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11·2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论语问答录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0-11-13 01:37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二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注:本章在《论语》中篇幅最长,为叙述及阅读的方便,依据文意分为以下6个段落:

一、子路、曾皙曾皙:姓曾,名点,字皙,孔子早年的学生,曾参的父亲、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坐:陪坐在孔子旁边。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居:平日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曾皙、冉求、公西华陪坐在孔子身旁。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点,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话。平日里你们常说:‘别人不了解自己!’假如有人了解了你们,你们将怎么办?”

二、子路率尔率尔:轻率、急忙而对曰:“千乘之国千乘之国: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国,摄乎大国之间摄乎大国之间:夹在大国之间的意思。摄,夹处,迫于,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音bì必及:及至,等到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且知方也:而且知晓礼义。方,方向,这里指礼义。”夫子哂音shěn审:微笑之。

子路赶忙答道:“假如一个有兵车一千辆的国家,夹处在大国之间,大国军队常来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勇武善战,并且懂得礼义。”孔子微微一笑。

三、“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方六七十:纵横各六七十里,指小国。方,古代计算面积的用语。如五六十:如,或者,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如其礼乐:如,至于,以俟音sì似:等待君子。”

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求答道:“假如有个国土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就要等待君子来施行了。”

四、“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宗庙之事:指祭祀,如会同会同:指诸侯会盟,端章甫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一种礼服。章甫,一种礼冠,愿为小相焉小相:地位较低的赞礼之人。”

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已经能够做到了,只是愿意学习罢了。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赞礼的小相。”

五、“点,尔何如?”鼓瑟希鼓瑟希:指弹瑟声渐渐稀疏,接近尾声。希,同稀,铿尔音kēng坑尔:状声词,形容乐器或金石相击发出的响亮声音,舍瑟而作作:站起来。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音zhuàn赚:才具。此处指所具有的志愿。”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音mù睦春:暮春,农历三月。莫,同暮者,春服既成,冠者冠者:成年人。古人年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成年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浴乎沂音yí依:到沂水边洗浴一番。沂,水名,风乎舞雩风乎舞雩音yú鱼:在舞雩之下吹风乘凉。舞雩,祭天求雨的地方。古时求雨,必使童男童女舞蹈,故称舞雩。舞雩之处多种树木,可以纳凉,咏咏:歌咏而归。”夫子喟然喟然:感叹的样子叹曰:“吾与点也吾与点:我赞同曾点。与,赞同,赞许!”

又问:“曾点,你怎么样?”曾皙正在弹瑟,他逐渐放慢声调,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道:“我的志愿和他们三人不同。”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春装的时节,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子,先到沂水边洗浴一番,再到舞雩台吹风乘凉,然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呀!”

六、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唯求则非邦也与:冉求所说的就不是治理国家的事吗?唯,语首助词,无意义?”“安见安见:怎么见得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冉求,公西华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问孔子道:“他们三人说的怎么样呢?”孔子说:“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国要讲礼让,他讲话不谦虚,所以我笑他。”曾皙说:“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有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土地,还不是一个国家的呢?”曾皙又说:“那么是不是公西赤讲的不是治国呢?”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孔子与四弟子谈志向,为什么唯独表示了对曾皙的赞许?

《论语》以少见的篇幅记载了一个“吾与点也”的著名故事,体现了孔子运用问答方式,激活学生思维,在交流探讨中加以引导的教学特点。子路所答,意在强国。冉求所答,意在富民。公西华所答,意在教化。这三条,虽然都是孔门学问之要义,然而都属具体政事。为什么孔子对于子路、冉求、公西华所说未作评论,而唯独只说“吾与点也”呢?这是因为,孔子是把四位弟子的志向当作互为补充、步步深入的整体来看的。治国之道,必先强国、富民,在此基础上提高其文明程度。然而,最终的目标是要使民众享有幸福快乐的生活。曾皙所答,不是具体政事而是为政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展现了一幅大同世界中的美好和谐的生活景象。用清人张履祥在《备忘录》中的话说,曾皙所说反映了尧舜三代治世“化行俗美,民生和乐”的景象,和孔子向往三代的志向相契合,这怎么能不引起孔子的慨然兴叹呢?“吾与点也”,正是这场讨论的点睛之笔,反映出孔子之志重在天下归仁,百姓安宁幸福和谐的终极目标,而不在一时一事之成就。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