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16·12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论语问答录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0-11-13 12:11

齐景公有马千驷千驷:驷,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千驷就是四千匹马,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首阳:山名。传说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的时候,民众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民众至今还称颂他们。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孔子评价齐景公和伯夷、叔齐的着眼点是什么?

本章记载了孔子对齐景公和伯夷、叔齐的不同评价,其着眼点是什么呢?齐景公有马四千匹,也就是千乘之国,这在当时是大国,也是齐景公富贵的象征。而饿死在首阳山下的伯夷、叔齐,则是落难他乡,分文皆无。孔子评价齐景公和伯夷、叔齐,依据的不是他们在世时的贫富与贵贱,而是他们死后在百姓中的口碑。有道是“百姓心中有杆秤”,孔子评价齐景公和伯夷、叔齐的着眼点,正是百姓心中的这杆秤,是他们在百姓心目中的位置。这主要取决于他们的品行和功德,而非财富的多少、身份的贵贱。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他所看重的,不是身前的虚名,而是身后的美名,也就是历史和民众的评价。这一点,体现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也告示世人,人生的终极价值,乃是青史留名,是死后仍然能活在后人心中。

附带说明:《泰伯》篇第1章记载:“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这里的“得”字,是得到的得。本章则有“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之说。这里的“德”字,是品德的德。古人又说:“德者,得也。”于是有人认为,本章中“民无德而称焉”的“德”,应与《泰伯》篇第1章中“民无得而称焉”的“得”同义。其实不然。《泰伯》篇第1章中的“得”,指泰伯谦让君位的事迹无迹可寻,泰伯既让位又隐名,百姓对他的崇高品德却找不到实迹来赞扬。而本章中的“德”,指齐景公虽然贵为诸侯,又极其富有,死后百姓却认为他没有好品德可以称颂。内涵不同,意义不同。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