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惧戒二十(六)

反经(长短经)作者:赵蕤发布:华夏士子

2021-8-26 01:08

宋孔熙先者.广州刺史默之子也.有奸才.善占星气.言:『江州分野出天子.上当见弑于骨肉.』及大将军彭城王义康幽于安城郡.熙先谓为其人也.遂说王詹事范晔曰:『先君昔去广州.朝谤纷纭.藉大将军深相救解.得免艰危.囊受遗命.以死报德.今主上昏僻.殆天所弃.大将军英断聪敏.人神相属.失职南垂.天下愤怨.今人情骚动.星文舛错.时至则不可拒.此之谓乎.若顺天人之心.收慕义之士.内连宠戚.外结英豪.潜图构于表里.疾雷奋于肘腋.然后诛除异义.嵩奉明圣.因人之望以号令天下.谁敢不从.小人维以七尺之躯.三寸之舌.立功立事而归诸君子.丈人谓为何如.』
晔甚愕然.熙先重曰:『昔毛琢竭节.不容于魏武.张温毕议.见逐于孙权.
彼二人者.国之信臣.时之俊义.岂疵瑕暴露.言行玷缺.然后至于祸哉.
皆以廉直劲正困于邪枉.高行妙节不得久容.丈人之于本朝.不深于二主.人间雅誉有过于两臣.谗夫侧目为日久矣.比肩竞逐.庸可遂乎.殷铁一言而刘班碎首.彭城斥遂.徐童见疑.彼岂父母之仇.万代之怨.寻戈拔棘.自幼而然.所争不过荣名.势利.先后之间耳.及其未也.唯恐陷之不深.发之不早.戮及百口.犹曰不厌.是岂书籍远事可为寒心悼惧者也.今建大勋.奉贤哲.图难于易.以安易危.比之太山而去累卵.何苦不就.且崇树圣明.至德也.身享宰相.大业也.授命幽居.鸿名也.比迹伊.周.美号也.若夫至德.大业.鸿名.美号.三王五伯所以覆军杀将而争之也.一朝包括不亦可乎.又有迩于此者.愚则未敢道.』晔曰:『何谓.』熙先曰:『丈人奕叶清华而不得连姻帝室.国家作禽兽相处.丈人曾未耻之.』晔门无内行.故熙先以此为激.晔默然.自是情好遂密.阴谋构矣.熙先专为谋主.事露皆伏诛.
裴子野曰:『夫有逸群之才.必思冲天之举.据盖俗之量.则暗常均之下.其能导之以道.将之以礼.作而不失于义.行而无犯于礼.殆难为乎.
若晔等忸志而贪权.矜才以徇逆.天方无衅.以欲于时.及罪暴刑行.父子相哭.累叶风素.一朝而殒.所谓智能翻为亡身之具.心逆而险.此筑谓乎.』

白话
南朝时宋文帝时任员外散骑恃郎孔熙先是广州刺史孔默之的儿子,他有歪才,善于占星望气,他曾经说:『从江州地区现在江西全省和湖北省的一部分的分野来看,江州要出一位天子,当今的皇上要被他的亲骨肉杀害。』
等到大将军彭城王刘义康被贬逐到安城郡今江西省安福县东南的时候,孔熙先认为这就是即将成为天子的那个人,于是劝说彭城王的詹事范晔说:『我的父亲当初去广州的时候,朝廷里许多人纷纷诽谤诬蔑他。多亏大将军刘义康尽力帮忙相救,才得以免除危险和灾难。我受父亲的遗命,要以死来回报大将军的恩德。当今皇上昏庸无道,大概是上天要废弃他。大将军英明果断、聪明机智,百姓和神明都愿归附于他,但他却被罢免了职务发配到南部边唾,普天之下都为他愤恨不平。现今,天下人心骚动不宁,天象错乱,这就是世人所谓的时运已经来到,这是不可以改变的事情。假如我们顺应上天、百姓的心愿,收罗那些仰慕正道的贤士,联合朝廷之内尊贵的亲戚,结交天下的英雄豪杰,暗中谋划里应外合,接着在宫内突然起兵,然后杀掉反对我们的人,拥戴圣明的天子,借助彭城王的名望来号令天下,有谁胆敢不听从呢!小人我愿意用我这七尺之躯,三寸不烂之舌,建立大功、成就大事而归之于各位君子,老人家你认为怎么样呢?』范晔感到非常吃惊。孔熙先又说:『从前毛琢对魏武帝曹操忠心耿耿,却不能被曹操所容纳;张温对孙权侃侃而谈,却被孙权所放逐。那两个人都是国家的忠臣、当时的俊杰,难道他们是因为自己的缺点暴露,或是因为言行不当,而后才招致祸害屈辱的吗?他们都是因为自己太廉洁正直、刚烈清正被曲解冤枉从而招受窘困,因为其行为高尚、品节美好而不能长期被人所容纳。老人家你在本朝受到的信任程度并不比曹操、孙权对毛琢、张温信任更深,可是你在老百姓中的名声却远远超过那两个忠臣。想要诬馅你的人对你侧目怒视已经很久了,而你却要同他们肩并肩地平等竞争,这如何能够办得到呢?前一时期,殷铁只说了一句话,刘班的脑袋就被击碎,彭城王被驱逐出京,徐童也被猜忌,他们难道只是因为父兄之间的仇恨或是存有万代的夙怨吗?其实他们动用刀兵,视对方为眼中钉、肉中刺,早就是这样了。他们之间所争夺的实际上不过是名利、权势谁先谁后的问题。等争到后来的时候,双方都怕自己陷得不深、下手不早,杀了一百个人还说自己并没有满足。这难道是书上所记载的遥远的古事吗?这难道不是令人心寒、恐惧的事情吗?现在,是建立大的功业,崇奉贤明睿智之人把难办的事变得容易,用安逸代替危险,紧紧依靠于安全的泰山,远离危险的累积之卵,为什么不前去争取呢?况且尊奉树立圣贤明智之人,这是盛大的德行啊!自己享有宰相的位置,这是很高的功业啊;接受王命,功成之后隐居,这是崇高的名声啊!与伊尹、周公那样主持国政的大臣并肩齐名,这是美好的称号啊!像那盛大的德行、高大的功业、嵩高的名声、美好的称号,三王和春秋五霸之所以要冒着军队覆灭、将帅被杀的危险,就是要争夺这些东西啊!有朝一日全部占有了这些东西不也是理所应该的吗?还有比这更切近的事情,可是我不敢说出来。』范晔说;『是什么呢?』
孔熙先说:『老人家你世代贵胄,可是却不能和皇室联姻,朝内一些人把你当作禽兽来对待,难道你不曾认为这是一种耻辱吗?』范晔的品行不端,所以孔熙先就用这些话来激怒范晔。范晔默不作声,从此以后二人的关系很好,于是他们阴谋进行叛乱活动。孔熙先成了主谋,事情暴露后他们全部被杀。
裴子野说:『有超过常人才能的人,一定会怀有一飞冲天的抱负;有超越世俗胸怀的人,常常不愿久居人下。能够恪守道德规范,用礼教去约束自己的行为,所做所为不丢弃道义,不违反礼法,恐怕很难做到啊!像范晔等人都心高志傲,而且贪图权势;矜做自己的才能,违备天意图谋叛乱,当时本无争端,他们却违备时势。等到罪行被揭露,遭受了刑法,父子相对而哭,几代留存下来的清白家风毁于一旦。他们所谓的智慧才能,反而成了他们毁灭自身的工具。心生叛逆,就会面临危险,正是指的这啊!』

周大将军郭荣奉使诣隋高祖高祖杨坚时为定州.高祖谓荣曰:『吾雅尚山水.不好缨绂.过藉时来.遂叼名位.愿以时归第.以保余年.何如.』
荣对曰:『今主上无道.人怀危惧.天命不常.能者代有.明公德高西伯.望极国华.方据六合.以慰黎庶.反效童儿女子投坑落阱之言耶.』高祖大惊曰:『勿妄言.族矣.』及高祖作相.笑谓荣曰:『前言果中.』后竟代周室.
议曰:昔武王至殷.将战.纣之卒甚盛.武王惧曰:『夫天下以纣为大.以周为细.以纣为众.以周为寡.以周为弱.以纣为强.以周为危.以纣为安.以周为诸候.以纣为天子.以此五短.击彼五长.其可以济功成事伙.』
太公曰:『王无恐且惧.所谓大者.尽得天下之人.所谓众者.尽得天下之众.所谓强者.尽用天下之力.所谓安者.能得天下之欲.所谓天子者.天下相爱如父如子.此之谓天子.今日之为天下除残去贼也.周虽细.曾残贼一人.不当乎.』武王大喜.曰:『何谓残贼.』太公曰:『收天下珠玉.美女.金银.彩帛.藏之不休.此谓残也.收暴虐之吏.杀无罪之人.非以法度.此谓贼也.』
由此言之.苟为残贼之行.虽大.亡也.故知王者之势.不在众寡.有自来矣.

白话
南北朝时北周的大将军郭荣隋代人,初仕北周,隋时官至左光禄大夫
奉命来到隋高祖杨坚那里,高祖杨坚当时正在定州今河北省定县。高祖对杨坚说:『我平素喜好山水,不喜欢冠饰和印绶这些世俗的东西,只是被时势所迫,不得已忝居高位,徒有虚名,我希望在适当的时候退隐回家,安度晚年,怎么样啊?』郭荣回答说:『当今皇上昏庸无道,人们心中都怀有危惧感。天命并不是固定授予某一个人的,有能力的人代代出现。明公你的德行比文王还要高,你的声望超过了国中的精英,你应当占有天下来抚慰黎民百姓;可是你现在却效仿儿童、妇人说出投坑落阱的话!』高祖杨坚非常惊惧,急忙说:『不要乱讲!否则要灭族的。』等到杨坚当了宰相的时候,他笑着对郭荣说:『从前你的话果然应验了。』到了后来,杨坚最终代替了北周王朝。
从前周武王率兵到了殷商,将要与纣王的军队打仗,纣王的士兵非常强盛,因此武王害怕地说:『整个天下都认为商朝国土广大,周朝国土狭小;认为商朝的人口众多,周朝的人口少;认为周朝的国力弱小,商朝的国力强大;认为周朝的形势危险,商朝的形势安稳;认为周王是诸湖,商纣王是天子。我们凭着这五项短处,去对抗商纣的五项长处,果真能够成就功绩。事业吗?』姜太公说:『大王你不要害怕。所谓的广大,是指能够得到天下所有百姓的拥护;所谓的众多,是指能够得到天下民众的支持;所谓的盛大,是指能有号召天下人的能力;所谓的平安,是指能够满足天下人的愿望;所谓的天子,是指能做到与天下的人相互爱戴、爱护,如同父亲与儿子相爱那样,这样才是大子。今天我们的举动是替天下的人铲除消灭贪婪的强盗呀。
周朝虽然小,只铲除一名贪婪的强盗,还不应当吗?』周武王非常高兴,说:『什么叫做残贼呢?』姜太公说:『收罗天下的珠宝、玉石、美女、金银、绫罗绸缎,占有之心从不满足,这叫做贪婪;任用残忍凶暴的官吏,杀害没有犯罪的人,从不使用律法的规章,这就叫做强盗。』从这一点来说,如果做出贪婪的强盗所干的事,即使再强大,也会灭亡啊。所以知道能够称王之人的威势,并不在于所拥有人数的多少。自古以来就存在着这种情况。

隋高祖崩.葬于太陵.初疾也.玺书征汉王谅谅时镇并州 .谅闻高祖崩.流言杨素篡位.大惧.以为诈也.发兵自守.阴谋为乱.南袭蒲州.取之谅初反也.王頍说谅曰:『王之将吏.家属尽在关西.若用此等.即宜长驱深入.直据京师.所谓疾雷不及掩耳.若但欲割据旧齐之地.宜用东人.』谅不从其言.故败也.司马参军裴文安说谅曰:『兵音拙速.不闻巧迟.今梓宫尚在仁寿.比其征兵东进.动移旬朔.若骁勇万骑.卷甲宵征.直指长安.不盈十日.不逞之徒擢授高位.付以心膂.共守京城.则山东府县非彼之有.然后大王鼓行而西.声势一接.天下可指麾而定也.』谅不从.乃亲率大军屯于并.介之间.上闻之大惧.召贺若弼荧之.弼曰:『汉王.先帝之子.陛下之弟.居连率之重.总方岳之任.声名震响.为天下所服.其举事毕颖.然而竞取之策有三:长驱入关.直据京师.西拒六军.东收山东.上策也如是.则天下来可量.顿大军于蒲州.使五千骑闭潼关.复齐旧境.据而都之.中策也如是.以力争
议曰:齐旧境.谓北齐时境土也.非今青州之齐也.若亲居太原.徒遣其将来.下策也如是.成擒耳.』
上曰:『公试为朕筹之.计将何出.』弼曰:『萧摩诃.亡国之将.不可与图大事.裴文安.少年虽贤.不被任用.余皆群小.顾恋妻孥.苟求自安.不能远涉.必遣军来攻蒲州.亲居太原.为之窟穴.臣以为必出下策.』果如弼所筹.乃以杨素为将.破之.
议曰:初.汉王阴谋为乱.声言讨素.司马皇甫诞谏曰:『大隋据有天下二十余载.兆庶乂安.难以摇动.一矣.万姓厌乱.人思安乐.虽舜.禹更生.其望未从.二矣.太子聪明神武.名应图谶.素曾不得棒毂.庸敢生心.三矣.方今诸侯王列守州郡.表里相制.势不可举.四矣.以兹四固.镇临天下.得兴祸乱.未之前闻也.』汉王不从.故败.
由此观之.天下无思乱之心.土崩之衅.虽有吴.楚之众.犹不能成.而况于幺麽乎.故先王貊其德音.勤恤民隐者.盖为是也.

白话
隋高祖杨坚死后,埋葬在太陵。最初,杨坚病重的时候,将派使臣奉他的御旨召杨谅进京。杨谅当时正在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周围地区镇守,听说高祖驾崩,而且又听到杨素要篡夺皇位的流言,非常害怕,认为高祖死后,京都派人召他的诏书是假的。于是他派遣军队,进行自我防卫,要阴谋发动叛乱。他向南袭击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攻占了这个地方。
杨谅最初反叛的时候,王頍劝杨谅说:『大王属下的将领官吏,他们的家属都在函谷关以西,要是用这些人,就应该长驱直人,直捣京都,这就是所谓的迅雷不及掩耳;要是只打算割据占有过去北齐的地盘,就应该任用关东人。』杨谅没有听从他的话,因此失败了。司兵参军裴文安劝说杨谅道:『用兵打仗应是宁拙而求速胜,没有听说过弄巧并行动迟缓能成功的。现在先皇的棺木尚存放在仁寿宫、朝廷派人统兵东来,行动开发得需要十天、半月的时间。假如你派几万名勇猛的骑兵,披上铠甲连夜出征,直接开向长安城,用不了十天就可占领长安,然后再提拔那些不得志的人,授予他们很高的权位,选派亲信人员做为骨干,让他们一同防守京城,那么崤山以东的州府县城就不归杨素等人所有了。然后大王你敲击着战鼓向西发兵,声威和气势震摄四方,那么天下就可以挥手而定了。』杨谅不听从裴文安的建议,他亲自统率大队人马屯据在并州和介休之间。皇上杨广听到这一消息后,非常害怕,于是召见大将军贺若弼商议这件事情。贺若弼说:『汉王是先帝的儿子,陛下你的弟弟,身居地方最高长官,担负重任,声势威名远扬,众所周之,普天下的人都拜服于他,所以他的起事是必然的。他们的战略只有三种:
长驱直入函谷关,直捣京都,向西抗据朝廷的六军,向东占据崤山以东广大地区,这是上策,如果这样,那么天下归谁所有就不可知了;把大军屯据在蒲州,派五千骑兵封锁潼关,恢复过去北齐的地盘,占据后并在这个地方建都,这是中策,如果这样,那么我们就可以与他们拼比力量了过去的地盘是指北齐时国土,不是今天青州地区的齐地;假若杨谅自己驻守在太原,只是派遣他的将领前来进攻,这是下策啊,如果是这样,他就一定会被我们擒获的。』皇上说:『你试为我算计一下这件事情,他们可能使用什么样的计策呢?』贺若弼说:『杨谅手下的萧摩诃是一个亡国之将,杨谅不可能与他谋划大事;裴文安虽然年轻而贤能,但不能被任用;其余的人都是一群小人,顾念贪恋自己的妻子儿女,苟求自身的平安,他们绝不会远征,因此杨谅必定是派遣一支军队来攻取蒲州,自己留守在太原,做为他的老巢。我以为杨谅必定采取下策。』事情果然像贺若弼所预料的。皇上于是任用杨素为大将,打败了杨谅。
最初,汉王阴谋做乱,声称要讨伐杨素。司马皇甫诞劝阻他说:『大隋朝据有天下已经二十多年了,天下百姓太平无事,民心很难动摇,这是其一;所有的民众都讨厌战乱,人人都想过安乐的日子,既使是舜、禹复生,他们的威望也不能使百姓顺从,这是其二;太子杨广聪明神武,名字应验于图谶,杨素都不敢居于他的车毂之下,哪里还敢有什么妄想,这是其三;当今各诸侯王分别据守自己所属的州郡,朝廷内外相互牵制,这样的形势是不可以举事的,这是其四。朝廷凭借这四项有利于安稳的情势,安抚统治天下,在这种形势下,兴祸作乱,从没有听说过呀。』汉王杨谅没有听从皇甫诞的劝戒,所以最终失败。从这一点来看,如果天下的人没有向往叛乱的心思,国家也没有土崩瓦解的征兆,那么既使拥有吴、楚指西汉时叛乱的吴、楚等七国等国那样众多的人数,也不可能成功,况且那微不足道者呢?所以先王获取淡泊清净的好名声,忧心怜惜人民的痛若,这些行为就是出于安邦的目的吧!

隋炀帝亲御六军伐高丽.礼部尚书楚国公杨玄感据黎阳反.李密说玄感曰:『天子远征辽左.地去幽州.悬隔千里.南有巨海之限.北有胡戎之患.中间一道.路极艰危.今公拥兵.出其不意.长驱入蓟.直扼其喉.前有高丽.退无归路.不过旬日.资粮必尽.举麾一召.其众自降.不战而克.计之上也一本云今车驾在辽东.未闻斯举.分万余人电发.捍临渝关.绝其归路.不经一月.仓廪必竭.东拒大敌.西迫我师.进无所依.退无所据.百万之众.可使为鱼.此不战而屈人.上策也.关中四塞.天府之国.有卫文升.不足为意.今若率众而入长安.天子虽还.失其襟带.据险临之.故当必克.万全之成.计之中也一本云:自上临.天下胥怨.明公.上将之子.恩被黎元.长驰入关.中策也.若随近逐便.先向东都.顿兵坚城之下.胜负俱未可知.此计之下也一本云:樊子盖不达大体.奸谋雄断.据全周之地.恃甲兵之强.召之则不来.攻之则不陷.顿兵牢城之下.外无同心之师.攻洛阳.此下策也.』玄感利洛阳宝货.曰:『公之下策.我之上策也.』
遂围之.玄感失利.宵溃.王师追斩之.
议曰:玄感之反也.太白入南斗.谚曰:『太白入南斗.天子下殿走.』
由是天下持两端.故【三略】曰:『放言过之.』裴子野曰:『夫左道怪民.幻挟罔诞.足以动众.而未足以济功.』今以谚观之.左道可以动众者.信矣.故王盅禁焉.

李密乃亡.归翟让.
议曰:太公称:『利天下者取天下.安天下者有天下.爱天下者久天下.仁天下者化天下.』【吕氏春秋】曰:『庖人调和而不敢食.故可以为庖人矣.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为庖矣.霸王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霸王.若使霸王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为霸王矣.由是观之.夫与之为取政之宝也.今玄感利洛阳宝货.安得霸王之事哉.

白话
隋炀帝亲率六军攻打高丽,当时任礼部尚书、楚国公的杨玄感依靠黎阳今河南省浚县反叛。李密劝说杨玄感道:『天子远征于辽东之外,那个地方就是距离幽州也有千里之遥。南面有大海的阻挡,北面有胡人的军队成为后患,中间夹着一条道路,可又极其险恶。现在你率兵出其不意,长驱直入蓟地相当今河北省蓟县、三河县、玉田县、丰润县一带,扼住这条路的咽喉要塞。征伐高丽的隋军向前面临高丽军队的阻挡,后退没有归路,不出一个月,隋军的军粮必定消耗殆尽,挥手一召,隋军的兵士自会投降,不用战斗就可以击败他们,这是上计;一种说法称:现在隋炀帝率军在辽东,没有觉察到我们的行动,分遣一万军士迅速出发,把守住渝关,断决他们的归路,用不了一个月,他们的粮草必定断绝。隋军东面抵抗高丽劲敌,西面又受到我军攻击,进军没有依托,退兵又无可据守,这样百万军队就成了瓮中之鳖。
这的确是不用攻伐就可使敌军屈服,是上策。
关中之地四面都有要塞,是天府之国,虽然那里有刑部尚书、京兆内史卫文升守卫,但他不足为虑,现在假如你统帅部众直取长安,天子既使从高丽返回,但失掉了他的根本之地,我们凭借险要据守长安,所以一定会打败他们的,这是万全之策,是中计;一种说法称:自炀帝即位,天下民怨沸腾。你是上将的儿子,恩德泽及百姓,率兵长驱直捣长安,是中策。假若贪图其方便,先去攻打东都洛阳,大军集聚在坚固的城池之下,是胜是负都不可能知晓,这是下计。』一种说法是:
樊子盖洛阳守将不识大体,有奸谋,敢决断,占据全部周地,自恃兵力强大,他不会受召降,打又拿不下来。我们率军屯扎在坚固的城池下,又没有外援。这样攻打洛阳是下策。
杨玄感贪图洛阳的财宝货物,说道:『你的下策,对我来说正是上策啊』,于是率军围攻洛阳。因此杨玄感最终失利,连夜溃败逃亡,朝廷的军队追击并把他杀死。
杨玄感造反的时候,太白星指金星,传说中太白星主杀伐进入南斗六星宿内,有一句谚语说:『太白入南斗,天子下殿走。』因此当时天下的人们都怀二心,持观望态度。所以【三略】说:『夸大的舆论是为了声讨、指责对手,从而激励己方的士气。』裴子野说:『那些旁门左道能使人们感到好奇,虚假惑乱荒诞不经,这种东西虽然足够用来发动民众,可是却不能靠它成就功业。』现在从那句谚语来看,旁门左道确实是可以发动民众啊!
因此当政者要禁止这种东西。

李密见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只好投靠翟让去了。
姜太公说:『能为天下人谋利的人才能获取天下,能安定天下人的人才能占有天下,爱护天下百姓的人才能长久地据有天下,施仁德于天下之人的人才能化导天下人。』【吕氏春秋·去私】中说:『厨师调制饮食但不自己吃,所以才可以做厨师。如果是厨师烹调食物却自己吃了,就不能用他当厨师了。称霸为王的君主也是这样,诛杀残暴的人但不私吞他们的财产,而是将其分封给天下的贤人,所以才可以称霸为王;如果是称霸为王的君主诛杀了残暴的人而去私占他们的财产,那也就不能称霸为王了。』从这一点来看,能够给与是取得政权的法宝呀。现在杨玄感贪爱洛阳的财宝货物,哪里又能成就称霸为王的业绩呢!

隋炀帝初猜忌唐高祖.知之.常怀危惧唐公为太原留守.炀帝自辽东还.征唐公.诣行在所.遇患不廖.未得时谒.唐公外甥王氏充选后宫.炀帝问曰:『汝舅来何迟.』甥以实对.帝曰:『可得死否.』高祖知之.每怀危惧也.为太越留守.以讨击不利.恐为炀帝所遣.甚忧之.时太宗从在军中.知隋将亡.潜图义举以安天下.乃进曰:『大人何忧之甚也.当今主上无道.百姓愁怨.城门之外皆已为贼.独守小节.必且旦暮死亡.若起义兵.实当人欲.且晋阳用武之地.足食足兵.大人居之.此乃天授.正可因机转祸.以就功业.既天与不取.忧之何益.』高祖大惊.深拒之.太宗趋而出.明日复进说曰:『此为万全之策.以救灭族之事.今王纲弛紊.盗贼逼天下.大人受命讨捕.其可尽乎.贼既不尽.自当获罪.且又世传李氏姓膺图谶.李金才位望隆贵.一朝族灭.大人既能平贼.即又功当不赏.以此求活.其可得乎.』高祖意少解.曰:『我一夜思量.汝言大有道理.今日破家灭身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于是定计.乃命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及门下客长孙顺德.刘弘基等募兵.旬日之间.众且一万.斩留守副王威.高君雅.以其诡请高祖.祈雨于晋祠.将为不利故也.用裴寂计.准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故事.尊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侑以安隋室.传檄诸郡以彰义举.
秋七月.以精兵三万.西图关中.高祖仗白旗誓众于太原之野.引师即路.遂亡隋族.造我区夏晋阳令刘文静尝窥观太宗.谓裴寂曰:『非常人也.大度类于汉高.神武同于魏帝.年虽少.乃天纵也.后文静为李密亲戚.被禁.
太宗阴有异志.入禁所看之.文静大喜.亦觉太宗有非常之意.因叹曰:『天下大乱.非有汤武.高.光之才.不能定也.』太宗知其意.报曰:『卿安知无.但恐常人不能别耳.』文静起忭曰:『久知郎君乃潜龙也.今时事少此.正是腾跃之秋.素禀膺录之资.仍怀拨乱之道.此乃生人有息肩之望.文静知攀附之所.』太宗喜曰:『计将安出.』文静对曰:『今李密长围洛邑.主上流播淮南.大贼连州郡.小盗阻山泽者.以千万数.但须真主驭驾用之.诚能应天顺人.举旗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今并州百姓.避盗贼者.皆入此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朝啸集.立地可数万人.尊公所领之兵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盈半岁.帝业可成.』太宗笑曰:『卿言善.合人意.』于是部署宾客.阴图起义.高祖乃命文静诈为炀帝敕.发太原.雁门.马邑数郡人二十以上.五十以下悉为兵.以岁暮集涿郡.由是人情大扰.思乱者益众.又令文静与裴寂诈作符录.出官监库物.以供留守资用.因募兵集众而起.改旗帜以彰义举.又令文静连突厥.突厥始毕曰:『唐公举义.欲何为也.』文静曰:『文皇帝废冢嫡.传位后主.因致斯祸乱.唐公.国之懿戚.不忍坐观成败.欲废不当立者.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
始毕大悦.即遣兵随文静而至.兵威益盛矣.

由此观之.是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所以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受者博.非独一姓也.昔孔子论【诗】.至于『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喟然叹曰『富责无常.不如是.王公其何以诫慎.民萌其何以劝勉.』【易】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故知惧而思诫.乃有国之福者矣.

白话
隋炀帝一开始就猜忌唐高祖李渊,李渊知道这件事,常常怀有危惧感。
当时唐公李渊是太原留守,隋炀帝从辽东回来时,召见唐公。李渊在到达炀帝的驻跸的地方后,得病不愈,因此没有能按时朝见隋炀帝。唐公李渊的外甥女王氏被选派进入后宫,隋炀帝问她说:『你的舅舅当时为什么来得那么晚?』李渊的外甥女按实情回答,炀帝说:『得那病还不死吗?』唐高祖知道这件事后,很害怕。李渊当太原留守时,因为讨击突厥,交战不利,他担心被隋炀帝谴责惩罚,对此非常忧虑。当时唐太宗李世民也跟随在军队中,他知道隋朝将要灭亡,秘密谋划着义举,来安定天下。他进见李渊,说道:『大人为什么这样忧虑呢?当今皇上荒淫无道,黎民百姓全都愁苦怨愤,城门之外到处都是贼人强盗,大人要是还格守小节,我们的危亡很快就要来到了。假如我们发起义兵,正好是适合人们的心愿呀。况且晋阳是用武的地方,食物、兵员都很充足,大人拥有此地,这实际上是上天授予我们的,我们正好可以凭借这一时机转祸为福,来成就功业。既然是上天赐与我们的,如果不收取,忧虑又有什么益处呢?』高祖非常惊惧,很严厉地拒绝了李世民的建议。唐太宗疾走出去。第二天,唐太宗又劝说李渊:『这是万全之策,可以挽救灭族的危险啊。如今朝廷的纲纪松驰紊乱,盗贼遍布天下,大人接受王命讨捕贼人,可是贼人讨捕得尽吗?贼人既然不能捕尽,自身就应当获罪了。况且世人又都传说李氏的姓应验图谶,所以李金才位望隆贵,虽然没罪,还是在一个早晨就被灭族了。即使大人能将贼人剿灭尽,那么功再高也不会受赏,凭这来求得名声,又怎么能得到呢?』唐高祖的脸色缓和了一些,说道:『我整整一夜都在考虑你的话,你说的话很有道理。今天就是家破人亡也由你了,变家为国也由你了。』李渊于是定下计划,命令太宗李世民与晋阳县令刘文静,以及门下客长孙顺德、刘弘基等招募士兵。十来天内,有上万人应募。李渊等人斩杀了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因为他们诈骗高祖去晋祠祈雨,其实是准备对高祖实行不利。李渊采用晋阳宫副监裴寂的计策,仿照伊尹放逐太甲、霍光放逐昌邑王的先例,尊奉隋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来安定隋王室;然后传布檄文到各郡县,来表明他们是正义的举动。
七月的时候,派用三万精兵,向西攻取关中地区。唐高祖李渊手举白旗在太原的郊外誓师起义,率领军队踏上起义的大路,最终灭亡了隋王室,因此缔造出我们的大唐。
晋阳县令刘文静曾经暗中观察过唐太宗的气质风度,他对裴寂说:『李世民不是一般人啊,他的度量宽大像汉高祖刘邦一样,神态威武如同魏武帝曹操,年纪虽轻,却是上天所赋予人世的英才。后来刘文静因与李密有亲戚关系,被关入了监狱。唐太宗暗中怀有非常的抱负,去监狱里探望他。刘文静非常高兴,也察觉了太宗有非常的意图,于是他感慨地说道:『天下大乱,没有汉高祖、光武帝那样的才能是不能安定天下的。』太宗明白他的意思,回答说:『你怎么知道没有这样的人呢?只是担心常人们看不出来罢了。』
文静高兴地起身说道:『早就知道公子是潜伏着的一条龙啊。现在这样的时势,正是纵横驰骋的大好时机,你平常就具有接受图谶的才资,现在仍然怀有治平乱世的本事,这样,人们就能有依附的希望,我刘文静也知道了所应攀附的地方。』唐太宗高兴地说道:『你有什么谋划吗?』刘文静回答道:『如今李密包围东都洛邑已经很久了,皇上在南方淮南一带巡游;大股贼人的占地跨连州郡,小股的强盗屯据在山泽中,他们的人数得以千以万来计算。
若有真命天子驱使驾驭这些人,能够顺天应人,那么只要举旗一呼,四海是足可以平定的。现在并州一带的老百姓,为躲避盗贼都搬人了晋阳城内。我刘文静作了几年县令,了解其中的豪杰之士,一旦把他们召集起来,马上可得到几万人马。你父亲所率领的军队又有几万人,一言出口,谁敢不服从!
我们乘虚入关,号令天下,用不了半年,帝王之业就可以成就。』唐太宗笑着说:『你的话正合我这个人的心意。』于是他就部署宾客,暗中图谋起义。
李渊就派刘文静伪造隋炀帝的诏书,以他的名义征发太原、雁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县等几个郡年纪在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人全部当兵,规定年底在涿郡集结。因此人心不安,策划造反的人越来越多。然后又派刘文静和裴寂伪造符录,取出官库内的钱财物品,来供应留守的军资开销。接着招募聚集军兵而起事,改换旗帜来表明自己是正义的举动。另外又派刘文静前去联合突厥,突厥的始毕可汗说:『唐公起义,想做什么呢?』刘文静说:『隋文帝杨坚废掉嫡长子,把帝位传给了后主杨广,于是才招致这样的祸乱。
唐公是皇室的亲族,不忍心坐着观看国家的衰败,想要废掉那个不应该立的人。因此希望与可汗你的兵马一同进入京都,到那时候,百姓和土地归属唐公,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归属突厥。』始毕可汗非常高兴,随即派遣兵马跟随刘文静来到,李渊等人的兵威更加壮大了。
从唐王朝取代隋朝的历史来看,就可以明白,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普天下人的天下。所以打天下的人一定要明白『三统』的道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认为夏朝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继周而兴的王朝又应尚黑。
因此,三统循环指王朝更迭
,认清取得江山实乃天命所受,因而万万不可将锦绣河山当自家私有财产。从前孔子在评论【诗经】,讲到『殷士肤敏,裸将于京』意为殷朝的士人品德聪敏,看出殷商将亡,纷纷去扶助周室这一句时,感叹道:『荣华富贵有如云烟。如果富贵和贫穷固定在某个地方永不变更,那么,王公贵族还会有何畏惧呢?老百姓又怎么会积极进取呢?【周易】说:『平安的时候不忘危难,幸存的时候不忘消亡。能做到这一点,身家性命就能长保平安,国家也不会沦丧了。』因此有危机感而又常常心存警觉,这实在是国家的福样啊!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