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五、关于忠恕和仁

论语译注作者:杨伯峻发布:一叶知秋

2020-8-20 19:00

春秋時代重視『禮』,『禮』包括禮儀、禮制、禮器等,却很少講『仁』。我把左傳『禮』字統計一下,一共講了462次:

另外還有『禮食』一次,『禮書』、『禮經』各一次,『禮秩』一次,『禮義』三次。但講『仁』不過33次,少於講『禮』的至429次之多。並且把禮提到最高地位。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晏嬰對齊景公說:『禮之可以爲國也久矣,與天地並。』還有一個現象,左傳没有『仁義』並言的。論語講『禮』75次,包括『禮樂』並言的;講『仁』却109次。由此看來,孔子批判地繼承春秋時代的思潮,不以禮爲核心,而以仁爲核心。而且認爲没有仁,也就談不上禮,所以說:『人而不仁,如禮何?』第3篇3章。

一部論語,對『仁』有許多解釋,或者說『克己復禮爲仁』,第12篇1章。或者說『仁者先難而後獲』,第6篇22章。或者說『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爲仁』,第17篇6章。或者說『愛人』就是『仁』,第12篇22章。還有很多歧異的說法。究竟『仁』的内涵是什麽呢?我認爲從孔子對曾參一段話可以推知『仁』的真諦。孔子對曾參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參告訴其他同學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第4篇15章。『吾道』就是孔子自己的整個思想體系,而貫穿這個思想體系的,必然是它的核心。分别講是『忠恕』,概括講是『仁』。

孔子自己曾給『恕』下了定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第15篇24章。這是『仁』的消極面。另一面是積極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第6篇30章。而『仁』並不是孔子所認爲的最高境界,『聖』才是最高境界。『聖』的目標是:『博施於民而能濟衆』,第6篇30章。『修己以安百姓』。第14篇41章。這個目標,孔子認爲堯、舜都未必能達到。

用具體人物來作證。

孔子不輕許人以『仁』。有人說:『雍也仁而不佞。』孔子的答覆是,『不知其仁意卽雍不爲仁,焉用佞』。第5篇5章。

又答覆孟武伯說,子路、冉有、公西華,都『不知其仁』。第5篇8章。

孔子對所有學生,僅僅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第6篇7章。

這也未必是說顏淵是仁人。對於令尹子文和陳文子,說他們『忠』或『清』,却不同意他們是仁。第5篇19章。但有一件似乎不無矛盾的事,孔子說管仲不儉,不知禮,第3篇22章。却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第14篇16章。

由這點看來,孔子認爲管仲縱是『有反坫』『有三歸』,却幫助齊桓公使天下有一個較長期的齊桓公在位四十三年、較安定的局面,這是大有益於大衆的事,而這就是仁德,孟子告子下曾載齊桓公葵丘之會的盟約,其中有幾條,如『尊賢育才』『無曲防,無遏糴』。並且說:『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孟子還說當孟子時的諸侯,都觸犯了葵丘的禁令。由此可見,依孔子意見,誰能够使天下安定,保護大多數人的生命,就可以許他爲仁。

孔子是愛惜人的生命的。殷商是奴隸社會,但那時以活奴隸殉葬的風氣孔子未必知道。自從生產力有所發展,奴隸對奴隸主多少還有些用處、有些利益以後,奴隸主便捨不得把他們活埋,而用木偶人、土俑代替殉葬的活人了。

在春秋,也有用活人殉葬的事。秦穆公便用活人殉葬,殉葬的不僅是奴隸,還有聞名的賢良的三兄弟,秦國人叫他們做『三良』。秦國人譴責這一舉動,詩經秦風裏黄鳥一詩就是哀慟三良、譏刺秦穆公的。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载晉國魏犨有個愛妾,魏犨曾經告訴他兒子說,我死了,一定嫁了她。等到魏犨病危,却命令兒子,一定要她殉葬,在黄泉中陪侍自己。結果是他兒子魏顆把她嫁出去。足見春秋時代一般人不以用活人殉葬爲然。孟子曾經引孔子的話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孟子梁惠王上在别處,孔子從來不曾這樣狠毒地咒罵人。駡人『絕子滅孫』,『斷絕後代』,在過去社會裏是誰都忍受不了的。用孟子的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爲大。』孟子離婁上孔子對最初發明用木俑土俑殉葬的人都這樣狠毒地駡,對於用活人殉葬的態度又該怎樣呢?由此足以明白,在孔子的仁德中,包括着重視人的生命。

孔子說仁就是『愛人』。後代,尤其現代,有些人說『人』不包括『民』。『民』是奴隸,『人』是士以上的人物。『人』和『民』二字,有時有區别,有時没有區别。以論語而論,『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第1篇5章。『人』和『民』對言,就有區别。『逸民』第18篇8章。的『民』,便不是奴隸,因爲孔子所舉的伯夷、叔齊、柳下惠等都是上層人物,甚至是大奴隸主,『人』和『民』便没有區别。縱然在孔子心目中,『士』以下的庶民是不足道的,『民斯爲下矣』,第16篇9章。但他對於『修己以安百姓』第14篇42章。『博施於民而能濟衆』第6篇30章。的人,簡直捧得比堯和舜還高。從這裏又可以看到,孔子的重視人的性命,也包括一切階級、階層的人在内。

要做到『修己以安人』,至少做到『不以兵車』『一匡天下』,没有相當地位、力量和時間是不行的。但是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以爲比較容易。子貢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便拈出一個『恕』字。實際上在階級社會中,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但極難,甚至不可能,只能是一種幻想,孔子却認爲可以『終身行之』,而且這是『仁』的一個方面。於是乎說能『爲仁由己』第12篇1章。了。

『四人帮』的論客們捉住『克己復禮爲仁』第12篇1章。一句不放,武斷地說孔子所要『復』的『禮』是周禮,是奴隸制的禮,而撇開孔子其他論『仁』的話不加討論,甚至不予參考,這是有意歪曲,妄圖借此達到他們政治上的罪惡目的。論語『禮』字出現七十四次,其中不見孔子對禮下任何較有概括性的定義。孔子只是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第3篇3章。還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第17篇11章。可見孔子認爲禮樂不在形式,不在器物,而在於其本質。其本質就是仁。没有仁,也就没有真的禮樂。春秋以及春秋以上的時代,没有仁的禮樂,不過徒然有其儀節和器物罷了。孔子也並不是完全固執不變的人。他主張臣對君要行『拜下』之禮,但對『麻冕』却贊同實行變通,第9篇3章。以求省儉。他不主張用周代曆法,上文已經說過。由此看來,有什麽憑據能肯定孔子在復周禮呢?孔子曾經說自己,『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第18篇8章。孟子說孔子爲『聖之時』萬章下,我認爲适才是真正的孔子!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