而不知恥也。

『離』力氏反,又力智反。『跂』丘氏反,又丘豉反。『攘』如羊反。『桎』之實反。『梏』古毒反。◎慶藩案:離跂即荀子榮辱篇離縱而跂訾之義,謂自異於眾也。『意』如字,又音醫。『無愧』崔本作䁛。『腐』音輔。『方復』扶又反。

桁楊以椄槢為管,而桎梏以鑿枘為用。聖知仁義者,遠於罪之跡也。跡遠罪則民斯尚之,尚之則矯詐生焉,矯詐生而禦姦之器不具者,未之有也。故棄所尚則矯詐不作,矯詐不作則桁楊桎梏廢矣,何鑿枘椄槢之為哉!

椄槢,械楔也。鑿,孔也。以物內孔中曰枘。械不楔不牢,梏無孔無用。亦猶憲章非聖跡不立,桀跖無仁義不行,聖跡是攖擾之原,仁義是殘害之本。

『椄』李如字,向徐音〔妾〕,郭慈接反。『槢』郭李音習,向徐徒燮反。司馬云:椄槢,械楔。音息節反。崔本作𤗨,云:讀為牒,或作謵字。椄槢,桎梏梁也。淮南曰:大者為柱梁,小者為椄槢也。◎慶藩案:文選何平叔景福殿賦注引司馬〔云:〕槢,械楔也。與釋文異。釋文槢上有椄字,楔下無也字。『鑿』在洛反,又在報反。『枘』人銳反。向本作內,音同。三蒼云:柱頭枘也。鑿頭廁木,如柱頭枘。『遠於』于萬反。下同。『而禦』魚呂反。本又作御,音同。

嚆矢,矢之猛者,言曾史為桀跖之利用也。

嚆,箭鏃有吼猛聲也。聖智是竊國之具,仁義為凶暴之資,曾史為桀跖利用猛箭,故云然也。

『焉知』於虔反。『嚆矢』許交反。本亦作嗃。向云:嚆矢,矢之鳴者。郭云:矢之猛者。字林云:嚆,大呼也。崔本作蒿,云:蕭蒿可以為箭。或作矯,矯,喿也。崔本此下更有有無之相生也則甚,曾史與桀跖生有無也,又惡得無相轂也,凡二十四字。

去其所以攖也。

絕竊國之具,棄凶暴之資,即宇內清平,言大治也。

『大治』直吏反。『去其』起呂反。

一、世德堂本作思,趙諫議本作斯。

二、趙本矯作驕。

三、世德堂本作奸。

四、妾字依世德堂本改,釋文原本亦誤燮。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