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被灭族的孟尝君│127

先秦历史故事(青禾田讲古系列之一)作者:李永田发布:青禾田讲古

2022-9-13 23:57

历史上对孟尝君的评价并不高。

就拿孟尝君最著名的『好养士』来说,其后的史书就是众说纷纭。当然,持赞扬、肯定的占大部分,但是也有很多其他看法,认为他沽名钓誉,结党营私,名为国家,实际是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势。另外对于孟尝君所养之士,也是非议频频,认为其不加选择,滥竽充数之徒颇多,甚至是藏污纳垢之所。

其中,宋代的王安石就是这样的代表人物,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读【孟尝君传】】,来抨击孟尝君的养士。王安石认为『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意思是,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辈的首领罢了,他手下根本就没有什么能够真正被称为『士』的人物……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孟尝君手下多是些鸡鸣狗盗之徒,所以真正的贤士,不屑于与这些人为伍,所以就不会去投奔他。

王安石这篇文章,通篇只有4句话,88个字,但是历来被文论家誉为『文短气长』的典范。王安石认为,那些鸡鸣狗盗之徒,根本就没资格被称为『士』,而这些人充斥于孟尝君手下,正是孟尝君不能得『士』的有力证据和直接原因。而孟尝君如果真的能得士,那么就应该能够强大齐国,遏制秦国,而不是靠这些鸡鸣狗盗之辈救命,只能灰溜溜的逃回齐国。

当然,对于王安石的观点,争议之声也是颇多。

孟尝君最被人诟病的,就是对自己祖国的无情了,尤其是当齐国几乎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时候,孟尝君却仅仅因为个人恩怨,不但不施以援手,反而落井下石

因为孟尝君的权力大,威望高,以致于『闻齐之有田文,不闻有其王』。这种情况,当然让齐湣王不安、不满,于是任命原来秦国将领吕礼为相国。吕礼和孟尝君不和。孟尝君为了自己的权位,为了驱逐吕礼,竟然给秦国的相国,穰ráng侯魏冉写信,建议魏冉派秦军攻齐。魏冉果然派兵攻打齐国,夺取了齐国的九座城池。

虽然孟尝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驱逐吕礼,为了自保,但是这种勾引外敌,引狼入室的行为,几乎就属于叛国了

孟尝君因为与齐湣王的矛盾,最终选择离开了齐国,到了魏国。受到魏昭王的重用,拜之为相。

公元前284年,燕国为了报当年几乎被齐国灭国之仇,派乐毅为将,发倾国之兵,并联合赵、楚、韩、魏四国,一同攻打齐国。在乐毅的指挥下,包括都城在内,连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而在这整个过程中,身为魏国相国的孟尝君,开始时不但不替齐国说好话,反而大力促进了同盟的形成,派出魏军协助燕国攻打齐国孟尝君此时身为魏国相国,守道守义,为魏国而谋齐,也是无可非议的

即使是齐国面临灭国的紧要关头,孟尝君也一直是无动于衷。后来齐湣王死去。身为齐国宗室远亲的田单固守即墨,齐国也只剩下了即墨和莒两座城池。过了一年,齐襄王即位。孟尝君还是不闻不问,『中立于诸侯,无所属』。

后来,燕昭王病死,新即位的燕惠王不喜欢乐毅,再加上齐国的田单施用反间计,燕国临阵换将,乐毅离开,田单又用火牛阵大败燕国军队,收复失地。此时的孟尝君,依然故我。

不知道是因为政治斗争失败,还是孟尝君的行为,连魏国国君都看不下去了,总之,晚年的孟尝君,又离开了魏国。而此时元气大伤的齐国,根本不敢再得罪孟尝君,新即位的齐襄王也颇为畏惧孟尝君,所以刻意讨好孟尝君。于是孟尝君晚年又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薛,安度晚年。

不过就在这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79年,孟尝君死于薛地。

孟尝君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争夺爵位和封地的继承权。正在不可开交之计,齐国、魏国,就是孟尝君曾经担任相国的两个国家,联合派兵,攻打薛地。最后,薛地被灭,孟尝君被灭族,绝嗣无后。

由此可见,不但齐国君臣暗恨孟尝君,魏国君臣也不怎么接受他啊。可怜的孟尝君,即使不算一代豪杰,至少也是威名赫赫,名震一时的人物,就这样以悲惨的结局退场了。

按说,孟尝君和屈原在背景上颇有相似之处:如都是王族出身,都曾经担任自己国家的重臣,都曾经面临过国家的危难时刻,去世的时间也仅仅相差一年,但是两个人对于自己人生的选择却是截然不同,屈原宁肯葬身鱼腹,也不肯苟且,孟尝君则是为了自己的权位,宁肯让自己的祖国灭亡。

所以,两个人的历史评价和历史地位,也相去甚远。

荀子在【臣道】一文中,更是直接将孟尝君归入到了『篡臣』的行列:

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韩之张去疾、赵之奉阳、齐之孟尝,可谓篡臣也

是非功过,见仁见智吧。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