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6|回覆: 0

[其他] 【鹽鐵論】卷43結和詩解1大夫:偷安後危匈奴不從大漢號令 文學:和親民安國寧屯墾勞民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2-24 18:59 手機頻道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鹽鐵論】卷43結和詩解1大夫:偷安後危匈奴不從大漢號令 文學:和親民安國寧屯墾勞民
題文詩:
大夫:漢興以來,修好,和親聘遺,
單于甚厚;,厚賂,之故改節,
暴害滋甚.先帝睹其,可以武折,不可德懷,
故廣將帥,招奮擊士,以誅厥罪.功勳粲然,
著於海內,藏於記府,何命亡十,獲一乎哉?
夫偷安者,必有後危,慮近者,必有邇憂.
賢者離俗,智士權行.君子所慮,眾庶疑焉.
故民可與,觀成不可,圖始.此有司所,
獨見文學,所不.文學:往者匈奴,
結和親,諸夷納貢,即君臣及,外內相信,
無胡越患.當此之時,上求寡而,易贍民安,
樂而無事.耕田而食,桑麻而衣.家有數年,
之稸縣官,貨財,閭里耆老,咸及其澤.
自是之後,退文任武,苦師勞眾,以略無用,
之地立郡,沙石之間,民不能守,發屯乘城,
挽輦贍之.愚見其亡,不睹其成.大夫:
匈奴,虛名市漢,而實不從,數爲蠻貊,
所紿不痛,之何故也?高皇帝仗,劍定九州,
今以九州,號令而不,行於匈奴.閭里常民,
尚有梟散,況萬里之,主與小國,之匈奴乎?
以天下力,勤何不摧?以天下士,民何不服?
今有帝名,而威不信,城外,反賂遺而,
尚踞敖此,五帝,不忍三王,怒也.
文學:湯事夏,而卒服之,周事殷而,
卒滅之故,以大御小,者王以強,凌弱者亡.
聖人不以,兼國困眾,良御不以,兼道困馬.
故造父之,御不失和,聖人之治,不倍.
秦攝利銜,以御宇內,執修棰鞭,以笞八極,
驂服以疲,鞭策愈加,故有傾銜,遺棰之變.
士民非,不眾力勤,非不多皆,外附,
而莫爲用.此高皇帝,所以伏劍,而取天下.
兩主好合,內外交通,天下安寧,世世無患,
士民何事?三王何怒?屯墾戍邊,有備無患,
蠻夷無禮,人面獸心,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難以德懷,易以威服,只可利用,不可懷柔.
【題解】本篇就文學所提的結和親問題展開討論。大夫總結了『漢興以來,修好,結和親,
所聘遺單于者甚厚;然不紀重質厚賂之故改節,而暴害滋甚』的經驗教訓,認爲匈奴『可以武折而不可以德懷』。高度讚揚了漢武帝的抗戰路線是『興義兵以誅暴強』,是『匡難辟害,以爲黎民遠慮』。痛斥文學:『匈奴以虛名市於漢而實不從,數爲蠻、貊所紿,不痛之何故?』文學則認爲同『匈奴結和親』,『民安樂而無事』。宣揚『兩主好合,內外交通,天天安寧,世世無患』的主張,頑固地堅持不抵抗政策。
【原文】
大夫曰:漢興以來,修好,結和親,所聘遺單于者甚厚①;然不紀重質厚賂之故改節②,而暴害滋甚。先帝睹其可以武折③,而不可以德懷,故廣將帥,招奮擊,以誅厥罪④。功勳粲然,著於海內,藏於記府⑤,何命『亡十獲一』乎⑥?夫偷安者後危,慮近者憂邇⑦。賢者離俗,智士權行⑧。君子所慮,眾庶疑焉。故民可與觀成,不可與圖始⑨。此有司所獨見,而文學所不睹。【注釋】
①聘遺(wei):派使者同好,饋贈禮物。
②紀:記錄,記識。質:通贄(zhi),禮品。賂:財物。
③武折:用武力打敗。
④誅:這裡是討伐的意思。厥:代詞,其,指匈奴。
⑤記府:古代朝廷收藏文書史冊的地方。藏於記府,即載入史冊。
⑥命:即『名』。
⑦邇:近。
⑧權行:隨機應變。
⑨語本【商君書·更法篇】。原文云:『民不可與慮始,可與樂成功。』【史記·商君傳】作
『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譯文】
大夫說:漢朝建國以來,對匈奴講友好,搞和親,派使者給單于送去很多禮物。然而他並不記識貴重禮品和優厚財物而改變其侵略本性,反而越來越厲害地殘暴騷擾漢朝邊境。武帝看到對匈奴只能用武力打敗而不能以『仁德』去感化,所以廣用將帥,招募勇士,以便討伐匈奴的罪惡。武帝的功勳燦爛輝煌,名揚四海,載入史冊。這怎麼說是『丟掉十個得到一個』呢?苟且偷安會有危險的後果,只顧眼前必有災禍來臨。有才能的人做事同一般人不一樣,明智的人能夠隨機應變。君子所考慮的,普通人是不能理解的。所以,一般人只能看到事情的成功,而不可同他們事前謀劃。這些道理只有我們管理政事的官員才能看到,而你們文學是看不到的。
【原文】
文學曰:往者,匈奴結和親,諸夷納貢①,即君臣外內相信,無胡、越之患。當此之時,上求寡而易贍,民安樂而無事。耕田而食,桑麻而衣。家有數年之稸②,縣官余貨財,閭里耆老,咸及其澤③。自是之後,退文任武,苦師勞眾,以略無用之地。立郡沙石之間、民不能自守,發屯乘城④,挽輦而贍之⑤。愚竊見其亡,不睹其成。【注釋】
①諸夷:指四方邊境的少數民族。納貢指少數民族向漢朝的進貢。
②稸:同『蓄』,積蓄。
③咸,原作或,今從盧文弨說改正。
④發屯:徵發人到邊疆屯田。乘城:守城。
⑤挽輦:拉車運輸糧食。
【譯文】
文學說,以前,同匈奴搞和親,四方邊境的少數民族都向漢朝繳納貢品,君臣之間、內陸和外族之間互相信任,沒有胡、越騷擾的憂患。那時候,朝廷向人民要求財物少而容易滿足,百姓安居樂業,沒有兵災禍事。人們種田吃飯,養蠶種麻穿衣。家家都有多年的積蓄,朝廷財物充足有餘,鄉間老年人,都能得到皇上的恩惠。從這以後,排除文事,專用武力,讓軍隊和百姓倍受勞苦,去掠奪毫無用處的土地。把郡縣設立在沙漠亂石之中,邊民不能自衛,於是屯田戍邊,運送大量物資供應邊防。我們只看到抗擊匈奴政策的失敗,而沒有看到它的成功。
【原文】
大夫曰:匈奴以虛名市於漢而實不從①,數爲蠻、貊所紿②,不痛之,何故也?高皇帝仗劍定九州③,今以九州而不行於匈奴。閭里常民,尚有梟散④,況萬里之主與小國之匈奴乎?夫以天下之力勤何不摧⑤?以天下之士民何不服?今有帝名,而威不信於城之外⑥,反賂遺而尚踞敖⑦,此五帝所不忍,三王所畢怒也⑧。【注釋】
①虛名:虛假的名義。市:交易。這句話是說名義上說講和而實際上並不打算實行。
②數:屢次。紿(dai):欺騙。
③仗劍:指劉邦持劍起義。
④梟散:古代的一種棋戲。刻梟鳥形爲主棋,此外皆爲散棋。散棋殺了梟棋,就算勝了。【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博貴梟,勝者必殺梟。殺梟者,是殺其所貴也。儒者以爲害義。』【戰國策·楚策·唐且見春申君章】:『夫梟棋之所以能爲者,以散棋佐之也。夫一梟之不勝五散亦明矣。今君何不爲天下梟,而令臣等爲散?』這裡是用來比喻民間也有主佐、貴賤之分,證明漢以大國和匈奴小國,
不分大小,是不能容忍的。
⑤力勤:勞力。與下『士民』對文。『摧』原作『權』,今據盧文弨說校改。
⑥此句原作『而威不信長城』,今據王先謙說校改。信,古通『伸』。
⑦尚:幫助,助長。踞敖:同倨傲,驕橫傲慢。
⑧畢:同『必』,一定的意思。
【譯文】
大夫說:匈奴在名義上說講和,而實際上並不打算實行,國家屢次被蠻、貊所欺騙,而你們對此不感到憤怒,這是爲什麼?高皇帝持劍平定九州,現在我們有九州大的地盤,但號令對匈奴卻不能推行。鄉里百姓之間還有貴賤的分別,何況我們統治萬里的皇上與一個小國匈奴呢?如果以全國的勞力去對付,有什麼敵人不可以摧毀?以全國的力量去對待,有什麼敵人不可以征服呢?現在,我們皇上有帝王的名望,但威力卻不能達到長城之外,反而給匈奴饋贈財物,助長了他們的驕橫傲慢,這是五帝所不能容忍,三王所必然要憤怒的。
【原文】
文學曰:湯事夏而卒服之①,周事殷而卒滅之②。故以大御小者王③,以強凌弱者亡。聖人不困其眾以兼國④,良御不困其馬以兼道⑤。故造父之御不失和,聖人之治不倍德⑥。秦攝利銜以御宇內⑦,執修棰以笞八極⑧,驂服以罷⑨,而鞭策愈加,故有傾銜遺棰之變⑩。士民非不眾,力勤非不多也,皆內倍外附而莫爲用。此高皇帝所以伏劍而取天下也。夫兩主好合,內外交通,天下安寧,世世無患,士民何事?三王何怒焉?【注釋】
①湯:指湯商王。事:服侍。夏:指夏桀。
②周:指周文王。殷:指商紂王帝辛。
③御:這裡是安撫的意思。
④兼國:吞併別人的國家。
⑤良御:善於趕車的人。兼道:加倍所要走的道路。
⑥倍:同『背』,違反。
⑦銜,原作衡,據王先謙說校改。銜:馬嚼子。
⑧修:長。笞(chi):抽打。八極:八方極遠的地方。
⑨驂(can):駕車的馬。兩邊的馬叫『驂』,轅馬叫『服』。
⑩銜,原作衡,據王先謙說校改。傾銜遺棰:嚼毀鞭丟,比喻國家滅亡。
【譯文】
文學說:成湯先做夏的臣子而終於征服了夏,周(文、武)曾爲殷的諸侯而終於滅了殷。所以,大王安撫小國就能成就王業,以自己的強盛去欺負弱小的國家必然滅亡。聖人不因吞併別人的國家而使他的百姓睏乏,善於趕車的人不因加快趕路而使馬疲憊。所以造父駕車不慌不忙,聖人治理國家不違背仁德。秦朝用鋒利的馬嚼子駕馭國家,揮動長鞭抽打八方,駕車的轅馬、驂馬已經疲憊不堪了,還越來越厲害地鞭打它,所以才有嚼毀鞭丟(國家滅亡)的事故發生。不是軍民不眾,也不是力量不強,但人心都背離朝廷,歸附反叛勢力,沒有人爲它出力。這就是高皇帝持劍取得天下的原因。如果我們皇上同匈奴單于和好,互相往來,天下安寧無事,世世代代沒有戰爭的禍患,這樣,軍民還有什麼戰事?三王還有什麼憤怒的呢?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