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30|回覆: 0

[史學] 武王伐紂史實補考(4)

[複製連結]
沙舟 發表於 2011-12-21 10: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經濟史論壇
三位學者編排的武王伐紂日程表都發表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而蔡運章先生的文章發表於1987年,不可能參照三位學者的最新成果。因此,蔡先生對天亡簋所載史實發生時間的認定,有必要依據學者所編最新武王伐紂日程表進行修正。本文修正的結果是,武王於『乙亥』到『丁丑』三天登臨太室山選址、祭天的史實,上距牧野之戰的甲子日是12天,距武王立政的戊辰日是8天,下距武王在鎬京祭祀的庚戌日是34天。【55】


  武王在牧野之戰勝利後返回鎬京途中經過了偃師,是蔡運章先生依據自己對利簋的主觀釋讀而做出的錯誤安排。利簋是這樣說的:


  (11)斌征商,唯甲子朝,歲貞克聞,夙有商。辛未,王在〖宀〖柬間〗〗[管]台,錫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集成】8.4131)


  此處文字採納的是於省吾先生的隸定。其中的『〖宀〖柬間〗〗』,於先生隸定爲管,他說:『管之稱管自,猶「成周」金文也稱「成自」。管爲管叔所封地,【括地誌】謂在「鄭州管縣」。【周書・大匡】和【文政】,在武王克殷以後,均言「王在管」,可以參證。』【56】於先生的解釋,已爲學者所信從。【57】據此,可以確定武王在牧野之戰勝利後返回鎬京途中經過的管,應當位於今河南鄭州,而不是今河南偃師。武王在管的時間是『辛未』,上距牧野之戰的甲子日是8天,距武王立政的戊辰日是4天;下距武王登臨太室山是5天。從殷都到管,從管到太室山,在時間、速度、路程等方面都不存在任何問題。


  從武王行程看,武王於太室山選擇雒邑地址至回到鎬京舉行祭天祀祖典禮共用一個多月,這意味著武王於選擇雒址之後可能在該地停留了較長時間。之所以如此,除了對雒邑進行規劃外,可能還有軍事上的原因。據歌頌武王伐紂豐功偉績的史詩【大武】記載,武王在牧野之戰勝利後曾經『南國是疆』。


  (12)【札記・樂記】云: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


  其中第四章,即『四成而南國是疆』,高亨、王玉哲、程俊英、蔣見元等學者認爲是【詩經・周頌】中的【般】。【58】【般】云:


  (13)於皇時周,陟其高山,墮山喬嶽,允猶翕河。敷天之下,裒時之對,時周之命。


  這是一篇描繪在高山之巔瞻望山川時見到的情景。題目取名『般』,般即督,也就是【說文】所說的『轉目視也』,與其內容相吻合。林V先生認爲【般】歌頌的正是天亡簋所載武王登臨太室山選擇雒址、祭天祀祖的史實。【59】


  既是武王登臨太室山的頌歌,又是【大武】之『四成而南國是疆』,看似不相聯屬的兩件事情統一於【般】中,說明武王在登臨太室山的同時,繼續其掃蕩殷人殘餘勢力的戰爭,那麼武王從登臨太室山至回到鎬京總共用了一個多月則是可以理解的了。


  (三)天亡簋所載武王選址與【召誥】、【雒誥】所載召公、周公卜宅的關係


  武王在牧野之戰勝利後返回鎬京途中登臨太室山以選擇雒邑地址,並且在選址後可能有所規劃,那麼武王所選所規之雒邑與【尚書】之【召誥】、【雒誥】記載的召公周公先後在雒水之濱所b所營之宅是什麼關係呢?


  一種較爲傳統的觀點認爲,召公與周公所卜所營之宅就是雒邑。【60】如此一來,武王選址與召周二公卜宅便形成了矛盾。爲解決這一矛盾,王暉先生將武王所選雒址定在了今河南禹州市,其依據可以歸結爲兩個,一是該地在先秦時期是『有夏之居』、『天下之中』,二是該地在西周稱厲,春秋稱櫟,戰國稱陽翟,春秋時『櫟』聲訛而變爲『洛』。【61】其實這兩個依據都不可靠。所謂西周時代的『厲』,王先生說在西周青銅器禹鼎中被稱爲『南國』。這說明西周人認爲『歷』不在天下之中,於是兩個依據相互矛盾,使得王先生對武王所選雒邑地址在今河南禹州市的論證失去了基礎。


  在一些學者將【召誥】、【雒誥】記載的召周二公所卜之宅理解爲雒邑的同時,另一些學者則將其理解爲王在雒邑中的宮室。最近朱鳳瀚先生在【召誥序】、孔穎達疏,以及當代學者唐蘭、朱淵清等觀點的基礎上,經過多方考察後認爲:『【召誥】記三月召公先卜王宅後於庚戌日「乃以庶殷攻位於洛油,越五日甲寅位成」。此「攻位」之「位」應是指所卜王宅之宅位,亦即王宮之地基位置……故才能用五日即完成。如是建洛邑工程,而洛邑範圍較遼闊,則「攻位」似不可能只用五天時間即完成。』在結合了其他一些證據之後,朱先生得出結論:『【召誥】、【洛誥】中所謂「相宅」、「卜宅」、「定宅」之「宅」,都應只是王之居所,即王居住之宮室、宗廟所在。』【62】朱先生的觀點符合情理。


  將【召誥】、【雒誥】記載的召公、周公所卜所營之宅解釋爲選擇王宮地址,不僅順暢地解決了其與天亡簋、【度邑】所載武王登臨太室選擇雒址史實的矛盾,而且使我們從天亡簋、【度邑】與【召誥】、【雒誥】所載史實中體會到,西周初年武王成王以及召公周公等君臣對雒邑的經營是前後相連的。武王在牧野之戰勝利後返回鎬京途中登臨太室選擇雒邑地址,開啟了西周初年周人營建雒邑進而經營東方的序幕。


  三、結論


  (一)武王伐紂是完成商周鼎革的重大歷史事件。這一歷史事件在【世俘】所載武王誅紂、武王征伐商人屬國、武王在鎬京祭天祀祖等史實之外,至少還應當包括:武王在牧野之戰勝利後離開商都時將一部分殷遺民上層分子遷居西土,與武王在牧野之戰勝利後返回鎬京途中登.臨太室山選擇雒邑地址,兩件重要史實。


  (二)武王在牧野之戰勝利後離開商都時將一部分殷遺民上層分子遷居西土的史實,記載於【商誓】、史牆盤、周原甲骨卜辭等史料之中。【商誓】大約作於武王立政之日,該日干支是戊辰,上距牧野之戰的甲子日是5天,那麼武王實行將殷遺民上層分子遷居西土的措施,應是在【商誓】發布的戊辰日開始的。武王將一部分殷遺民上層分子遷居西土的目的,與後來周公瓜分殷遺民以瓦解其社會基礎的目的有所不同,是爲了在加以籠絡的同時利用其文化優勢爲新建立的周王朝服務。


  (三)武王在牧野之戰勝利後返回鎬京途中登臨太室山選擇雒邑地址的史實,記載於天亡簋、【度邑】等史料之中。何尊、【詩經・周頌・般】等也有間接記載。天亡簋的曆日乙亥、丁丑表明,武王選擇雒邑地址用了三天時間。上距牧野之戰的甲子日是12天,距武王在管的辛末日是5天,下距武王在鎬京舉行祭天祀祖典禮的庚戌日是34天。武王登臨太室山選擇雒邑地址開啟了周人以雒邑爲重心經營東方的序幕。(四)依據上述考證結果,重新構擬的武王伐紂日程是:甲子日牧野之戰;五天後的戊辰日武王立政,作【商誓】,開始實行將一部分殷遺民上層分子遷居西土的措施;四天後的辛未日,武王到了管;五天後的乙亥日到丁丑日,武王登臨太室山選擇雒邑地址。三十四天後的庚戌日,武王在鎬京舉行祭天祀祖的典禮。祭天祀祖典禮的成功舉行標誌著武王伐紂過程的最終完成。
注釋:


【1】古今學者關於武王伐紂年代的看法大約有44種之多。可以參看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研究所編輯的【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一書。


【2】此處曆日中的月相,依據【漢書・律曆志下】(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015頁)所引【世經】中的【武成】逸文進行了校改。


【3】『維四月己未旦』,原作『維四月乙末日』。顧頡剛先生認爲:『乙未』在武王伐紂後於鎬京舉行獻俘禮的四月『庚戌』等曆日的前面,與武王成辟的『追記』有矛盾,並且『乙末日』不符合古代文例,因此這句話是『後人羼廁』。見氏著【〖逸周書・世俘篇〗校注、寫定與評論】,【文史】第2輯,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但羅琨先生認爲『「乙未」當爲「己未」誤,不僅在古文字中乙、己形近容易混淆,而且己未正在武王返周連續數日祭典結束後的第四日』,而且『「乙末日」之日實爲旦字之誤』,符合古代文例。見氏著【從〖世俘〗探索武王伐商日譜】,【周秦文化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本文採納了羅琨先生的觀點。


【4】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征】,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48―49頁;趙光賢:【說〖逸周書・世俘〗篇並擬武王伐紂日程表】,【歷史研究】1986年第6期;李學勤:【〖世俘〗篇研究】,【古文獻叢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羅琨:【從〖世俘〗探索武王伐商日譜】。


【5】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八一,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第1468頁。


【6】張懷通:【小盂鼎與〖世俘〗新證】,【中國史研究】2008年第1期。


【7】劉起舒:【尚書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95―96頁。


【8】李學勤:【〖商誓〗篇研究】,【古文獻叢論】。


【9】該段引文句讀綜合採納了李學勤、楊寬、黃懷信、賈二強等學者的觀點。可參見如下著作:李學勤:【〖商誓〗篇研究】;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18頁;黃懷信:【逸周書匯校集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59頁;賈二強校點:【逸周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6頁。


【10】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增訂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1頁。


【11】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增訂本),第61、66頁。


【12】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增訂本),第279、61頁。


【13】武王每天35公里行軍速度,依據的是蔡運章先生的推算,見氏著【周初金文與武王定都洛邑――兼論武王伐紂的往返日程問}】,【中原文物】1987年第3期。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