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第四讲 卿大夫章

孝经赏析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0-11-16 15:35

非先王之法服先王之法服:先王制定的各种等级的人的规定服饰,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法言:合乎礼法的言语,即《诗》《书》等中的言论,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德行:合乎礼乐的道德行为,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择言:择通“殬”〔dù〕,败坏,败言或不合法度的议论,身无择行择行:败坏的德行或不合法度的行为。言满天下无口过言满天下无口过:言满天下,言语传遍天下。口过,口中有失,行满天下无怨恶怨恶:怨恨厌恶。三者三者:指上文之合于先王的服饰、言语和德行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宗庙:古代祭祀先人的场所。蓋卿大夫之孝也。《诗》云诗:下引诗句,见《诗经·大雅·烝民》:“夙夜匪懈夙夜匪懈:夙,早晨。夜,晚间。匪,同“非”,不。懈,怠惰、松懈,以事一人。”

《孝经》第4章,讲卿大夫的孝道。卿大夫是辅佐天子或诸侯的官员,事君从政,承上启下,担负着决策和行政的重要职责。遵守礼法,示范民众,模范地实施领导,是卿大夫尽孝之道。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孔子这段话包含三层意思:第一,“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强调卿大夫在服饰、言语、行动上必须合于先王之法。所谓“先王之法服”,是指先代圣明君王依据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不同身份、地位所制的五类服饰,尊卑有别,等差分明。卿大夫为官从政,服饰是其身份、地位的标识,必须合乎礼度。若服饰超过规制,就是僣越于上;若服饰过于俭固,就是逼迫于下。只有合乎礼度,才能既不僣上,又不逼下。所谓“先王之法言”,是指先王所定的礼法之言。所谓“先王之德行”,是指先王所传下来的道德之行。如果卿大夫的言论违背“先王之法言”,行动违背“先王之德行”,也就背离了孝道。因此,“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第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指出言语和行动对卿大夫为官从政尤其重要,一言一行都须遵从礼法和道德,不能有别的选择。不合乎礼法的话坚决不说,不合乎道德的事坚决不做。开口说话没有违背礼法的地方,躬身行事没有违背道德的地方。这样,所说的话即使传遍天下也不会有过失,所做的事即使传遍天下也不会遭到怨恨和厌恶。
第三,“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指明卿大夫遵守礼法的利害。所谓“三者备矣”,是指卿大夫在法服、法言、德行三个方面,都做到遵从先王的礼法准则。而在服、言、行三者之中,服饰穿在身外,是外表可见之物,故而孔子只讲了一句警戒的话。而言与行则不然,卿大夫的一言一行,都出乎已而加乎人,发乎迩而见乎远。如果其言语、行动不善,恶劣的影响就会传遍千里之外,从而招致耻辱,累及父母亲友。这是君子所最应当谨慎的。正因为如此,孔子在第一章中,讲“身体发肤不敢毁伤”,乃是“孝之始”;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乃是“孝之终”。在本章中,孔子则只用一句话讲法服,而用三句话反复强调言行,足见“立身行道”之不易。“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是强调只有服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遵守礼法,然后才能守住祭祀先祖的宗庙,光宗耀祖。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着意考虑也不会越轨。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
最后,孔子引用《诗经·大雅·蒸民》中的诗句:“《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这里的“夙”字,读四声,指早晟。“匪”字,读三声,与不字同义。“懈”字,指懒惰,怠惰。“一人”,这里指天子或诸侯。诗的大意是,要从早到晚勤勉工作而不懈怠,专心奉事天子或诸侯。这就一语中的,点出了卿大夫尽孝的要害之所在。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