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关键词之改善民生_马儒融合论之15

马儒融合论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1-5-3 18:05

本节探讨:马儒融合论〔15〕关键词之改善民生。阐释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在社会历史观上融合的第二个关键词:改善民生。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必然导致民生问题日益受到党、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民生』一词,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其含义一般是指民众的基本生计。

关注民生的思想,在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早在【尚书·大禹谟】中,就有『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的治国理政智慧。所谓『正德』,就是尽人之性,以正人德。要把国家治理好,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的品德,正己而后方可正人。所谓『利用』,就是『利民之用』,为政者要懂得并善于利用自然资源为民众的生计服务。所谓『厚生』, 就是『厚民之生』,为政者要经世济民,使民众的生活富足,充裕。所谓『惟和』,就是把『和』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为政者要协调好社会关系,实现人际和谐,建立和谐的理想社会。

孔子继承上古以来的文化传统,并加以引申发挥。子贡问老师:『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孔子说,这哪里仅仅是仁道,这是圣德啊【论语·雍也】。他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宪问】看做是比仁道更高的圣德,就是尧、舜那样的圣人也难以完全做到。孔子自幼家境贫寒,少年时代从事过许多社会底层的艰苦劳动,自述『吾少也贱地位很低,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这使他一生对广大民众抱有深切的同情,也是他提出『仁者爱人』、『博施济众』思想和『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左传·哀公十一年】政策主张的重要原因。孔子描述的『大同』社会,是一个『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的和谐社会,其中饱含着对天下苍生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怀。

明清之际兴起的实学思潮,鉴于明王朝覆亡的沉痛教训,对日趋空疏的"明心见性"等空谈进行了有力批判,从"济世"、"救民"出发,继承先秦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特征,崇尚务实之风,针砭时弊,启迪民智,在政治、经济、学术和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提出了新的思想和观点,被称为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实学思潮在经济领域的集中体现,就是对"厚生利用"之学的提倡、研究和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

到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高举『天下为公』的旗帜,提出民主共和的建国纲领和『三民主义』思想。他给中国传统社会的『民生』概念注入新的内涵:『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02页。『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25页。『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35页。主张通过『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来实现民生幸福,从而把民生问题上升到国家大政方针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运用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以来关注民生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和特征的『民生观』,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现阶段为人民谋利益的重要手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推翻压在自己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改善民生,为人民谋利益,主要体现在争取劳苦大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上。毛泽东指出:『就目前来说,革命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其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就是要为全国一切抗日的人民谋利益。』『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10—811页『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67页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开始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他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页。强调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二者必须兼顾。』【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第988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改善民生,为人民谋利益,主要体现在首先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在此基础上实现人民生活总体达小康。邓小平总结中国百年以来兴衰荣辱的历史,提出『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以及『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他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

民生是治国之本、执政之基。民生系着民心,是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之源,是最大的政治。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到江泽民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通过发展改善民生,成为中国走向强盛、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关键词。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他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初心使命的根本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将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力方向是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价值取向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对民生建设作出了具体、细致、周密的安排,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成为未来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点。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关注民生,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