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论语问答录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0-11-12 18:31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何有:何难之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孔子说:“能以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以礼让治理国家,那些礼节又有何用呢?”

怎样理解“礼让为国”的内涵?

孔子主张以礼让治国。礼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个人生活的规范、与人相处的礼节、治国理政的典章制度,其中贯穿着一个基本精神,就是为礼要敬,而恭敬之中包含着谦让。“以礼让为国”,就是指君臣之间、上下之间、长幼之间都要依照礼的规范行事,彼此恭敬,互相谦让,从而实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的目的。

孔子为什么说“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孔子认为,“礼”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他看重的是礼所体现的“敬”和“让”的精神,而不是表面的礼仪形式。因此他说,如果以礼让治国,那还有什么困难?不能以礼让治国,要那个徒具形式的礼有何用?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总称。作为典章制度,它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是区别宗法贵贱等级秩序,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保证社会的有序运转。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与法逐渐分流。到了战国晚期,荀子提出“隆礼重法”“礼法并用”的主张,成为之后两千多年历代统治者治国的基本方略。礼作为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人文素质和道德素养的提高起着支撑和引导的重要作用。乐,包括音乐和舞蹈,其功能是融和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礼之所及乐必从之”,“乐”从属于“礼”,“礼”与“乐”相配合,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促使不同等级的人们相敬而不争,亲密而融洽。以礼乐文明为基本内容的儒学文化系统,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乐之邦”,或“礼仪之邦”的根基。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