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65|回復: 0

[国风] 国家拜祭体现时代创造力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0-6 06: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光明日报·国学】

国家拜祭体现时代创造力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与国家文化建设』研讨纪要

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河南省政协联合主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与国家文化建设』专家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许嘉璐、李学勤、李伯谦、刘庆柱先生作主题演讲。来自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十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与国家文化建设』这一主题,展开广泛深入研讨,达成了如下共识:

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进行国家级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形成新时代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顶层设计,需要构建民族力量整合的体系,需要构建整个民族的公认标识和符号。黄帝是中国人世代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共祖、血脉之根、精神之魂。根与魂的统一,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也预设了文明进程的中国路径。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来看,华夏文明延续不断的主要原因是重视血缘关系和祖先崇拜。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黄帝的敬重和崇拜从没有断。

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慎终追远,寻根拜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希望寄托,是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主脉,对于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当代中国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离不开对这一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三、祭拜黄帝是对国家的信仰、对中华民族的信仰,国家祭拜即祭拜国家。祭拜黄帝不仅是血缘关系,也是地缘关系。中国的国家形成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是最早的国家领导人,如果从文明时代算起,黄帝就是中国的根,祭拜黄帝,既是文化祭祀,也是政治祭祀,是解决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等问题的需要。举行国家祭拜要从国家缔造者和文明时代缔造者的代表性人物黄帝开始。从历史来看,对黄帝的祭拜一直没有断,至少历代帝王庙从建立一直到清代这个阶段都是国家祭祀,国家层面的祭拜。通过祭拜黄帝,可以把古今打通,把当代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建立在古代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之上,把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把中国的光明未来建立在灿烂的历史基础之上。

四、当年司马迁著〖史记〗以〖五帝本纪〗为首篇,标志着以黄帝为代表的五帝时代,开创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21世纪之初,继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成功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追寻中华上古文明,五帝时代已经走进我们的视野,正在重建中华上古文明的历史。

五、河南地处中华文明核心区域,文献与考古充分表明,新郑是黄帝出生、创业、建都之地,新郑黄帝故里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新郑具茨山岩画的发现与研究,进一步印证了黄帝故里的历史渊源。『三月三,拜轩辕』,这一悠远的文化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新郑拜祖,无论是传世文献还是文物考古,都有充分的支持。

六、进入新世纪,河南省政府、省政协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着眼于国家文化建设,同国台办、全国台联、中国侨联等连续成功举办10届拜祖大典和9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以『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为主题,立足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致力于推动海内外炎黄儿女的大团结,凝神聚气,有效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典已经具备了代表两岸四地和世界华人的广泛群众基础和良好组织架构基础。在新郑祭拜黄帝,不仅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而且是水到渠成,实至名归。

为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⒈把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由省部级主办升格为国家祭拜,明确每年的『三月三』为国家公拜轩辕黄帝日。⒉站在国家和民族文化建设高度,把新郑黄帝故里规划建设列入国家文化建设工程,使其成为全球华人拜祖圣地,中华民族精神家园。⒊河南省、郑州市成立专门机构具体承办国家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专家们希望以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为平台,进一步加强黄帝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具茨山岩画考古研究为重点,进一步做好文物考古研究与保护工作,进一步规范拜祭礼仪,普及推广黄帝文化,把相关工作做好。

会议认为,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勇挑重担,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出席研讨会的还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河南省协调领导小组组长、河南省政协主席叶冬松,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靳绥东,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组委会常务副主任、郑州市政协主席王璋等河南省、郑州市领导。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