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第三讲 中庸为至德

中庸赏析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0-11-16 11:51

子日,“中庸其其:副词,用作加强揣测的语气。恐怕、或许、大概之意至:最矣乎!民鲜鲜:少,不多能久矣!”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人们缺少它已经很久了。”
在《中庸》第二章中,孔子用“君子而时中”指明了君子之所以能坚守中庸之道的原因。在接下来的第三章中,孔子把“中庸”定义为最高的品德。他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这里的“其”字,是副词,用来加强揣测的语气,意思是恐怕、或许、大概。“至”字,与“最”字同意。“鲜”字,与“少”字同意。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人们缺少它已经很久了。”
“中”这个词,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出现,《说文解字》把它解释成“上下通”和“旌旗杆”两个含义。“上下通”也就是天人相通,为天人合一哲学提供了依据。“旌旗杆”也就是族群的旗帜,居中而示正,引申为一切事物的度、中心、平衡点,为中庸之道提供了依据。
孔子讲的中庸之道,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从哲学的范畴来讲,指的是事物的“度”。第二,从伦理的范畴来讲,指的是人的品德。第三,从政治的范畴来讲,指的是公平公正。
本章是从伦理的范畴来讲的,孔子称中庸为至德,把恪守中庸视为君子至善至美的品德,并感叹世风日下,这种品德已经长久地缺失了,可见他对中庸的重视。
孔子的学生子夏,待人宽厚,常常达不到礼的要求。而子张则办事勇武,不拘小节,常常超过礼的要求。子贡问孔子,他二人哪个更强一些。孔子说:“过犹不及”,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超过和达不到,二者貌似不同,其实质都违背了礼的标准,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要求是什么呢?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既无过,又无不及。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凡事要把握住“度”,否则,“过犹不及”,这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把哲学上度的概念运用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就是要遵循礼的规范,言语行动都能依礼而行,把握好分寸,做到恰如其分,反对极端的行为。
正因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它是君子终身追求的道德理想和人生目标。要真正达到中庸的要求,并实行它,是很难的。然而,中庸也并非高不可攀。孔子为人们指出了奉行中庸之道的现实路径:一是要勤奋好学。这样,才能通晓事物之理,把握事物之度,做到恰如其分。二是要执中守礼。“中”,作为哲学概念,它是抽象的,难以把握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它是具体的,可以衡量的。子贡问:怎样做才能把握住“中”呢?孔子说:“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礼记·仲尼燕居》意思是说,按照礼去做呀!这个礼就是用来掌握“中”,使人做到恰到好处的。孔子的话告诉我们,遵守礼制与奉行中庸之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礼”体现着“中”,按照“礼”的规范说话办事,也就符合于“中”的要求了。
当今社会的“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我们奉行中庸之道,就要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好公民。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