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先秦)

古诗词文(中小学教材)作者:古典诗词发布:延章

2022-12-1 20:29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chù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yào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注释
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乍:突然、忽然。怵惕:惊惧。恻隐:哀痛,同情。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要誉:博取名誉。乡党:同乡。非恶其声而然: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辞让:谦逊推让。端:开端,起源,源头。我:同『己』。然,同『燃』。保:定,安定。四体:四肢。运:运转,转动。贼:伤害。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赏析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述。而且,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一方面。

孟子就不同了,他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四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养,也就是『习相远』。

所以,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而且,撇开关于先天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