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35|回覆: 0

台灣文史類學會簡介之一: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

[複製連結]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0-8-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國學網  作者: 陳友冰
  作者簡介:陳友冰: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安徽大學、台灣大學客座教授。
  台灣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是全台文學研究成立時間較早、規模最大、與會人員最多的一個研究會。它成立於1979年4月29日,兩年舉行一次年會和換屆改選。第一任和續任會長為黃永武教授。最盛時會員人數達230多人。
  學會的主要工作一是與高校合作,每年舉行一次『中國古典文學研討會』。其中換屆的一次則兼有會員大會職責:向會員匯報本年度工作和下年度計劃,兩屆一次換屆改選外,主要是展開中國古典文學的學術研討。首屆成立大會是在桃園縣舉行,並與中央大學合辦『中國古典文學研討會』,至今已召開了二十多次。其中1985年12月在台灣師範大學召開的學術研討會改為『中國古典文學第一屆國際會議』,邀請大陸、香港內地學者以及歐美、日、韓等國外學者參加)。每次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經過審查,挑選出十六篇左右,定名為【古典文學】,由學生書局出版發行,至2000年九月,已出版了十五輯。另外的論文集則以研討會的主題命名,由學生書局或文津出版社等台灣著名的文史類出版社出版發行。如與東海大學中文系聯合舉辦『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由文津出版社出版了論文集【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與高雄師範大學合辦的【文心雕龍】研討會,由學生書局出版了論文集【文心雕龍綜論】;與東吳大學合辦的『文學與社會』專題研討會,出版論文集【文學與社會】(學生書局);與淡江大學合辦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討會』,出版論文集【二十世紀與中國文學】(學生書局);與中正大學合辦的『隋唐五代文學研討會』,與輔仁大學合辦的『建構與反思學術研討會』等,也都出版了論文集。
  學會的另一項經常性工作是編輯出版【古典文學通訊】,半年一期,報導學會以及會員在這段時間的研究活動情況,間有一些學者的專訪和回憶。更重要的是刊登一些相關學者撰寫的研究論文目錄索引,每年度的台灣地區或海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狀況概述,以開拓會員的視野,為學生及相關學者的研究提供方便。如三十一期、三十三期刊登的古代小說研究專家王國良教授撰寫的【近五十年台灣地區六朝小說研究論著目錄】、【近五十年台灣地區唐代小說研究論著目錄】;三十期刊登的敦煌學專家鄭阿財、朱鳳玉教授撰寫的【1977——1997年台灣敦煌文學研究論著目錄】,研究韓愈、柳宗元專家王基倫教授撰寫的【1992年至1997年台灣地區唐代散文研究目錄】;二十七期刊登的翁聖峯教授撰寫的【台灣本土的古典文學研究目錄】;三十二期朱嘉雯的【台灣地區近三十年紅樓夢研究論著目錄】;三十四期陳美雪撰寫的【近五十年來台灣地區明代戲曲研究論著目錄】;三十期刊登的張雙英教授撰寫的【1996年古典文學研究之概況與特色】等。
  台灣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成立意義及其所產生的作用,除了在台灣各高校以及古典文學教師間架起一座溝通與聯繫的橋樑,這個學會普遍具備的作用外,更為深刻的意義在於:
  第一,改變了台灣高等學校中文系學科結構,在學科現代化建設上產生良好的推動作用。台灣各大學的中文系所,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前,基本上延續傳統的國學範疇,即以經學、小學(文字學、音韻學)為其主幹,作為教學和研究的主要內容。『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的成立,以及在此前後相繼成立的『比較文學學會』(1978)、 『中國歷史學會』(1980)、中國唐代學會(1988)、『中國文學批評研究會』(1986)等,通過預設研究專題,發表研究論文,座談學科建設和召開專題討論會並出版專輯等方式,改變了這種學科結構。使運用現代觀念和現代手段的文學理論、文學批評、作品解構分析成為從事中國古典文學教學和研究的師生們關注對象,並激發出極大的興趣,乃至與經學、小學鼎足而三,直至後來居上。這當然與時代的潮流有關,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的努力也功不可沒。
  第二,加濃和加深了台灣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研究氣氛。據龔鵬程教授介紹:『台灣的大學,原以教學為主,研究為輔。據教育部在1983年的調查,全國大學教師中從未寫過學術論文者尚佔六成,可見研究風氣確需提倡。特別是在中文學系中,已有之研究,經常仍保持着傳統的學案、箋釋、考校、註解的方式,現代論文的寫作與發表,更需推廣。十多年來,古典文學研究會在這方面貢獻至偉,一步步建立了文學研究與寫作規範和研討制度』(【古典文學】第十三集『序』,學生書局1995·9)。龔鵬程的這個評價,也從研究會首任、續任會長黃永武教授的一番談話中得到證實。他認為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要成就就是『為中文學界注活水,開風氣』。他回顧1979年至1983年在擔任會長期間,『當時的中文學界,至少有九成以上的學者不曾參加過學術會議,而古典文學會議是開風氣之先的。譬如海報設計、座位安排、發言時間控制等會議規範,大家都不清楚,因為根本沒有人有參加這種會議的經驗』,『這些規範如今已是「常識」,但在當時卻是十分新鮮的創舉』(【為中文學界注活水,開風氣:專訪黃永武談本會初創之活動與理想】,【古典文學通訊】26期,1996·5)。
  從逐次年會的安排和發言來看,不僅規模逐漸增大,而且研討的內容也逐步深入和專門化,如:1988年10月召開的第十屆『中國古典文學研討會』專門討論文學的繼承與創新,1990年12月召開的第十一屆『中國古典文學研討會』專門研討文學與社會的關係,1992年12月召開的第十二屆『中國古典文學研討會』專門研究區域文學,1994年12月召開的第十三屆『中國古典文學研討會』專門研究古典小說,1997年元月召開的第十四屆『中國古典文學研討會』專門研究古典散文,1999年6月召開的第十五屆『中國古典文學研討會』專門研究明代文學。為了使研討更加專一,在年會之外還與有關高校組織專題研討會,如1997年10月與東海大學合作舉辦的『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志怪小說、名士風度、六朝賦、連珠體以及三曹、陶潛、謝靈運、庾信等作家,【文心雕龍】、【顏氏家訓】、【金樓子】、【世說新語】等專書進行了專題研究;會後出版了論文集【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收入、台灣學者楊承祖、李立信、王金凌、洪順隆、王文進、王國瓔等、大陸學者李劍國、張少康、曹旭、劉躍進、張伯偉,韓國學者全寅初、金長煥,日本學者王鍾陵等學術論文36篇;與高雄師範大學合辦的【文心雕龍】研討會出版的【文心雕龍綜論】,其中像龔鵬程【從到:自然氣感與抒情自我】,江寶釵【從『文心』、『正緯』論讖緯源始及其神話性質與功能】,鄭毓瑜【由『神與物游』到『巧構形似』:劉勰『形神說及其與人物畫論『形神『觀念之辨析】等篇,角度獨特,視野也很開闊;與東吳大學合辦的第十一屆年會還專門研討了文學與社會的關係,會後出版的【文學與社會】專輯,其中像王文進【州府雙軌制對南朝文學之影響:以荊雍地帶為主的觀察】,臧汀生【台語流行歌曲與台灣社會】,龔鵬程【有字天書:道教與文學新論】,鄭志明【關漢卿雜劇的宗教意識】等篇,分別從地域文學或宗教角度,探討文學與社會的關係,值得關注;1993年與淡江大學合辦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討會』,會上着重回顧研討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的歷史進程,並着重研討了台灣的鄉土文學創作及研究狀況,發表了台灣本土文學研究者和日本學者的多篇論文。在出版的專輯【二十世紀與中國文學】專輯中,像游勝冠【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本土論的建構】,星名宏修【日據時代的台灣小說:關於皇民文學】,游喚【台灣新世代詩學批判】,下村作次郎【台灣文學研究在日本】,鄭明俐【台灣的現代散文研究】等,其研究動向值得關注。
  第三,由於採取和台灣高校合辦的方式。舉辦的場次又多,規模又逐漸增大,從第七屆開始,每次年會都有200多位學者參加,其中又有多位是來自歐、美、日、韓、新加坡、馬來西亞、俄羅斯得學者。舉辦方的教師、研究生參加服務和旁聽者更多,這對培養青年學子對中國古典文學學習和研究興趣,擴大中國古典文學在高校的學科影響,增強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乃至弘揚中國國學和民族文化傳統,都有一定的推助。第九屆年會的主持人包根弟曾在總結中指出:『這次會議不但充分發揮了學術交流、以文會友的目的,更有兩點值得一提:一是域外漢文學的介紹,正可見我國的、古典文學的繼承和創新遠達域外,歷久而彌新的生命;二是與會學者人數之多,為歷屆之冠,而年青一代學者的積極參與,更是個可喜的現象』(【卷頭語】,【古典文學】第十集,學生書局1988·12)。研究會的發起人之一沈謙教授亦認為:『近年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呈現了一股嶄新的氣象,無論是研究風氣的蓬勃。成果的豐碩,人才的鼎盛,都令人感覺精神振奮。尤其是許多年輕的學者,沉潛篤實,活力充沛,運用新觀點、新方法,從各種不同層面探索古典殿堂的奧秘,食桑吐絲,採花釀蜜,賦古典以新貌。使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學,煥發出更新的意義與光輝,照亮現代中國的文壇』。這位學者更以詩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研討會上的盛況:『討論的情況十分熱烈:有的侃侃而談,理直氣壯;有的旁敲側擊,扣人心弦;有的洞察幽微,毫不放鬆。有時候高手過招,點到為止;有時候峯迴路轉,欲罷不能;有時候見仁見智,各不相讓。其間的機鋒妙趣,高潮迭起,往往令人拍案叫絕,眼花繚亂。除了觀念的澄清,研究成果的開拓,研究方法的嘗試外,颱風、口才、思辨能力的歷練和借鏡,靈智的交流和激盪,在在都令與會者受益無窮』(【靈魂在傑作中尋幽訪勝:【古典文學】第九卷『卷頭語』,學生書局1987·4】。這種場面、這種心情、這種收穫,是每一個與會人員都不會忘記的,這對擴大上面提及的諸種影響,當然會有助力。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