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90|回復: 0

[兵家] 【孙子兵法】卷11九地篇1因地制宜合利而动不利而止兵贵神速

  [複製鏈接]
【孙子兵法】卷11九地1因地制宜合利而动不利而止兵贵神速
题文诗:
孙子:用兵法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
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有死地也.诸侯者,
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
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为争地.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为交地.诸侯之地,
三属也者,先至而得,天下之众,为衢地.
地深,背城邑多,为重地.山林险阻,
沮泽,难行之道,为圮地.所由入隘,
从归者迂,彼寡可击,吾之众者,为围地.
疾战则存,不疾战亡,为死地.是故散地,
则无,轻地无止,争地无攻,交地无绝,
衢地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
死地则战.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
相及,敌之众寡,相恃,敌之贵贱,
相救,敌之上下,扶,卒离不集,
兵合不齐.合利而动,不利而止.问敌众,
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
兵情主速,乘人不及,由不虞道,攻所不戒.
第十一篇 九地【原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1),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2),争地则无攻(3),交地则无绝(4),衢地则合交(5),重地则掠(6),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7)。所谓古之善用兵者(8),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9),贵贱不相救(10),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11)。』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12),攻其所不戒也。
【译文】
孙子说:按照用兵的一般规律,战场的地形种类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九种。诸侯在自己领地内作战的战地,叫作『散地』;进入敌境不远的战地,叫作『轻地』;我军先占领于我有利,敌军先占领于敌有利的战地,叫作『争地』;我军可以前往,敌军也可以前来的战地,叫作『交地』;与多国毗邻,谁先到就可以获得诸侯列国援助的战地,叫作『衢地』;深入敌国腹地,背靠敌人众多城邑的战地,叫作『重地』;山高水险、林木森严、池沼错综,难于通行的战地,叫作『圮地』;行进的道路狭窄,退兵的道路迂远,敌军能以少击众的战地,叫作『围地』;奋起速战就能生存,不奋起速战就会全军覆灭的战地,叫作『死地』。因此,处于散地不宜作战,处于轻地不宜停留,处于争地不要勉强强攻,处于交地要保证队伍能相互策应而不被截断,进入衢地应该主动结交诸侯,深入重地要掠取军需物资,遇到圮地则必须要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设计脱险,置于死地就要力战求生。
     古代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敌军首尾不能相互策应,主力部队与非主力部队不能相互依靠,官兵之间不能相互救援,军中上下级之间不能互相统属,士卒溃散而不能集合,即使集合也无法展开统一行动。于我有利就战,于我不利就不战。或许有人会问:『如果敌军众多且又阵势严整前来进攻,该如何应付呢?』答案是:『先夺取敌人所必救的要害之处,这样敌人就不得不听任我们的摆布了。』用兵作战的原则贵在神速,要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从敌人意想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防备虚懈的地方。
【注释】

(1)三属:属(zhǔ),连接。指敌我和其他诸侯国连接的地区。

(2)无止:止,停留。不要停留。

(3)争地则无攻:双方必争的要害地区,应先敌占领,若敌人已先占领,则不宜强攻。

(4)交地则无绝:绝,断绝。在『交地』要注意军队部署能互相策应以确保联系,不可断绝,以防敌人截击。

(5)衢地则合交:在『衢地』要同相邻诸侯国加强外交活动,结交诸侯。

(6)重地则掠:军队进入『重地』要征掠敌国的粮秣,保障自己部队的供给。

(7)死地则战:处于『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的『死地』,就应激励士卒殊死战斗,死中求生。

(8)古之善用兵者:汉简【孙子兵法】此句为:『所谓古善战者。』

(9)众寡不相恃:使敌军的主力和小部队之间不能互相依靠和协同作战。

(10)贵贱不相救:使敌军的官兵之间不能相救应。贵贱,古时指地位高贵和地位低微的人,这时指将官与士卒。

(11)先夺其所爱则听矣:爱,指敌人最关注、最重视的地方。指首先攻取敌人所必救的要害之处,敌人就会被迫听任我的摆布了。

(12)由不虞之道:虞,预料。这句是说,要走敌人预料不到的道路。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