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86|回覆: 0

[儒家學說] 【韓詩外傳】卷3詩解7無受而不免於相長自給於魚形道義簡易民易知從禮樂明民不罹刑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1-4 19:3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韓詩外傳】卷3詩解7無受而不免於相長自給於魚形道義簡易民易知從禮樂明民不罹刑
題文詩:
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人獻,魚而不受.
其弟諫曰:何不受魚?嗜魚,故不受也.
受魚而免,於相則不,能自給魚;無受而不,
免於相長,自給於魚.此明於魚,為己者也.
故老子曰: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乎故能,成其私焉.經有:
思無邪也.此之謂也.傳曰魯有,父子訟者,
康子欲殺.孔子:未可殺夫,民父子訟,
之為不義,久矣是則,上失其道,有道,
是人亡矣.訟者聞之,無訟.康子:
治民以孝,殺一不義,不孝,不亦可乎?
孔子曰否,不教而聽,其獄此乃,殺不辜也;
三軍大敗,不可誅也;獄讞不治,不可刑也.
陳之教,而先服之,從風;邪行不從,
然後俟之,以刑,民知罪矣.一仞之牆,
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登游,焉凌遲故.
今其仁義,之陵遲亦,久矣能謂,民無逾乎?
經有:俾民不迷.昔之君子,道其百姓,
不使迷是,以威厲而,刑措不用.形其仁義,
謹其教道,使民目晰,焉而見之,使民耳晰,
焉而聞之,使民心晰,焉而知之,則道不迷,
民志不惑.曰示,我顯德行.故道義不,
易民不由;禮樂不明,民不見也.經有: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言其易也.君子所履,
小人所視.言其明也.眷言顧之,焉出涕.
哀其不聞,禮教而就,刑誅也夫,散其本教,
施之刑辟,猶決其牢,發以毒矢,不亦哀乎!
故曰.昔者先王,使民以禮,譬之如御,
刑者鞭策,今猶,轡銜而鞭,策以御也,
欲馬之進,則策其後,欲馬之退,則策其前,
御者以勞,馬多傷矣.今猶此也,上憂勞而,
民多罹刑.詩: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為上無禮,不免乎患;為下無禮,不免乎刑;
上下無禮,胡不遄死?康子避席,再拜曰仆,
雖不敏請,承此語矣.孔子退朝,門人子路,
難曰父子,訟道?孔子曰否.子路曰然,
夫子胡為,君子免之?孔子:不戒責成,
害也慢令,致期暴也,不教而誅,謂之賊也.
君子為政,避此三者.且詩:載色載笑,
匪怒伊教.大道至簡,真法簡易,易知易從.

【原文】
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人獻魚而不受。其弟諫曰:『嗜魚不受,何也?』曰:『夫欲嗜魚,故不受也。受魚而免於相,則不能自給魚;無受而不免於相,長自給於魚。』此明於魚為己者也。故老子曰:『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乎?故能成其私。』詩曰:『思無邪。』此之謂也。【注釋】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原文:
公孫儀②相魯③而魚,一國盡爭買而獻之,公儀子④不受。弟子諫日: "夫子⑤嗜不受者,何也?』對日: "夫唯嗜魚, 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⑥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⑦於法;枉於法,則免於相。雖魚,此不必致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⑧無受魚而不免於相,雖嚕,我能長自給⑨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於人之為記不如己之自為也。
翻譯:
公孫儀做魯國的宰相併且特別喜歡吃魚,全國的人都爭相買魚來獻給他,公孫儀先生卻不接受。他弟子勸他說:『您喜歡吃魚 卻不接受別人的魚,這是為什麼?』他回答說:『正因為愛吃魚,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別人獻來的魚,就要遷就別人;遷就別人,就會枉法;枉法就會被罷免相位。即使愛吃魚,這些人不一定再送給我魚,我又不能自己供給自己魚。如果不收別人給的魚,就不會被罷免宰相,儘管愛吃魚,我能夠長期自己供給自己魚。』這就說明了要懂得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
注釋:
②公孫儀:春秋時魯穆公的相,【 史記:循吏列傳】作公儀休。③相魯:做魯國宰相。④公儀子:對公儀休的尊稱。⑤夫子: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⑥下人:遷就他人。⑦枉:違法曲斷。⑧即:假如。⑨給:供給。
【原文】傳曰:魯有父子訟者、康子欲殺。孔子曰:『未可殺也。夫民父子訟之為不義久矣,是則上失其道,上有道,是人亡矣。』訟者聞之,請無訟。康子曰:『治民以孝,殺一不義,以僇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否。不教而聽其獄,殺不辜也;三軍大敗,不可誅也;獄讞不治,不可刑也。上陳之教,而先服之,則百姓從風矣;邪行不從,然後俟之以刑,則民知罪矣。夫一仞之牆,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登游焉,凌遲故也。今其仁義之陵遲久矣,能謂民無逾乎?詩曰:'俾民不迷。」昔之君子道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厲而刑措不用也。
故形其仁義,謹其教道,使民目晰焉而見之,使民耳晰焉而聞之,使民心晰焉而知之,則道不迷,而民志不惑矣。詩曰:'示我顯德行。」故道義不易,民不由也;禮樂不明,民不見也。詩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言其易也。'君子所履,小人所視。」言其明也。'眷言顧之,潸焉出涕。」哀其不聞禮教而就刑誅也。夫散其本教,而施之刑辟,猶決其牢,而發以毒矢也,不亦哀乎!故曰:未可殺也。昔者、先王使民以禮,譬之如御也,刑者,鞭策也,今猶無轡銜而鞭策以御也,欲馬之進,則策其後,欲馬之退,則策其前,御者以勞,而馬亦多傷矣。今猶此也,上憂勞而民多罹刑。詩曰:'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為上無禮,則不免乎患;為下無禮,則不免乎刑;上下無禮,胡不遄死?』康子避席再拜曰:『仆雖不敏,請承此語矣。』 孔子退朝,門人子路難曰:『父子訟、道邪?』孔子曰:『非也。』子路曰:『然則夫子胡為君子而免之也?』孔子曰:『不戒責成,害也,慢令致期,暴也,不教而誅、賊也。君子為政,避此三者。且詩曰:'載色載笑,匪怒伊教。」』【注釋】1『傳曰:魯有父子訟者...俾民不迷。參考說苑政理
2,yan釋義:審判定罪。如:定讞。
3,『天子是毗,俾民不迷。』詩句出處:【詩經.小雅.節南。山】毗輔也。俾使也。譯文:言師尹當毗輔天子,使民不迷)
4,'載色載笑,匪怒伊教。」出自先秦詩經【魯頌·泮水】
思樂泮水,薄采其芹。魯侯戾止,言觀其旗。其旗茷茷,鸞聲噦噦。無小無大,從公於邁。
思樂泮水,薄采其藻。魯侯戾止,其馬蹻蹻。其馬蹻蹻,其音昭昭。載色載笑,匪怒伊教。
譯文:
泮水令人真愉快。來此採摘水芹菜。魯侯蒞臨有威儀,看那龍旗多氣派。旗幟飄揚獵獵舞,鸞鈴和鳴聲聲在。隨從不分官大小,跟着魯公真光彩。
令人高興泮水好,來此採摘水中藻。魯侯蒞臨有威儀,他的馬兒真健矯。他的馬兒真健矯,他的聲音亮又高。面容和藹又帶笑,並非生氣是宣教。
【譯文】
魯國有一對父子提起訴訟,康子想要殺掉他們。孔子說:『不能殺。 老百姓不了解父子之間打官司不符合道義這種情況由來己久,這表明執政者失道。如果執政者有道,這樣的人就會沒有了。』打官司的父子聽到這些話後,請求不再打官司。康子說:『治理百姓要依靠孝道。殺掉一個不孝之人,來羞辱那些缺少孝行的人,不能這麼做嗎?孔子說:『不是這樣。 不事先教化百姓,卻聽憑他們接受刑罰懲處,這是在殺害無罪之人。如果三軍大敗,就不能殺死(逃跑的士兵)。如果刑獄議罪的法令還沒制定好,就不能(對百姓)用刑。(如果)執政者把道理告訴老百姓,先讓他們信服,那麼百姓就會像原野上的草-樣,緊相追隨。(如果百姓還是)行為邪惡又不聽從教導,此後再用刑罰懲治他們,那麼百姓就知道自己所犯的罪行了。一仞高的牆,百姓跨不過去; (可是) 百仞高的山,小孩子也能攀登上去:這是因為山坡平緩的緣故啊。現在仁義逐漸衰微時間己久,能對百姓說不要攀爬嗎?從前執政者引導百姓,不讓他們心志迷亂,因此(法度)有威嚴,刑罰就可以擱置不用。所以(現在) (執政者) 應該展現出他們所追求的仁義,重視對百姓進行教導的方式,讓百姓的眼睛能夠清晰地看到它們,讓百姓的耳朵能夠清晰地聽到它們,讓百姓的心裏能夠清晰地懂得它們,那麼道義就不會迷失,百姓的心志也就不會迷亂了。
所以,道義如果不夠平實易懂,百姓便不會追隨;禮樂教化如果不夠明白曉暢,老百姓就就有可能視而不見。【詩經】 上說:『周道如砥, 其直如矢」,這是在說(道義、禮樂)應該是平易的。'君子所履,小人所視」這是在說(道義、禮樂)應該是清晰、明白的。'蜷言顧之, 潸焉出涕」這是百姓在哀嘆自己沒有聽到過禮儀教化,卻要接受刑罰甚至是失去生命。所以說: (這對父子) 不能殺。
『從前先王用禮來管理百姓,可以用駕車來打個比方。刑罰,就像是駕車時用的鞭子。而現在就像是沒有韁繩和嚼子,只憑鞭子指揮馬去駕車,想要馬前進就鞭打它的尾部,想要馬後退就鞭打它的前部。車夫因此勞累不堪,馬也多受傷害。魯國現在的情況也是如此,執政者憂慮、勞苦,百姓也遭受了很多刑罰。【詩經】 上說:『 人而無禮,胡不遄死!』實際上就是在告訴我們,執政者不懂得禮, 就不能免除禍患;百姓不懂得禮,就不能免受刑罰;執政者和百姓都不懂得禮,那就都快要滅亡了!』
康子離席起立,拜了兩拜,說:『我雖然不聰明,也聽懂您這些話的意思了。』
孔子退朝後,學生子路詰難他說:『父子之間打官司, 難道符合道義嗎?』孔子說:『不符合。 』子路說:『 既然如此,那麼先生您為什麼用君子的姿態來赦免他們呢?』孔子說:『對百姓不加申誡就要成效,這叫做傷害;起先怠慢,突然限期完成,這叫做暴虐;不加教導卻忍心殺死(他們),這叫做殘害。君子想要治理天下,就應該避免這三種情況出現。』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