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问答录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0-11-12 18:27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音wū乌乎成名:凭什么成就君子的美名。恶乎,凭什么?君子无终食之间违违:离开、丢掉仁,造次造次:仓卒,匆忙必于是,颠沛颠沛:跌倒,比喻生活困难、窘迫必于是。”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人所盼望得到的,不依道的要求得到它,是不应该接受的;贫与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不依道的要求摆脱它,是不应该摆脱的。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德,凭什么成就君子的美名呢?君子是不会在吃顿饭这样短暂的时间内背离仁德的,在仓猝匆忙的时候必然是这样,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必然是这样。”

一个人,怎样才能在面对富贵或贫贱的境域中,依然坚守仁道?

每个人都喜欢富贵,厌恶贫贱。孔子在本章中提出一个处富贵,去贫贱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以其道”。这里的“道”,指的就是仁道。要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违背仁道的要求,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在培养自己的仁德方面下功夫。仁德乃是人内心中的境界,它决定、支配并随时指导着人的言行。正因为如此,孔子才问道:“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他才要求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也就是要随时随处坚守仁道。

本章通过君子面对富贵或贫贱应坚守的道德底线,揭示出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孔子提出:君子面对富贵,要以道取之;面对贫贱,要以道弃之。富贵与贫贱,都涉及人的切身利益,而君子在富贵与贫贱面前必须坚守的道,则是指道义、大义。

义利关系涉及人的核心价值观,是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命题。义,是指按照反映社会整体利益和要求的规范行事,是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是维护公道、公正、公平、公共利益;利,是指个人的某种好处、益处,是私心、私欲、私事、私人利益。孔子肯定人都希望富贵,厌恶贫贱,同时又要求按照义的标准来决定对富贵、贫贱的取舍,不以不合道义的手段求取富贵,也不以不合道义的手段摆脱贫贱。孔子并没有把义与利对立起来,他并不反对人们谋取正当的利益和富贵,他所反对的是那种见利忘义的行为。对于利益和富贵,他主张“见利思义”《论语·问宪》、“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取之有道。对于不合道义而来的富贵,孔子把它比作天上的浮云,不屑一顾。总之,义利相济、以义制利,是孔子对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