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第四节 称谓雅言

华夏礼义(中国礼仪)作者:徐俊生发布:懋基

2019-10-20 00:06

與人交往,首要問題是如何稱呼對方。稱呼的方式,可直接反映彼此關係、親疏及尊卑。當今受西方文化及現代娛樂之風影響,許多人不知道怎樣尊稱別人,不論年齡長幼,都直呼其名。甚至同學、朋友間胡亂起外號。這反映出玩世不恭的生活態度。現實生活中,常有因稱呼不當,引起不快的事情。因此,恰當、禮貌地稱呼,不僅是社交中基本的禮節,也是個人脩養的重要表現。

姓名字號

姓:〖說文解字〗曰:『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从女从生,生亦聲。』〖春秋傳〗曰:『天子因生以賜姓。』〖白虎通〗曰:『姓者,生也。人所稟天氣所以生者也。吹律定姓,故姓有百。』『』為『』之分支。現今所謂 『』,實際是『』、『』的合稱。如何區分姓與氏?以西周為例,周王室為『』姓,武王伐紂後,經武王、周公分封出同族同姓的兄弟、子侄到京畿以外建國。

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晉應韓,武之穆也。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以『』為例,文王第五子姬度封於蔡地今河南上蔡縣,建立蔡國。所以姬度亦稱蔡叔,其後代以蔡為氏,即『姬姓,蔡氏』,這便是姓、氏之別。古人很早就知曉近親結婚之害,總結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所以周公後代魯昭公娶吳國宗室之女,被認為是非禮,因二者同為文王祖父古公亶父之後。姓代表人之家族、血統,所以古代亦常將民眾統稱為『百姓』,亦是家族、血統、文化之體現。與西方人不同,華夏人將姓放在名、字前面,顯示出華夏的集體主義和宗族意識。

名與字:古代有取名禮,這裡略作簡述。

幼兒出生滿三月後,擇日,剪去胎髪,男留角,女留羈,或男留左則胎髪,女留右側,妻抱子見幼兒之父,當日夫婦要沐浴更衣,若是貴族,應著新衣,若為平民,將舊禮服浣洗清潔,打理整齊,再穿著。夫入門,由阼階正堂東階升至正堂,立於東,面向西。妻抱子由西階升至堂,面向東。姆負責照顧及教導幼兒的女師,相當於保姆,若無,可由伯母、叔母等與父母平輩者代替立於妻旁,俏前之位,幫助傳話說:『母某妻之姓敢用時日,只見孺子。小兒母親某氏,今日攜小兒拜見其父』夫對答曰:『欽有帥你要教導小兒恭敬地遵循正道』父親拉著幼兒右手,微笑著講出小兒的名。妻對答曰:『記有成。我會銘記此名,使他將來有所成就。』然後左轉,將幼兒交予姆手中。至此,取名禮畢。

字是在成人禮時由長者賜予,卷二有〖成人禮〗章節,讀者可參閱。

取名與字,皆有相應含義,所以不可不慎。

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於物為假,取於父為類。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故以國則廢名,以官則廢職,以山川則廢主,以畜牲則廢祀,以器幣則廢禮。

〖左傳·桓公六年〗

取名方式有五:以出生時的情況取名曰信,比如周成王之弟唐叔虞。以祥瑞之詞來取名叫做義,比如周文王名『』;漢朝有多位叫『延年』者,現今有許多人給子女取名,皆是此類,如名叫『』『』『』等等。用物象之詞取名曰象。比如叔梁紇與顏征在 『禱於尼丘』,因生孔子,孔子生而首上污頂,故名『』,字『仲尼』。取某物之名曰假。比如孔子之子名『』,字『伯魚』。取名與父親有關。叫做類,比如周武王名『』,是繼其父『』,『』而後『』之意。這是傳統提倡的取名方式,後世還有許多取名方式,茲不枚舉。

取名時應當忌諱的方式:不要以本國之名取名,比如取名『中華』,若其人生病,就是『中華』病了,似乎對國家不吉利,知禮者應當避諱。不要用官名來取名,比如取名叫『主席』、『主任』、『經理』等,或者是這些詞彙的諧音,一則容易引起誤會,二則名不附實,將會為名所累。不要以本國山川之名取名,一則按古意而言,山川河流皆有靈,要有人祭祀,取名與之同,則遭人詬病;二則現今各大名山都被人爬來爬去的,名與之同,要受多少人『踩踏』?不要用醫治不好的疾病取名。這在現代較少了,古代有叫『黑肩』、『黑臂』、『黑肱』的,大概身體相應部位長有黑色胎記;現代則有人以此方式給人取外號,亦不可取,比如見人戴眼鏡就稱其為『四眼』,走路不便就稱其為『瘸子』,殊不知有疾者本已痛心,旁人又直呼其疾,只會令其不快,知禮者當避諱。另外就是不要用馬、牛、羊、豬、狗、雞等家禽家畜之名取名;不要用器物、幣帛此類用具之名取名。華夏是最崇尚孝道的民族,所以對祖先的名字也會有所避諱,一則盡量不要用與自己父輩、祖輩等較近長輩的名、字當中的字、詞;二則給子女取名時亦當注意,子女終將為人父母,所以取名時亦要注意不用日常所用字、詞,以免使後代不便。

名與字之間,一般有聯系,如孔子之子名鯉,字伯魚,古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順序,所以『』為長子,『』與『』,關系不言自明。劉『』,字『玄德』,『玄德』意為『』已『』。關『』字『雲長』;張『』,字『翼德』;諸葛『』字『孔明』;曹『』字『孟德』,多不勝舉。

名為父親所賜,未成人時,父母長輩皆呼其名,所以名是長輩對晚輩的稱呼,平輩、晚輩不能直呼長者名,且父所賜之名,出於孝道,自當倍加珍惜。〖儀禮·士冠禮〗云:『冠而字之,敬其名也。』成人後賜字,因成人後要有參與社會交往,為交際時彼此方便,就需要有一個供對方稱呼的『表字』。所以平輩、晚輩若要稱呼先輩、先賢、尊長名號時,只能稱字,不能稱名,稱名是嚴重失禮的行為。古人謙虛,所以在言語及文章、書法、繪畫作品中,常以『』來稱,例如孔子自稱『』,孟子自稱『』,朱文公在著作中屬名『朱熹』,皆以名自稱,今人不知古人習慣,提及古人,直呼姓名,是不尊重的稱呼方式。甚至某位古人與己同姓,則可能有血緣關系,直呼其姓名,則冒犯祖先,違背孝道。

號:姓、名、字皆是長輩所賜,不可易。古人還有雅號,可由己而定。以此標榜自己的情趣志向,故古人常以雅號相稱。如陶潛,字淵明,因宅旁有柳樹五棵,故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況,號『五柳先生』。李白,字太白,幼居綿州昌隆青蓮鄉,號『青蓮居士』。當今上網一般會自取網名,其實亦與『自號』相似,從網名中亦多少能看到個人的情趣、志向、涵養等,知禮者當慎取網名。

稱乎籍貫或官職

古代文人相稱,還有稱呼籍貫或講學處。人出名後,故里為之增色,故常常將兩者並提。如北宋儒者張載,字橫渠,洛陽伊川人,人稱『伊川先生』。南宋儒者陸九淵,字子靜,江西撫州人金溪人,因在貴溪的象山講學,人稱『象山先生』。王夫之,字而農,號姜齋,晚年居湖南衡陽的船山,人稱『船山先生』。

一些曾經在朝廷供職之人,往往將其姓與官職連稱,以示尊隆,如司馬遷,字子長,擔任太史令,故稱『太史公』。杜甫,字子美,曾擔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人稱『杜工部』。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字清臣,安史之亂後追封為魯郡公,人稱『顏魯公』。唐代書法家李邕,字泰和,曾任北海太守,故人稱『李北海』。唐代陳子昂,字伯玉,曾擔任左拾遺,人稱『陳拾遺』。用雅號或官職做文集名的現象較多,若不了解,許多文集看書名還不知作者為誰。

謚號

當某位賢人去世後,後人為其總結生憑,評論功過,為其取一個『謚號』。

謚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逸周書·謚法解〗

所謂謚,是一生所行所為之事跡。所謂號,是對功過的表彰。猶如車輛與服飾,是地位的彰顯一般。所以有大行為之人,就授於大名號謚號,小行為之人,授於小名號謚號。行為出於自己,名號出於他人即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禮記〗記載,衛國大夫公叔文子去世,其子向國君請求賜予謚號。衛君回憶公叔文子生平,說:『從前衛國遇到凶飢,夫子指公叔文子施粥賙濟飢民,不是符合〖謚法〗講的「惠」嗎?從前衛國有難,夫子拚死保護我,不是符合〖謚法〗講的「貞」嗎?夫子治理衛國朝政,修正禮法;與領國交往,使衛國聲譽不受沾辱,不是符合〖謚法〗講的「文」嗎?所以就稱夫子為「貞惠文子」。』『貞惠文子』就是大夫公叔文子死後的謚號。

關於如何定謚號,〖逸周書·謚法解〗中有詳細說明。歷代帝王,亦以此定謚號。比如謚號中有『』的,〖謚法解〗講:『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湣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歷代凡謚為『文帝』、『文王』、『文公』、『文侯』的,皆在此論中。『剛強理直曰武,威強澼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歷代凡謚為『武帝』、『武王』、『武公』、『武侯』的,皆在此論中。當然,〖謚法〗中除讚譽外,也不貶批評,如『殺戮無辜曰厲,凶年無穀曰糠,名實不爽曰質,不悔前過曰戾,怙威肆行曰醜,好變動民曰躁,華言無實曰誇,逆天虐民曰抗,好更改舊曰易。若非禍國殃民,給天下、國、家造成巨大損失,古人一般不會用此類貶評之詞,這一方面是孝悌忠信之義,一方面是實事求是之態度。如何謹慎、無誤的為逝者加謚號,需要相應的學識為基礎。

一些影視中,某位帝王尚在世,世人就以謚號稱呼他,比如女皇帝武曌還在世,影視中就有人口稱其為『武則天』,這是非常可笑的。『則天』是謚號,生前不可能有人稱呼。古代也有人在世時為自己選好謚號的情況,但是極少數,也不會對外公開。

謚號是對有功勛者的尊稱,提到先聖賢時,盡量以謚號稱呼,比如岳飛,字鵬舉,謚曰『武穆』,當尊稱為『岳武穆公』,朱熹,字元晦,謚曰『』,當尊稱為『朱文公』。由此才能顯後輩對先聖賢的敬仰,對其功勳的肯定。直呼『岳飛』、『朱熹』,是不恭敬的方式。

親屬稱謂

同姓大國則曰伯父,其異姓則曰伯舅。同姓小邦則曰叔父,其異姓小邦則曰叔舅。

〖儀禮·覲禮〗

可見稱呼伯父、叔父、伯舅、叔舅都有特定的含義。

古代家庭,由於兄弟、子女眾多,以及身份差異等,親屬之間的稱謂亦有許多。與親屬相見時,往往要呼以親屬稱謂,若依然稱對方姓名字號,則顯生疏。

要理清親屬間的稱謂,首先要明白『』與『』的區別。親,指父系血緣關係者,即父系同族;戚,指母系血緣關係者,即母系同族。

親族,主要有:父親及父親的兄弟姐妹、祖父及祖父的兄弟姐妹……以此上推;以及自己的兄弟姐妹、子女。父之兄,稱伯父;父之弟,稱叔父;伯父及叔父的子女,比自己年長者稱『堂兄』、『堂姐』,比自己年幼者稱『堂弟』、『堂妹』,相應,父親的堂兄弟,自己應該稱『堂伯』、『堂叔』,之所以加『』字,是因為共同的祖宗靈位擺放於『祠堂』。

戚族,主要有:母親及母親的兄弟姐妹、外公及外公的兄弟姐妹……以此上推;以及姐妹的子女。母之兄弟,稱舅父,母之姐妹,稱姨母;舅父、姨母的子女,比自己年長者稱『表兄』、『表姐』,比自己年幼者稱『表弟』、『表妹』,『』是『外表』的意思,所以戚族兄弟姐妹前加『』字,戚族也稱為『外戚』。

甲骨文至字.jpg
甲骨文中的『至』字

』〖說文解字〗曰:『至也』。一則表示父母是『情之最至者』,故稱親。二則,『』其實是箭矢中地的會意,說明古代『』會共同狩獵者戰爭。『』原意為『』,即一束箭矢,即表示『』應該團結在一起,又表示『』其實也是一個作戰組織。『』原是一種兵器,古人常以『』、『』關稱,干是盾牌,戚是長兵器,陶淵明詩:『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所以,『』人有麻煩,首先會找『』人幫助;『』人無法解決,再找『』族幫助。所謂九族,就是與自己血緣相近的親族,如圖3-5 九族。現今的社會結構,受西方影響,將『』全部打亂,僅以『』,即家庭為單位,甚至有些家庭內部也矛盾重重,個人在社會上完全是游離、孤立的,這也是現代人生活負擔重的原因之一。

九族包含哪些人.jpg
圖3-5九族包含哪些人

雅言

史學上的『雅言』,指先秦通行於華夏各國的標準語言,相當於今天的普通話。同時,『』者,『』也,〖詩經〗中有『大雅』、『小雅』篇,意指能給以『』的教育。所以本篇章之『雅言』,是相對『俗話』而論。言有雅、俗之分,同樣的內容,用雅言和俗語表達,效果可以大相徑庭。漢語乃天下最優秀之語言,歷數千年錘鍊,足以表達最為細膩、複雜之情感。人際交往中,為表達『自卑而尊人』之意,需使用一些相應的詞彙,就是敬語和謙語。敬語和謙語皆典雅之言,能否正確使用雅言,是個人文化修養的重要標尺。

有一個故事:明太祖朱元璋當皇帝後,一個老朋友求見,說:『我主萬歲!當年微臣隨駕掃蕩蘆州城,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兒當關,多虧菜將軍。』明太祖聽出這是兒時的玩伴,於是對其封賞。

又有一個老朋友去了,一見面就說:『我主萬歲!從前你我都給人家放牛,有一天我們在蘆花蕩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裏煮,沒熟大家就亂搶,把罐子打破了,豆子撒了,湯潑了一地。你只顧從地上抓豆子吃,把紅草葉子也送進嘴去。葉子卡在你喉嚨裏,我叫你把青菜葉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紅草葉子帶下肚子裏去了……』還沒說完,明太祖就說『推出去斬了!推出去斬了!

這則故事大概是有人杜撰而來,但確實說明了言辭修飾的重要作用。

敬稱敬語

敬稱即尊敬的稱呼方式。經典中有許多記述。

古代最常見的敬稱,是將君王及五等爵位的稱號借用為敬稱。例如『』,本指諸侯國國君。因國君皆為道德標杆,是國民效法之榜樣。故後來將有美德之人泛稱為『君子』,再往後,『』用的更廣泛,如稱自己的父親為『家君』,妻稱夫為『夫君』。〖詩經〗多處提到『未見君子』,此處之『君子』,亦是妻對夫之稱。『』還用於對他人稱謂。李太白〖將進酒〗云:『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此處之『』相當於現在的『』。

為表達對諸侯國君之敬,不論爵位是否為『』爵,一般皆泛稱為『』,例如由『鄭伯克段於鄢』,可知鄭國封爵為『』,但仍尊稱為『鄭莊公』。『』的稱謂,同樣引申為對有德者之敬稱。前文提到『朱文公』、『岳武穆公』,此處『』字皆是敬稱。〖梅花嶺記〗中稱史憲之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提到某位尊長或先賢,若眾人皆知所指何人,則稱謂用姓後加『』字。比如稱李太白為『李公』,杜子美為『杜公』,文履善文天祥為『文公』,史憲之史可法為『史公』。這種稱法,現代仍有應用。諸侯國君庶子古稱『公子』,後亦用以尊稱對方之子,而將對方的女兒稱為『女公子』。

輔佐天子及諸侯的官員,皆有『』,『』也引申為敬稱,如荀子,時人尊稱其為『荀卿』。好友、夫妻等關係比較親近者,一般用『』相稱。例如夫妻之間會『卿卿我我』。

女性亦有相似稱呼:

天子之妃曰后,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

〖禮記·曲禮下〗

人們常將某位女性稱為『夫人』,即由此而來。平時稱對方的配偶為『夫人』,是一種尊稱,有『自卑而尊人』之意。

在他人近親稱謂之前添加美好的字,亦是古之敬稱之法。例如加『』字。『』有美好之意,如稱對方之父為『令尊』,母為『令堂』,子為『令郎』或『令息』,女為『令愛』,『令嬡』,以及『令伯』、『令叔』、『令兄』、『令弟』、『令妹』等。亦或在稱謂前加『』字,如夫婦為『賢伉儷』,父子為『賢喬梓』,稱比自己年齡略小者為『賢弟』。

書信還常以『』來表示尊敬,台是『三台』的簡稱。三台指輔佐天帝的三顆星,因些比作天子的『三公』,後亦借用為敬稱。如『台啟、台端、台甫、台安』等。需知古之『』與『』是兩個字。古文中『』指即樓閣高臺之『』。所以,若將『兄台』寫成『兄臺』,就貽笑大方了。

在敬稱中,要避免直呼對方名字,當用文雅之稱代替。古者,常以『陛下』、『閣下』等相稱。陛下用於稱呼天子、國君。『朝廷』宮殿巍峨,宮室與地面間有層層『丹陛』,大臣要面見時,需通過丹陛之下聽差者轉達。東漢蔡伯喈蔡邕云:『謂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所以,『陛下』為謙卑之詞。『閣下』與『陛下』意同,但對象級別顯然要低。『閣下』的範圍較寬,年齡稍大、較小者,皆可稱閣下。

謙稱謙語

禮要『自卑而尊人』,提及對方時,要用敬稱,言語恭敬文雅。提到己方,則要用謙稱,言語謙卑自守。

對人用敬稱,對己用謙稱,這一傳統也始於先秦。當時的貴族都有特定謙稱,如〖老子〗說:『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有德者才能位居王、侯,『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周易·謙卦〗』既然是有德者,自然非自大狂妄之徒,明白愈謙卑,愈可敬之理。『』、『』之意,皆謂少。王侯稱『』道『』,是謙稱自己德行淺少;『』意為『』,『不穀』猶言『不善』。秦以後,實行中央集權制,極少再有分封諸侯,所以這類詞彙漸無人用。

民間謙稱,有『鄙人』、『在下』『不才』等。『』為偏僻之義,本指距國都較遠的郊野。郊野地區,一般教育風化比不上國都,故『』又引伸為粗俗,指沒有受過良好教育。〖荀子•非相〗曰:『楚之孫叔敖,期思之鄙人也。』可知戰國已有『鄙人』一詞,但還未用於自稱。〖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唐謝曰:「鄙人不知忌諱。」』此處『鄙人』已用於自稱,亦是謙虛之義。『在下』常見於戲曲中,希見於正史,大概屬於口頭用語。尊長者在上,所以自稱在下。實際上未必地位低於對方才用『在下』,僅是謙虛之稱。『不才』指不成材或才學不足,亦常用做自謙之辭。

夫人自稱於天子曰老婦,自稱於諸侯曰寡小君,自稱於其君曰小童。

〖禮記·曲禮下〗

凡婦人自稱於己之尊長,則曰兒,卑幼則以屬於夫黨。尊長則曰新婦,卑幼則曰老婦,非親戚而往來者各以其黨為稱。

朱子〖家禮〗

婦女面對丈夫親族,在尊長面前自稱『新婦』,表示自己嫁過來的時間不長,猶言『年幼』。在『卑幼』,即晚輩或弟、妹等面前,自稱『老婦』,有『老不中用』的自謙之意。

對父母固然要敬重,但在與人提及雙親時,亦當謙稱。方法是在稱謂前加『』字,稱父親為『家父』,或『家君』、『家嚴』;稱母親為『家母』,或『家慈』。若父母已故,則應稱『先父』、『先大人』、『先母』。同類稱謂還有『家伯』、『家伯母』、『家叔』、『家叔母』、『家兄』、『家嫂』,對幼者,則可稱『舍弟』、『舍妹』等。自稱於年長者前,則可稱『愚弟』。『』、『』本已包含『自家』之意,所以勿畫蛇添足,說成『我家父』、『我家母』。

恒言不稱老。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

〖禮記·曲禮上〗

青年人,切忌自稱『』,現在有些年輕人喜歡自稱『我老人家』,雖是玩笑之辭,亦必為人忌憚。若對方年紀倍長於己,當以長輩相稱,自稱為『晚生』。在長者面前,不能以『小弟』自稱,如此等於與長者稱兄道弟。若對方年長自己十歲左右,可稱其為『』,自稱為『』。女性則相應以『』、『』相稱。在現代世俗影響下,一些人希望自己『年輕』,即使對方年齡小很多,甚至是兒童,也要求對方稱自己為『』或『』,須知『年輕』與否在於個人身心,不論年齡皆以『兄弟姐妹』相稱,則亂輩份,會使幼者對己不恭敬,自己亦對長者不恭敬。此為『流俗』之僻。

若為同輩,即使對方比己年齡稍幼,亦可稱『某某兄』,此乃謙虛之意,不必計較彼此年齡。懂得之人,甚至以此教育子女,凡是平輩、同事,一律稱『伯伯』,而沒有必要斤斤計較,只有比爸爸年齡大者才叫『伯伯』,否則就叫『叔叔』。

前文講到,『夫人』是諸侯國君的配偶。故將對方的配偶稱為『夫人』是尊稱。若稱自己的配偶亦稱為『夫人』,則是自大。『愛人』一詞,過於直白,且有強烈西方色彩,不合華夏傳統。在港台地區,及日本、韓國等漢語圈內,愛人與情人是同義詞。有人喜歡稱自己的配偶為『太太』,『』字與『』字同義,甚至是『極大』之義,所以日為『太陽』,月為『太陰』,帝王之母為『』后,意為比皇后還大的『』。若按傳統稱呼,稱為『內人』或『內子』,較為妥當。

古人時常稱呼對方之子為『虎子』,是將門出虎子之意。稱己之子,則謙虛的稱為『犬子』,此是帶有調侃意味的謙虛,並非真正作賤孩子。

敬語與謙語,一定要分清彼、此,不能混雜。詢問對方『貴姓』,是敬重之義,有恭維謙卑之意。有些人則不明此意,答曰:『我貴姓王』。如此必為人恥笑。應當答曰:『免貴,姓王』。意謂不敢當『』,請將其免去。或答曰『賤姓王』、『小姓王』,皆可。『』與『』相對,既不敢以貴自居,則辭曰『』。『小姓』之義亦如是。皆是謙卑之辭,非真正作賤己姓。若問『令尊大人近來身體可安?』回答時萬萬不能說成『我家令尊大人身體還不錯!』應當謙稱『家父』,答曰:『家父粗保賤安。』『粗保』、『賤安』亦為自謙之辭。

雅言舉例

華夏文化素來以含蓄、謙卑、典雅為美。古代文學中不乏例證。近百年來,由於外辱及西方文化的影響,傳統文化遭到極大破壞。西方文化強調個性與張揚,這種文化傳到東方大地,必然與數千來的文化土壤不相合,猶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則為枳。』故當今多數人對於典雅言辭已相當隔膜。

與人初逢,一般要先寒暄一番,包括問候,詢問對方簡單情況,表達仰慕之情等。若對方事業有成,聞其名而未曾謀面,則可說『久仰大名』、『久仰久仰』、『幸會幸會』,詢問對方姓名字號,可曰:『請問先生尊姓大名』,若為女士,可曰:『請問小姐芳名』。詢問對方年齡,男士問『貴庚』,女士問『芳齡』。對方與己同年,則曰『同庚』,自己比對方大兩歲,則曰『痴長閣下兩歲』。詢問對方籍貫,可曰:『府上哪裡』?詢問何處工作,可曰『何處高就?』若請對方留下用餐,則曰『略備菲酌,敬請賞光』。贈人禮物,可曰:『區區微物,不成敬意』,或稱『菲儀』、『芹獻』、『寸志』等辭。意謂禮物微薄、不值錢,不過借此潦表心意。希望對方收下禮物,則曰『懇請笑納』、『萬望哂納』等,意謂讓對方見笑。

收到對方來信,稱曰『大函』、『大翰』、『大示』、『大教』等,這些。若是詩文著述,則要稱『華章』、『瑤章』。這些詞彙現代可用於電子郵件往來。若受到對方誇讚,則辭曰『承蒙垂愛』、『繆承過獎』。受邀赴宴,則曰『承接高宴』、『感謝賜宴』等。稱呼對方的住所,稱曰『』、『』等著重之詞。對方到自己住所來訪,則曰『歡迎大駕光臨』,『使寒舍篷壁生輝』。若對方有所饋贈,無論物品大小,皆謝曰:『敬謝厚賜』、『不勝篆感』,『』為彎曲之意,『篆感』謂感謝之情深以曲折,難以表達。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