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登鹳雀楼(王之涣)

唐诗三百首作者:【清】蘅塘退士孙洙发布:休竹客

2022-8-5 23:11

王之涣,生于西元六八八年,卒于西元七四二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季凌,是唐朝绛州即今日山西省新绛县人。王之涣的诗歌豪放不羁,又多悲情,常为当时乐工谱曲传唱。他擅长创作边塞诗歌,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白日依山尽jìn,黄河入海流。
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注释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旧址在山西永济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注释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
赏析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可是,历史资料中很少能找到有关他的事迹,从极少的资料中我们窥见一斑,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与元代文学家辛文房【唐才子传】都写到了王之涣。
在【登鹳雀楼】中,诗人在登高望远中不仅表现出了个人胸襟和抱负,还体现出了盛唐时期的积极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看到的风景,写的风景壮丽,气势磅礴。在这里,诗人运用了极其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总结了进入众多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只有十个字;当我们在几千年后读到这十个字时,也能感到心胸开阔。第一句诗是看遥看着夕阳渐沉,从楼前看去,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第二句写着黄河在楼下奔流咆哮,滚滚来去,在目尽处折而向东,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结合在一起,上下、远近、东西的风景都融入了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和辽阔。就第二句诗而言,诗人在鹳雀楼上,不可能看到黄河进入大海。这句话是诗人看着黄河远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将当前景与意中景融为一体的写作方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后两句诗中,『欲穷千里目』,写诗人心中那种强烈的探求探索的愿望,想要看到更远的风景,那就要站得更高。『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强烈的渴望和憧憬。而从这两句诗还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可谓承上启下,十分的高明。同时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但从这首诗里,我们也能看到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也正因为如此,成就了一首诗中不仅有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可见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他的诗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