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王翦为何能摆脱兔死狗烹的命运?│197

先秦历史故事(青禾田讲古系列之一)作者:李永田发布:青禾田讲古

2022-10-25 22:11

王翦出色的政治智慧,不但使得自己能够和多疑的秦王嬴政和平共处,从而能安度晚年,以善终结束一生,还福及子孙,为自己的后代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还真别觉得王翦是多此一举,要知道,历史上很多名臣勇将,最终都死于非命,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人,只是专注于做事,忽略了君主的阴暗心理和朝堂上的斗争。

就拿春秋战国举例,就有很多名臣、名将死在自己人的手里:像灭楚兴吴的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死;为振兴越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文种,被越王勾践赐死;有战神之称的吴起,先是不容于鲁国,来到魏国,后来又不容于魏国,去到楚国,最后惨死于楚国众贵族之手;变法强秦的商鞅,被秦国国君派人杀死后,又被车裂……

包括和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的另外三位,结局也都非常悲惨:廉颇不容于赵国,先逃到魏国,又到楚国,在抑郁不乐中,病死于楚国;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李牧被赵王迁害死。

好一些的,不过是保全性命而已。例如为燕国差点灭掉齐国的乐毅,重新振兴齐国的田单,最后虽然没有惨死于自己侍奉的国君之手,但是也都不容于自己倾尽心血效力的国家,先后逃到了赵国。

这些人应该说都算得上人杰,或驰骋疆场,从无一败;或谋略过人,以弱胜强;或聪明绝顶,算无遗策;或学有所长,变法强国……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几乎都是无敌的存在。

然而,在勾心斗角的各国朝堂之上,在或昏庸或睿智的君主眼中,则是一个个让人感觉心惊肉跳的存在。而此时,这些人杰的智慧往往突然变成了负数,丝毫不能做出正确的举措,从而多以惨淡的结局而收场。

当然,也有颇具政治智慧的,例如越国的范蠡、吴国的兵圣孙武和他的孙子,齐国的孙膑,算是懂得『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及时的抽身离开,隐姓埋名,隐居起来,从而得享天年,善终。

相比起这些人来,王翦的政治智慧,明显要高出一筹。在战场上纵横驰骋的绝世名将,在秦国的朝堂之上,即使面对的是嬴政这样的一代雄主,虽不敢说纵横朝堂,百无禁忌,起码保全自身,绰绰有余。

而且,王翦一生,虽然征战无数,杀人无算,但是王翦此人并不残暴,很少乱杀无辜。这一点,比起以残暴著称的白起来,要高出不止一头,在杀戮无度的战国末期,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

不过,历史上对于王翦这种不给秦王建议,只是明哲保身做法的评价,褒贬不一。司马迁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的最后,就评价曰:『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于应侯。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殁身……彼各有所短也。』

成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来自于此。

太史公这里的意思是说,白起在算计敌人方面,随机应变,奇谋妙策无数,从而名震天下。但是在面对应侯范雎的时候,却化解不了范雎给他制造的祸患,从而被逼身死。而王翦作为秦国的将军,平定六国,屡立战功,是受人尊重的宿将,连秦王后来的秦始皇都尊其为师。但是王翦却不能辅佐秦王建立德政,以巩固秦国国家的根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一味的苟且迎合,以取悦于君主,直到死去……看来他们各有各的短处啊。

确实是,强大至极的秦国,二世而亡。

当然,将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都归结到王翦的头上,显然有些冤枉了这位老将军。但是这位战场上无敌的老将,在朝堂上,在秦王将他当做老师看待的情况下,没有适度的劝谏一下秦王,而是将所有的聪明才智都放到了明哲保身上,至少是他没有尽到一个臣子应该尽到的责任。这确实算是老将军一生中,最大的败笔了。

灭亡楚国后,秦国大军也只是稍作休整,就再次出征了。此时的秦王嬴政,已经迫不及待的盼望着扫灭六国的那一天到来了。

公元前222年,秦王派王贲为主将,李信为副将,率领秦国大军,彻底扫灭燕国、赵国。

王贲和李信,率领大军,先奔燕国残存的辽东而去。

此时的燕王喜,在享受完用儿子的人头换来的几年时间之后,再次看见了秦国的大军。毫无挣扎之力的燕王喜痛快的投降,做了俘虏。

燕国彻底灭亡。

秦国大军转回身来,又直奔赵国代地而去。

虽然给了赵国残存势力几年的恢复时间,代王嘉也曾经妄图恢复赵国的荣光,但是在面对秦国虎狼之师的时候,代王嘉蓦然发现,自己的梦想,自己的努力,镜花水月而已。

代地的那点赵国人马,在秦国大军面前,灰飞烟灭。代王嘉兵败自杀或者说被抓住做了俘虏

赵国至此,也彻底灭亡。

现在,秦国的对手,只剩下齐国了。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