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灵隐寺月夜(厉鹗·清)

古诗三百首作者:发布:延章

2022-11-10 15:05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译文
夜晚寒气袭人佛寺如霜似雪,山泉如曲与寺门相连。

注释
香界:指佛寺。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译文
月亮高悬在众多山峰之上,泉水在纷乱的落叶中流淌。

注释
众峰:灵隐寺周有北高峰、南高峰、飞来峰,故云。

一灯群动息,孤磬qìng四天空。

译文
一盏长明灯衬出万物俱息,孤独的击磬声弥漫四方天空更显得空寂。

注释
一灯:指佛殿中长明灯。群动息:据陶渊明的【饮酒】诗:『日入群动息』,此谓万物俱息。磬:佛寺中敲击以集合僧众的鸣器。四天:四方天空。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译文
归途中担心遇见老虎,况且听到岩石下的风声。

注释
畏逢虎:担心路中遇见老虎。据传灵隐寺一带有老虎出没,故又称虎林。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杭州灵隐寺月夜景色的诗歌。首联写了诗人初到灵隐寺的感受,秋叶入山,寒气袭人,山谷和佛寺都沐浴在白光中,冷泉叮咚,别有一番幽意。颔联写了山间的景色,月亮高悬,流水清晰,一片沉静。颈联写寺院,勾勒出灵隐寺一带的环境,一盏明灯散发微光,衬托四周的静,孤独的磬声弥漫天空。尾联写归途,诗人畏惧老虎,在山路上闻风色变。全诗写灵隐寺月夜景象、感觉,突出了山中佛寺的空幽冷寂,从而抒发了诗人孤独惆怅处境难耐的心境。写法上,以景托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

首联写初到灵隐的感受。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寒』。秋夜入山,自有寒气袭人,本属正常。但寒意不仅仅来自秋气,更多的来自月光。山谷和佛寺都浸沐在白光之中,如霜似雪,如临冰界,能不寒气凛然吗?这个『寒』实际上更多是来自心理上的。第二句的描写使读者想起唐代诗人常建的名句『曲径通幽处』,作者用冷泉曲涧代替了曲径,别有一番幽意,幽与寒本来是相通的。

颔联写山间的景色。首先是月,月已升起,高悬空中,这样便看见了森然的众峰。夜间看山,有一种异样感受,一切都是陌生化的,既觉得有某种亲切之感,又觉得十分遥远,恍如梦境。一切都是月光的温柔和朦胧造成。然后是声音,流水之声分外的清晰,能听到冲刷落叶的音响,可见众响都消歇了,写泉流之声也就写出了山间的幽静,静得让人惊奇,让人超然神远。

颈联写寺院。勾勒过灵隐一带的环境,寺院的存在就别有意味了佛寺与整个山间的气氛恰好相通,它没有归于沉寂。一盏长明灯发着微光,衬现出它四周的静,孤独的击磬声弥漫在夜中,清音袅袅,愈觉空阔,也许这就是佛家的境界吧。禅宗将其妙义真谛比之为灯,喻其能照亮人心,有『心灯』『传灯』之说。在这样一种氛围中,诗人不由产生万念俱空之感,王士禛所谓的诗可悟禅,就是指的这种体验吧。诗人所写的这种境界美则极美,不免过于孤深。寒意又上来了。

尾联写归途,完成了夜游的全程。诗人畏虎是有根据的,灵隐一带古代有异虎出没,故又称虎林。想到这一点,在山路上不觉毛骨悚然,闻风而色变。虎其实早已匿迹了,诗人写畏虎实际上表现了夜游后的一种感受。作者毕竟是个凡心未泯的人,清冷的月夜,孤峭的山门,毕竟不比家居灯下的温馨,他不觉生出畏惧孤寂的感觉,归心油然升起,不可遏制,『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全诗一直寒到了最后。


参考资料
1、董小伟著,中国古代诗歌选注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17.08,第392页
2、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元明清诗鉴赏辞典第1版清、近代,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03,第1247页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