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知道,【论语】不是孔子写的,而是他去世后,由他的弟子们根据他们各自平时记录的孔子言行(也就是课堂笔记)整理拼凑而成,所以后人只是根据这些记录的内容粗疏地把全书分为二十篇,并没有系统的章节划分,甚至于没有每篇的标题——毕竟,只是作为简单的记录夫子言行的资料记录的话,确实是没有必要细分的。笔者甚至猜测,分为二十篇可能也不是刻意为之,而可能是受当时的文字记载媒体竹简书篇幅所限,每卷竹简只能记录这么多文字,所以才分成这么些卷,以一卷为一篇。后人整理、编辑时实在找不出每卷的标题,只能简单粗暴地用每卷的头一个词来命名该篇了。】
【说:通『悦』,全篇皆是。】
【『人不知』里的『知』字有三种理解:1.
理解,『人不知』就是说别人不理解自己;2.
通『智』,智慧、知识之意;3.
做动词用,学习知识,或学习知识的欲望。】
这段话读初中的时候是学过的,意思大家都知道,跟在后面的往往就是老师的一大段谆谆教诲,要我们好好学习、时时巩固,你看孔夫子都说了,学习知识要经常温习balabala……
但是不记得最后『人不知』那一句有没有包含在课文里了,印象里应该是没有,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明显跟老师balabala的那一大段是矛盾的。
当代的技术宅们应该特别赞同这一条,平时老老实实宅在家里,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不时回味,一款喜欢的单机游戏,可以玩很多很多遍;没事的话绝不会出门,但是偶尔有朋友登门拜访,那也是很快乐的事情。碰到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完全不懂、也不感兴趣的人,也不会生气,我们管这叫『佛系』,夫子则称之为『君子』。
【论语】最开始的功能可能就是孔子门生们用来教导后来的儒家学子们的教材,所以我们会看到全书的第一句话就是告诉大家: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还带上了现代教育理论里快乐教育的那一套噱头,所以我们现在说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真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然而,夫子真正的牛逼之处还是在于后面的那一句:『人不知,而不愠』。
这句话历来有两种解释,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我这样的人可称为君子。
但笔者个人更喜欢另一种解释:别人没有知识,不爱学习,我作为老师,也不动气,这是君子之所为。
古代的私塾老师们,不但要让那些才十岁不到的蒙童通篇背诵论语,还要他们领会夫子的『微言大义』,稍有懈怠,就要抄出板子打手心的。
现在的中小学、甚至于幼儿园老师们,天天忙着在微信群里说这个学生不努力、那个学生成绩下滑,差使得学生家长们团团转,逼着还没发育完全的孩子夜夜伏案到半夜,个个摆出一副诲人不倦、对孩子们尽心尽责的辛勤园丁模样。
而夫子呢?
你是无知也好,不愿意学习也罢,关我屁事啊!而且还很臭屁地表扬自己:我这样佛系的人,不正是传说中的君子吗?
联系微信号: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