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问答录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0-11-13 01:38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包括私欲和情感,使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克,克制。复,归返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一旦大家都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会归向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目:指实践的具体条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事:从事,实行斯语矣!”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符合礼的要求,就是仁。一旦大家都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会归向仁。实行仁德全在于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条目。”孔子说:“凡是不符合礼的就不看,凡是不符合礼的就不听,凡是不符合礼的就不说,凡是不符合礼的就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敏,但一定要按照您的话去做。”

怎样理解“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从仁与礼相互关系的角度,对于“仁”的内涵的一个重要界定。克己复礼包括两个方面:克己是个人修养的工夫,复礼是这种修养的标准和要达到的目标。克己,包括克制自己的私欲,也包括克制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复礼,就是要践行礼,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克己是前提,复礼是目的。人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必须遵守这个群体共同的行为规范或准则,这就是“礼”。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加强修养,不断地克服自己不符合礼的要求的私欲,过分冲动的情感,才能复归于礼,认真地践行礼。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要求人们把对于自己的约束和克制,体现在日常言行的一切方面。

这里还要特别注意,礼的具体内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我们今天讲克己复礼,不是要恢复古代的礼,而是要遵守当代社会的道德规范。

《论语》中,孔子多次讲仁,其基本要点有哪些?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这种“爱”是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孔子抓住“仁”这个核心,提出了一整套关于道德教化和社会规范的思想。其要点是:

一、“仁”的基础是“直”。“人之生也直”《论语·雍也》,就是说真情实感、质朴坦率是人的秉性,他赞成“刚毅木讷”的实在人,反对“巧言令色”的虚伪人。

二、“仁”的内涵是“爱人”。具体地说,就是要“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能行“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五者于天下。

三、“仁”的根本是“孝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就是说“仁”是人自身的品德,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悌”是最真实的感情,因而是“仁”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四、“仁”的延伸拓展是“爱民”。“孝之放,爱天下之民”《郭店楚简》,就是说要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推广到爱天下的民众,即“泛爱众”《论语·学而》。尧舜那样掌握最高权力的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是更高境界的圣德。

五、“为仁”的基本途径是“忠恕”之道。其基本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更高的标准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具体方法是“能近取譬”《论语·雍也》,从切近处做起,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六、“仁”的关键是自己去做。“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就是说“仁”就在自己身边,只要真心去做,从身边的具体事情一点一滴去做,就能做到。

七、“仁”的规范是“礼”。“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就是说人如果失去仁爱之心,还怎么去运用礼呢?这里强调“仁”是“礼”的根本。“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就是仁。这里又强调“礼”是“仁”的规范。“仁”既然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一种行为,那就必须有统一的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社会秩序加以约束。一个君子,要在学礼、明礼的基础上,克制自己非礼的欲望,自觉地遵守礼。

八、“仁”的目的是“和”。“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就是说“礼”要体现“仁”的精神,通过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达到人世间的和谐。

孔子提出的仁爱之道为什么能够持久、广泛、深入地传承和弘扬?

因为仁爱之道具有深厚的人性根基。它主张以“孝”为出发点,抓住了人心中最深沉、最真挚的情感;主张把“亲亲”之情延伸扩展到“泛爱众”,激活了人心中最闪光、最宝贵的良知;主张推己及人,“能近取譬”,从自身做起,去实践“仁”的精神,既切合实际,又可以通过教化而得到推行;主张以“礼”作为“仁”的规范,实现人际之间的和谐,使“仁”的推行有了社会认同的准则,既符合社会治理的规律,也符合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