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7·14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论语问答录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0-11-12 20:15

冉有曰:“夫子为为:帮助卫君卫君:指卫出公辄,是卫灵公之孙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冉有问:“老师会帮助卫君吗?”子贡说:“好罢,我去问问他。”子贡走进孔子的住所,问:“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是古代的贤人。”子贡问:“他们对自己的选择有怨悔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德而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悔呢?”子贡出来后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子贡何以知道老师不会帮助卫出公?

冉有问话的历史背景是,卫国太子蒯聩得罪了其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被驱逐,逃到晋国。卫灵公临死时立其孙为君,就是卫出公辄。晋国的赵简子此时又要把卫太子蒯聩卫出公的父亲送回卫国,与他争夺君位。卫国抵御晋兵,拒绝原太子回国。当时孔子正在卫国,学生们想知道孔子对此事的态度。

既然如此,子贡为什么转而去问老师对伯夷、叔齐的看法呢?朱熹作注说:“君子居是邦,不非其大夫,况其君乎?故子贡不斥卫君,而以夷、齐为问。”子贡的问话很高明,避开正题,而问孔子对伯夷、叔齐的看法。伯夷、叔齐两兄弟在君位的继承上互相推让,最终都抛弃了君位。这与卫出公父子争夺君位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子贡问明老师对伯夷、叔齐的态度,自然也就知道孔子对卫出公的态度了。

伯夷、叔齐虽然抛弃了君位,饿死在首阳山上,但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坚守道义,不改其志,以求心安;最后他们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仁,有什么怨恨后悔呢?子贡于是更加坚信,老师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仁和礼,凡符合仁和礼的言行,就赞同、支持、帮助:否则,是不会帮助的。

孔子评价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可见孔子之教,全在求心安,除此别无他求。这就是“求仁得仁”这个成语的出处,引申为合了自己的心愿。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