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论语问答录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0-11-12 18:24

子曰:“居上不宽居上不宽:居上,指居于上位的人。当政者应有仁爱之心,故要以宽为本,为礼不敬为礼不敬:为,此处是“行”的意思。为礼,即行礼。礼的本质内涵是“敬”,故行礼要以恭敬为本,临丧不哀临丧不哀:临丧,即居丧。居丧一定要有发自内心的哀痛之情,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说:“居于当政地位而不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恭敬,参加丧礼时不悲痛哀戚,这些行为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孔子为什么对春秋末期的三种乱象看不下去?

本章记载春秋末期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三种现象,表达了孔子对礼崩乐坏社会乱象无法容忍的愤慨之情。

孔子为什么对“居上不宽”的行为看不下去?《论语·阳货》记载,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能够实行“恭、宽、信、敏、惠”五种德行于天下,就是仁了。由此可见,“宽”是仁德的一个重要德目。居于当政地位的人,首要的是要具有仁德,因此要有宽以待人的胸怀。孔子说“宽则得众”,只有待人宽厚,才可以得到众人的拥护。居上而不宽,处处苛责于人,施虐于百姓,故其施政的行为、作风孔子看不下去。

孔子为什么对“为礼不敬”的行为看不下去?在孔子之前,人们主要是从“天命”的神秘观念上,从祭祀的仪式上去认识礼,把礼的根源归之于天地鬼神等某种外在的东西。孔子则与此不同,他主要是从人自身来寻找这种根源,认为人内心的真挚感情才是礼的根源。孔子之所以说“为礼不敬,吾何以观之哉”,就是认为,如果没有诚挚的感情,“行礼”只不过是一种无价值的躯体活动而已。礼的本质内涵是“敬”,因此,行礼一定要以恭敬为本。行礼时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之情,故其待人接物的节操孔子看不下去。

孔子为什么对“临丧不哀”的行为看不下去?《论语·阳货》记载,孔子答宰我关于三年之丧的问题,没有直接回答可与不可,只问能否心安。为什么?因为在孔子看来,丧礼并不是一种外在的束缚,而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发自内心的表达。他说,君子在父母去世后都会“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三年之丧的古礼正是适应了这种感情需要,报答父母怀抱三年的养育之恩。孔子告诉宰我,你若心安,可以不遵此礼,本意是教导宰我反求其心,以明白此礼之意义。宰我却轻率地回答说,心安。因此,孔子斥责宰我“不仁”。由此可知,居丧一定要有发自内心的哀痛之情,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居丧而不悲哀,是缺乏真情实意的虚伪做作,故其矫揉造作的作秀礼数孔子看不下去。

“居上不宽”,讲的是仁的问题。“为礼不敬”和“临丧不哀”,讲的是礼的问题。学习本章,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孔子有关仁与礼,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